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藤类药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
2023-10-03温雅轩柳红芳董昭熙
温雅轩 柳红芳 蒋 威 董昭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由糖尿病所导致的慢性肾脏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现已成为世界范围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病因。DN 早期发病隐匿,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伤,病情常不可逆转。目前现代医学主要以控制血糖及血压、降低蛋白尿等对症治疗为主,尚无针对其的特异治疗方案。因此,如何有效提高DN 的治疗效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能有效减轻DN 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其肾功能进展,藤类药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风藤、络石藤、雷公藤、青风藤、忍冬藤、穿山龙、钩藤、首乌藤、鸡血藤等,以其皆可通经入络的特点在DN 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络病理论”为出发点,探讨藤类药在DN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参考。
1 “络病理论”概述
1.1 “络病理论”的渊源
络脉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载:“先客于皮肤,传之于孙脉,孙脉满则传之于络脉。”《灵枢·经脉第十》曰:“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奠定了络脉理论的基础。张仲景创立了旋覆花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等名方,开创络病证治先河。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并据此提出了络以通为用、大凡络虚,通补最宜等观点,制订了辛润通络、虫蚁通络、补虚通络等治法,使“络病理论”取得重大发展。后世医家对“络病理论”多有发挥,以吴以岭为代表的医家将“络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结合,不断创新,其创制专著《络病学》,提出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将“络病理论”发展至日趋完善。
1.2 “络病理论”的内涵
络者,络脉也。络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络脉,包括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相较于经脉形态细小,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即《灵枢·脉度》中所记载:“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脉络之络是血脉的分支部分,在《黄帝内经》中也被称作血络[2]。狭义的络脉,则仅指经络之络这部分,不包括脉络之络。“络病理论”之络,多为广义络脉。络脉根据空间结构、功能作用的不同又有阴阳、气血属性之别。分布于体表部位者为阳络,行于脏腑组织者为阴络[3],阴络因其散布脏腑组织的不同又有肾络、脑络、肺络等之别;运行经气者为气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运行血液者为血络,相当于微循环系统[4]。络脉纵横交错,遍布于周身,构成层次多变、循环交替的网络系统,发挥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环流经气等功能[5]。
络脉病变是由于络脉气血亏虚,邪入络脉,某种病理因素或产物造成络中营卫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致络脉瘀滞不通的疾病[6]。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的枢纽,也是病邪侵入的通路。络脉具有逐层细分、狭窄细小、如网如曲的结构特征,当气血灌注到络脉后,络中气血常环流缓慢,若有邪气,则更易滞留汇聚,故络脉常为邪气稽留之处所。六淫、七情、久病等均可损伤络脉,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等病理变化[7]。邪既入络,易入难出,易瘀易滞,易积成形,固结顽缠,此为络病之疾病特点,与络脉的结构及气血循行相适应。
2 “络病理论”与DN
DN 是由消渴病日久不愈引起的肾系并发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其归属于“水肿”“肾消”“尿浊”等范畴。DN 是典型的络病,其病位在肾络,肾为络脉聚集之所,肾络是络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特征层面,肾络与肾动脉分出的肾小球微血管有较高的契合度。肾单位由肾小体及肾小管构成,肾小球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丛,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后分为4~5 个分支,各分支再形成众多吻合分支的毛细血管袢,这与络脉逐层分支、支横别出的特征相一致,符合“络病理论”中络脉的概念。