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栽培羊肚菌外源营养袋技术优化试验
2023-10-04吴玉勇董荷玲顾天飞俞爱英朱丽娟
吴玉勇 蒋 芯 董荷玲 顾天飞 俞爱英* 朱丽娟
(1仙居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仙居 317300;2台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台州 318001;3仙居县台创园不老贝水果专业合作社,浙江 仙居 317300)
羊肚菌Morchellaspp.,属子囊菌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因其子实体菌盖部分呈蜂窝状,酷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营养价值高,含约28%蛋白质,18 种以上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羊肚菌中多糖、多酚、蛋白水解物、硒、有机锗、γ-氨基丁酸、甾醇、呋喃化合物等都有明确的药用功效[1]。据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统计,2022 年我国羊肚菌栽培面积达22 680 hm2,较2021 年21 447 hm2增长5.75%,全国羊肚菌栽培面积连续两年突破20 000 hm2大关[2]。羊肚菌生产中除受所用菌株和栽培管理技术影响外,外源营养袋配方、投放数量等也是影响羊肚菌出菇(产量)的重要因素[3-4]。
羊肚菌传统营养袋以小麦为主料,近年来,随着羊肚菌产业迅速发展,小麦需求量也逐步上升,造成“与人相争粮”的局面。为此,笔者进行外源营养袋配方及摆放密度对大田羊肚菌出菇的影响试验,以期为改进优化羊肚菌外源营养袋技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为六妹羊肚菌菌株G8,母种从重庆美哉菌业有限公司引进。母种扩繁采用PDA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试验时间为2022 年12 月至2023 年3 月。试验设常规营养袋、小营养袋、棉籽壳营养袋3 个处理,每个处理设试验大区,大区面积为136.8 m(25畦,长17.1 m,宽8 m)。
1.2.1 场地选择
试验场地位于浙江省仙居县田市镇仙居县台创园不老贝水果专业合作社基地,土壤为沙壤土,试验大棚为钢架连栋平棚,高3.5 m,钢架顶部覆盖一层遮光率为90%的遮阳网,棚内配备自动喷雾设施。
1.2.2 培养原种、栽培种
原种、栽培种培养料配方:小麦68%,木屑20%,玉米芯10%,生石灰1%,石膏1%。原种培养料含水量为55%~60%,栽培种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用750 mL 的玻璃瓶或者塑料瓶装原种培养料,121 ℃高温灭菌10 h,冷却至室温后接种。用14 cm×28 cm 规格的聚乙烯袋装栽培种培养料,121 ℃高温灭菌10 h,冷却至室温后接种,18 ℃以下避光培养15 d。
1.2.3 播种
试验地加焦泥灰1 000 kg/667 m2,西洋复合肥(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5%、15%、15%)25 kg/667 m2,3%辛硫磷颗粒剂2.5 kg/667 m2,并翻耕耙平,再撒100 kg/667 m2生石灰后进行第二次翻耕。每个试验大区撒播栽培种36 kg,播后覆盖土壤,加盖黑白相间地膜。
1.2.4 制备外源营养袋
常规营养袋、小营养袋配方:小麦65%,玉米芯33%,生石灰1%,石膏1%。棉籽壳营养袋配方:棉籽壳88%,麸皮10%,生石灰1%,石膏1%。营养料含水量均为65%~70%。营养料采用羊肚菌营养袋制袋机(DXD320A)装料(15 cm×30 cm规格的聚乙烯袋)。常规营养袋每袋装料0.6 kg(湿料),小营养袋每袋0.4 kg(湿料),棉籽壳营养袋每袋0.6 kg(湿料),所有营养袋于121 ℃高温灭菌10 h后冷却,备用。
菌种播种7 d 后,投放营养袋。常规营养袋试验区摆放640 袋,小营养袋试验区摆放960 袋,棉籽壳营养袋试验区摆放640袋。营养袋摆放时用刀片沿其长轴划2 条10 cm 长缝,缝隙朝厢面,稍压实紧贴厢面。
1.2.5 出菇与采收
经过40~50 d 养菌,揭膜晾厢,降低湿度,7 d 后催菇,搭建小拱棚。当菌盖长5~8 cm,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棕黑色,菌盖表面蜂窝状凹陷没有完全张开时即可采收。
1.3 考察项目
记录各处理羊肚菌的原基形成期、出菇密度、初采期、终采期,统计小区产量,测算不同营养袋配方的成本。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袋配方试验结果
由表1可知,在相同的营养袋摆放数量条件下,棉籽壳营养袋与常规营养袋相比,原基形成期相同,均为2 月10 日,出菇密度相同(图1),初采期较常规营养袋提前3 d,终采期一致,均为3 月20 日。棉籽壳营养袋小区产量比常规营养袋高0.9 kg。
图1 试验处理羊肚菌出菇状态(2023.03.12)
表1 摆放不同配方营养袋试验结果
表2 不同配方营养袋成本比较
棉籽壳营养袋原料配方中用棉籽壳、麸皮替代小麦、玉米芯,折算为667 m2营养袋中小麦用量可减少608.40 kg。棉籽壳营养袋原料成本约0.57元/袋,常规营养袋原料成本约0.80元/袋,折算棉籽壳营养袋比常规营养袋节省成本732元/667 m2。按照羊肚菌干菇780 元/kg 的价格测算,使用棉籽壳营养袋,可节本增效1 074 元/667 m2,经济效益明显,且减少小麦的消耗。
2.2 营养袋摆放密度试验结果
由表3 可知,在试验区的营养袋物料质量相同条件下,摆放小营养袋与常规营养袋相比,出菇密度差异较明显(图1),摆放小营养袋出菇较密,初采期较常规营养袋提前1 d,终采期一致,均为3 月20日。羊肚菌鲜菇产量,摆放小营养袋试验区产量比常规营养袋多16.6 kg,折算后产量高于常规营养袋80.9 kg/667 m2,增产较明显。
表3 羊肚菌营养袋摆放密度试验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外源营养袋是供给羊肚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直接影响羊肚菌产量[5-6]。比较不同配方营养袋、摆放密度,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营养袋摆放数量条件下,棉籽壳营养袋与常规营养袋相比,增产4.39 kg/667 m2,可减少小麦用量608.40 kg/667 m2,按照干菇780 元/kg 的价格测算,用棉籽壳营养袋,可节本增效1 074 元/667 m2,且节约了小麦用量,符合我国食用菌产业“不争粮”的发展初衷。在试验区营养袋物料质量相同条件下,摆放小营养袋产量高于常规营养袋,增产80.9 kg/667 m2,增产较明显。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营养袋配方和摆放密度对大田栽培羊肚菌产量影响较大。
试验中发现棉籽壳营养袋试验区出菇一致性较好,但基本无第二潮菇,这是否与后期营养供应不足有关,还需进一步试验观察。试验播种时间为12 月中旬,翌年3 月中旬第一潮菇采收后,气温较高,未现第二潮菇,影响整体产量。生产中可适当提前播种,并进一步优化营养袋配方、摆放密度,试验结果为优化大田羊肚菌栽培技术提供更加翔实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