“食品化学”课程的“一核三阶”多元化教学模式实践
2023-10-04付晓燕郑妍刘子铎秦斐
付晓燕 郑妍 刘子铎 秦斐
摘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基于“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探索出一种适合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思政引领价值观塑造,三阶递进式教学助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全面提升,教学成效显著,可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职业应用和深造提升奠定系统而扎实的基础。同时也督促教师更新知识与理念,不断提高工作潜力和业务素养。
关键词:食品化学;三阶递进;教学模式;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30415
基金项目: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校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2GH106);校级教研项目(2019JY108);“食品化学”校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201506)。
Practice of "one core and three levels"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of the "Food Chemistry" course
Fu Xiaoyan, Zheng Yan, Liu Ziduo, Qin Fei
( 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205 )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teaching mode of "Food Chemistry" is reformed and practiced with the main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integrity and ability. Based on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strengthening foundation, emphasizing practice, and seeking innovation", a teaching mode suit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has been explored, that i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lead to the shaping of values, three-step progressive teaching helped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knowledge, ability, and literac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is significant, which can lay a systematic and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professional course learning, vocational application, and further stud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urged teachers to update their knowledge and concept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work potential and professional literacy.
Key words: food chemistry, third order progressive,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食品化学”属于食品类各专业教学中的学科基础类课程,主要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1]。“食品化学”课程是学习食品各专业课的基础和桥梁,在食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不仅与学生毕业后相关工作产生关联,而且是诸多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所以该课程的教學效果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及继续深造的机会[2]。
在“食品化学”课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种“一核三阶”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实现有温度的育人。同时,授课过程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枯燥讲解,而是以实际应用为主线,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递进式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得到提升。
1 思政引领价值观塑造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改进高校思政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思政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理念,它最根本的目的是育人,因此应当着力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只有将“食品化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充分发挥“食品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才能达成立德树人、全心育人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3]。
1.1 运用营养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进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重视营养和健康的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已将教育重点转向健康课程,特别是“食品化学”课程,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发现新的功能性食品,并探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通过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更多营养知识,并意识到健康饮食的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相关的营养知识,科学地解释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1.2 培养道德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食品化学教育不仅鼓励学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还重在培养道德品质。教师可将道德与“食品化学”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食以安为先”的理念,做有良知的食品人,鼓励学生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关注食品安全,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在课堂中通过讲述传统食品加工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原辅料的特点和食品色、香、味形成的机理,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巨大魅力,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从而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1.3 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带来的各种新发展,并深刻理解这些新发展的科学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科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取向,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但有权利而且有义务主动鉴别和揭露伪科学,不给伪科学任何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将“食品化学”课堂教学与批判思考结合起来,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科学思辨,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发扬科学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和创新意识,积极跟踪科技前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三阶递进,全面提升
以“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教学宗旨,探索出一种适合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教学模式,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可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职业应用和深造提升奠定系统而扎实的基础。
2.1 一阶——扎根课堂,夯实基础
2.1.1 寓教于生活,寓学于生活
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代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行案例设疑—案例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三部曲教学模式,将生活案例贯穿于各个专题教学过程中,浅入深出,倡导在生活中学习,并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活实践。对理工科教学来说,教师不应把简单的东西讲得高深莫测,而是应该把困难的东西讲得简单、容易明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2 参与式教学,赋课堂活力
“食品化学”课程属于理论色彩比较浓厚、课程内容难度较大的学科基础课程,而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在教学方法上急需进行研究与探索。针对学生对化学结构、化学反应及其机理理解不透、形象思维能力不够等问题,通过组织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由说教式讲授转变为参与式互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质量大大提升。
2.1.3 联合作战,促交叉融合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势在必行。不同课程通常由不同老师讲授,课程知识点之间大多孤立、脱节,学生只会解决各自课程的问题,对课程之间的联系认知模糊,对整个专业知识的认识片面、孤立,无法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整合。教师的重要任务便是帮助学生搭建不同课程之间的桥梁,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认识,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为此,将学生在工艺学实验中加工制作的产品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发现和学习食品加工中蕴藏的化学原理,深入剖析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对策,实现了“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质量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程的联动,促进了课程交叉融合[4]。
2.2 二阶——强实践动手,重能力提升
秉持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理念,早早将学生推向实验室,送入第二课堂,将在“食品化学”课程中学习的原则、思想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项目和研究。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优化实验项目,由验证性实验改为递进式实验层次,即基础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创新应用性实验3个层次,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
基于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综合性探索实验,倡导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5],积极开展综合实训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从查阅资料到确定方案,从试剂配制、仪器使用到数据采集与分析,一系列的实验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中遇到的难题,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和研究讨论自主解决,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6]。
近年来,学生课外实践成果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并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参与项目和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的積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由被动接受真正转变为主动探索,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2.3 三阶——线上常态化,应不同需求
充分利用线上课堂的独特优势,推进“线上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拓展”的教学模式,完善三阶段教学设计,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在教学过程中[7],解决好学生“吃不饱”、慢学生“吃不了”的矛盾,满足差异化的需求。目前“食品化学”课程已经在线运行3个周期,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
鼓励学生坚持理想、深耕专业,积极主动地为考研学生创造更多便利条件,采取精准帮扶、个性化指导策略,以点带面,创新服务形式,近年来不仅“食品化学”考研成绩大幅提升,学院整体考研过线率、录取率屡创新高,这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更是“重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在保驾护航。
3 课程特色
3.1 有深度
紧扣培养食品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目标,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基于“结构—性质—变化—应用”形成教学主线,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科学处理各课程内容交叉问题,使教学内容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积极探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助力考研学子圆梦。
3.2 有温度
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食品化学的教学内容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在鲜活案例中让理论入脑入心,在科学实践中让育人见行见效。
3.3 接地气
以理论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食品化学的兴趣,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体会食品化学知识在食品加工以及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充分感受到学有所用,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4 结 语
根据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的课程体系及学生特点,目前已逐步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新的教学模式、理念和方法被应用在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强化课程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食品化学”课程虽然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仍有一些改进的空间。课程思政的实践必须根据“食品化学”课程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开发一个实施有效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的课程方案,充分利用电子教育资源及先进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以确保育人效果,达到更好地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目的。此外,三阶式教学的开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与理念,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工作潜力和业务素养,实现教学相长。
参 考 文 献
[1] 郭磊,阚欢,范方宇,等.食品化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2):269-270+275.
[2] 吉义平.应用型本科食品化学课程教与学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1):228-229+233.
[3] 崔艳艳,高超,陈雪,等.“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6(6):70-71+88.
[4] 付晓燕,胥钦,邱朝坤.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8(17):266-267.
[5] 王敬敬,温玉辉,萧洪东.“食品分析”教学改革分析与探索[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2,47(5):53-55.
[6] 付晓燕,邱朝坤.民办高校食品专业开设综合实训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8(15):99-100.
[7] 崔国庭,王缎,任国艳,等.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探索[J].农产品加工,2022(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