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2023-10-04朱安近
朱安近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小学生直观、具体的思维模式难以满足逻辑性、高缜密性、抽象性数学学科的学习要求,致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着一些困难。鉴于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的困难,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旨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不仅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向,而且倡导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旨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价值,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作为一线教师,应立足于当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以及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做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鉴于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原本枯燥的课堂增添生机与活力,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首先,有助于全面激活小学数学课堂。一直以来,枯燥、无趣是数学课的标签,学生面对枯燥的数学公式和烦琐的运算过程往往没有任何兴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在数学教学中穿插一些形象、趣味的画面或者视频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使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无限活力。其次,有助于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融入信息技术,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在直观感知下进行思考和探索,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再次,有助于促进数学教學资源的整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整合并优化数学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探究学习。鉴于此,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立足于互联网,为学生整合相关的学习资源,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最后,有助于打造“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整体学情存在差异性,单纯地依靠数学课堂很难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而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可充分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引导学生开展前置性学习,或者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1基于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小学数学学科极具逻辑性、高缜密性、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具体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同时,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在学习中常常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持续时间短等现象,难以真正满足数学学科的学习要求。鉴于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鲜明直观的教学情境,旨在吸引学生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其学习动机。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为了唤醒学生的探究动机,教师就借助了信息技术,先为学生展示了“猴子分大饼”的视频,让学生能够初步体验分数具有的特征,对分数形成直观的认知。接着,又给学生展示了“过生日分蛋糕”的视频,使学生对分数形成了深刻的认知,并由此感悟到分数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效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够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应用。
2.2基于信息技术丰富数学课堂内容
“教教材”是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的真实写照,以传授教材上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在数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资源,链接数学教材知识与生活应用,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鉴于此,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源,将其整合到课堂中,以便学生深入学习,完成数学知识的高效学习。例如,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带领学生深度探究,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就借助了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先向学生展示了同底等高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动画,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接着,根据学生的预测和推理,再次借助动画演示的方式,使学生在清晰的感知中,对圆柱体积的公式形成深刻的理解。待到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再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三角形、梯形、正六边形的柱形体,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形成了深刻的认知。如此,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广度与深度,真正满足了学科素养下的教学要求。
2.3基于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小学数学知识过于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致使其在学习中常常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传统的数学课堂常常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其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止为动态的功效,将数学重难点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处理,以便于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中,轻松攻克数学重难点,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中,“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推导方法”是教学的重难点,而这一知识点也是强化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小学生知识能力有限,致使其在学习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鉴于此,教师就借助了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为学生展示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动画感知中,明确了三角形与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两个相同三角形“倍拼”的方式,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这样,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将原本抽象的面积推导公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下真正理解“三角形公式中除以2”的原因,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内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4基于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夯实数学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具有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工具,通过教学视频的引导,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对数学学科素养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灵活运用多种软件,精心设计能够激趣励学的数学知识视频,并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各取所需,自主开展各项数学学习活动。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教师科学设计教学视频,使得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数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在视频的结尾,又辅以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测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教师可结合学生自主测试的数据以及学生的反馈,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计划,构建基于学情的精准课堂,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如此,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可促使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科素养下的教学要求。
2.5基于信息技术优化分層指导
新课程标准提倡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偏好开展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发展。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小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认知思维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教师唯有立足于教学对象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就当前的教学实践而言,教师基本上是采用“齐步走”的理念,采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这样既不利于学困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也不利于优等生向更高层次突破。面对这一现状,为了落实学科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设计符合各个层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在自身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以《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为例,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可围绕面积推导公式、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讲解,并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针对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教师主要围绕“表面积运算法则”,并结合简单的题目,设计有针对性的辅导视频;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则围绕基本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旨在通过反复训练,强化其基础知识。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满足了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落实了学科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教育价值,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数学学科素养的必然选择。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数学学科素养的要求,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文秀,张以学.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途径[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12):70-72.
[2]贾热桑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2(12):61-63.
[3]李波.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2):60-62.
[4]徐皓.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原则与模式探究[J].智力,2022(3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