生理功能层面,肾络的功能除运行输布血液、渗灌濡养外,更突出体现在津血互换、营养代谢上,而肾小球可选择性滤过血中的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阻止血中的有形成分与大分子滤出[8],二者在功能上相符。病理改变层面,DN 是由消渴病阴虚燥热,病久耗伤肾之气阴而发,肾络亏虚,痰浊、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滞肾络,互相胶结,络脉瘀塞日久则引发络息成积的病理改变[9],这与DN 肾脏出现的细胞外基质积聚、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宽,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改变相契合[10]。病程层面,DN 由消渴病久延不愈发展而来,其病程漫长,且以肾脏微血管病变为主,与“久病入络”理论不谋而合。综上DN当属典型的络病范畴,其主要的病理机制如免疫炎症反应、脂代谢异常、血液循环障碍、氧化应激,可分别与“络病理论”中的络热、络痰、络瘀、络毒相应[11],故可以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从不同角度论治。
3 “络病理论”与藤类药
取类比象是指以直观、形象的事物作范例,通过逻辑推理,归纳为具有相同特征事物的认知方式[12],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草便读》言:“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者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藤类药在生长过程中形似网络,藤蔓之间纵横交错,蔓延舒展,取类比象,其与机体络脉的结构特点、分布方式类似,如人之络脉遍及周身,二者物从其类、同形相趋。络病具有难治性与缠绵性的特点[13],络脉受损,湿浊、痰结、伏风等邪气留滞络脉,非一般草木金石类药物可疗愈。藤类药尤善深入络脉,通其所滞,既可借助其药性,驱逐络脉间邪气,又走行通利,可引诸药达病所。因此,藤类药与“络病理论”息息相关。除通经入络之共性外,不同藤药分别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胜湿、平肝熄风、活血祛瘀、补虚荣络的功效特性,临证可根据不同证候选取用药。
4 藤类药在DN 中的应用
4.1 清热解毒通络
DN 患者多素体肾精亏虚,肾气阴阳化生乏源,脏腑气化代谢功能下降,消渴病迁延渐致痰、湿、热、瘀等邪产生与停蓄,诸种病理产物积聚日久酝酿成毒[14],即《金匮要略心典》言:“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也。”络脉是机体重要的运毒、排毒通道载体,由于其具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15],热毒、痰毒、瘀毒、糖毒、脂毒等毒邪循经入络,更易滞留于肾络间伏藏不去,使肾之气络郁滞、血络肿胀,肾用失职,肾体受损。临床上发现细胞外基质积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等在肾组织内过度表达的炎症因子的浸润,都与DN 内生之毒中的热毒类似,是毒损肾络的微观体现。因此,清热解毒通络是针对毒损肾络病机的重要治法,藤类药中的络石藤、穿山龙、大血藤、忍冬藤、雷公藤等味苦,性寒凉,具清热解毒之效,加之藤药通络之性,能入肾络直达病所,解DN 肾络之热毒,使邪去络安。其中络石藤可祛风活络,凉血退热,又禀少阳之令,何泽教授常用其治疗早期DN,调节阳枢以疏散肾络毒邪,除郁通络[16]。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络石藤、忍冬藤、穿山龙等具有抗感染、抗氧化、抗菌等作用[17-19]。路琪等[20]研究发现,穿山龙的有效成分薯蓣皂苷可抑制DN 大鼠炎症反应,减轻肾间质淋巴细胞的浸润。董元正等[21]研究证实,雷公藤多苷可降低早期DN 患者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等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其微炎症状态。
4.2 祛风胜湿通络
DN 具有蛋白尿乍现乍无、疾病进展迅速、常伴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高血压等特点,这与风邪的风性疏泄、善行数变等致病特征相合[22]。“人之生也,感风气以生;其为病也,因风气为病,是以风为百病之长”。风性疏泄,与肾主闭藏之性相悖,DN 患者肾气亏虚而失于固摄精微,正虚不固,致风邪易入少阴,扰动肾关[23]。肾络虽细小狭窄,然风邪无孔不入,肾络亦受风邪鼓动,致精微物质外泄加重,产生大量蛋白尿,出现小便中多泡沫、乍有乍无的症状。藤药中如青风藤、海风藤、穿山龙、雷公藤等具祛风胜湿之功,“风邪深入骨骱,如油入面,非用蔓藤之品搜剔不克为功”。相较于一般药物,藤药可深入肾络经隧,深搜细剔滞留其间的风邪,使风邪得祛,邪去络安,精微得藏,蛋白消减。临床上常以多种藤药联合运用,合力增强药效,如应用五藤饮、四藤一仙汤等。由于DN 肾络亏虚,风邪易入,常在补虚药基础上配伍雷公藤、络石藤、青风藤等,既祛风散结通络,又使补而不滞。刘伟敬认为DN中期出现大量蛋白尿是存在风邪内扰之标实,故在固涩同时加以青风藤、海风藤等疏风通络[24]。曾凡学等[25]研究发现,青藤碱可有效减少早期DN 患者的尿蛋白排泄,保护其肾功能。徐光标等[26]研究证实,雷公藤多苷可治疗DN 患者大量尿蛋白,升高其肌酐清除率,延缓肾功能恶化。但需注意的是,DN 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雷公藤可引起肝肾功能及造血功能损害、生殖系统毒性等毒副作用[27],需谨慎把握其使用疗程及剂量。
DN 患者后期病久失治误治,脾虚失健,肾气亏虚,津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与风邪相合,内扰于脾肾,易出现肢体浮肿,临证顾护脾肾的同时,加用具有祛风胜湿通络作用的藤药,可显著减轻患者肢体浮肿的症状。尤其是青风藤,药性平和,归肝、脾经,除祛风湿、通经络外,还具通利小便之效,《中国药植志》载其“除湿,祛风,行气,利水”,《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谓其:“行水利尿,泻下焦血分湿热。”用于DN 患者出现的下肢水肿可收获良效。
4.3 平肝熄风通络
肾精亏虚为DN 之本[28],肝肾乙癸同源,肾水涵养肝木,肾阴精充足则肝木得养,肾阴精不足,相火妄动,肝风内动上亢,可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等表现,此多出现于DN 继发高血压病当中。肝属木,为厥阴之脏,内寄相火,肝阳化风,厥阴风木妄动,又可下汲肾水,内扰肾络,肾络风动,干扰肾封藏之职,出现蛋白精微物质外泄。针对此病机,临证当加用平肝熄风之品。藤药中的钩藤、夜交藤通络、除肾络风邪又可平肝阳、熄肝风,对DN 肝风内动,肾络风动者有较好疗效。尤其钩藤乃息风通络之要药,常作为首选,味甘性凉,入肝、心包经,功善柔肝清热、平肝熄风,《本草新编》载其:“祛风甚速,有风证者必宜用之。”对DN 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基础方中加入钩藤,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赵进喜对DN 症见舌红少苔,头晕头痛者,多选用钩藤、僵蚕平肝阳、息肝风[29]。吕仁和教授在DN 患者出现头晕、高血压时,常选用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三味[30]。
4.4 活血祛瘀通络
“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DN 由糖尿病日久发展而来,病久入血络,这与本病典型的病理改变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相符。国医大师吕仁和在络病学说基础上提出肾络微型癥瘕理论,认为DN 实质是消渴病久病入络,伤阴耗气,热结、气滞、痰湿、瘀血攀援,胶结于络脉,阻碍气血运行,形成微型癥瘕的过程[31]。以微型癥瘕理论指导临床,当重视活血祛瘀、散结通络治法的应用,肾络结构细小致密,蜿蜒迂曲,较一般络脉更狭窄繁复,单纯使用一般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等无法将药力送至病所,难以奏效,而藤类药质地厚重,盘根错节,擅深入络隧,驱逐部位较深的肾络间瘀血,与一般活血化瘀药合用又可引诸药达病所。李伟林教授常用藤类药通散肾络癥积,以鸡血藤同桃仁、川芎相配活血化瘀、破血消癥[32]。藤药中青风藤、海风藤、天仙藤、鸡矢藤活血化瘀兼行气通络,鸡血藤、首乌藤活血通络兼养血,忍冬藤、大血藤、络石藤、穿山龙化瘀通络兼清热,金刚藤、大血藤活血通络兼散结,临床遵循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可广泛用于肾络瘀阻兼有它证者。针对DN 肾络瘀阻、微型癥瘕形成的病机,藤药常可与水蛭、地龙、全蝎等虫药同用。“凡虫蚁皆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虫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性善攻逐走窜,搜剔肾络间瘀血,推陈致新。虫藤合用,一疾一缓,相得益彰。
4.5 补虚养血荣络
络脉有气络、血络之别。肾之气络运行真气、营气、卫气等经气,布散于肾之内外,沟通气血津液,而DN 以肾气亏虚为本,肾气虚,肾之气络即虚[33]。气络又赖于血络濡养以正常发挥温煦充养、防御护卫等作用[34]。DN 病至中期,多种病理产物痹阻肾络,久病脾肾双虚,耗伤气血,经中气血本就不足,加之肾络具有细小迂曲,管径狭窄的特点,肾络气血亏耗则更为明显,因此其易出现络虚失荣之证。“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藤类药中的鸡血藤、首乌藤、鸡矢藤既补益气血,又可达络道而荣养肾络,通补络虚,充气络、养血络,恢复络道正常的作用。鸡血藤味苦、甘,性温,归肝、肾经,起活血养血、通络生新之效,补通兼备。《饮片新参》载其:“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顺宁府志》云其:“为血分之圣药。”名医郭士魁擅用鸡血藤养血活血,认为其“活血而不伤血、化瘀而不伤正”[35]。有研究表明,鸡血藤可改善DN,降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在肾脏的累积[36]。首乌藤,味甘,性平,归心、肝经,具养血安神、祛风通络之功。《本草从新》载其:“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此二者常配伍使用,共奏养血活血、滋荣肾络之效,对于络血亏虚有较好的通补作用。而鸡矢藤功擅温补络气,补气通络,可针对肾络气亏损起效。
5 藤类药用药注意事项
临证使用藤类药治疗DN 时,当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合理配伍,顾护胃气。长期使用藤药有损伤脾胃之弊,可注意与陈皮、麦芽、大枣等健运脾胃之品相伍。②把握用量。雷公藤、丁公藤等有毒藤药,使用当在炮制的基础上,从小剂量开始,密切关注有无毒副作用,中病即止。对于无明显毒副作用的藤药,由于DN 病程绵长,邪深入络,病邪难除,而藤药作用和缓而力专,使用时须遵循量重时长的原则,加大用量,增加使用时间,方能攻克肾络顽疾。如鸡血藤、首乌藤用量可达30~45 g。
6 结语
基于“络病理论”的指导,藤类药在DN 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清热解毒通络、祛风胜湿通络、平肝熄风通络、活血祛瘀通络、补虚养血荣络5 个方面。但目前藤类药治疗DN 的研究尚不充分,有待于进一步开展临床及实验研究,更深入地探索藤类药的作用机制、减毒方法,以期为藤类药在DN 中的应用提供更多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