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应芳与季札的异代神交
——兼谈延陵季子躬耕地问题

2023-10-03谢达茂

江苏地方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季子季札横山

◎谢达茂

(江苏常州213100)

季札(公元前576——公元前485),姬姓、吴氏,名札,号公子札、吴札、吴季子、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吴馀祭元年(公元前547)封邑延陵,是为常州人文始祖,其让国之守礼、出使之睿智、挂剑之诚信、观乐之博学、救陈之仁义、躬耕之贤达,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道德史、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谢应芳(1296——1392),字子兰,号龟巢。元末明初教育家、理学家、思想家。祖居武进县安善乡谢庄,祖父谢维迁居烈塘(今属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谢应芳出生于此,明洪武初徙居横山桥直至终老。他是理学在常州承先启后的枢纽,一生致力于教育,三次创办书院,学识渊博,著作宏富,其“无神论”思想在历史上得到推崇。《明史》有传。

谢应芳与季札相隔1800 余年,他以季札为圣贤,慕季札为懿范,可谓异代神交,一生志于仿效季札:季札“三次让国”拒绝继位,谢应芳“不就君王辟”拒绝为官;季札“视富贵如清风过耳”甘守清贫,谢应芳“清贫第一家”淡泊名利;季札出使中原“聘于鲁”广结邦交,谢应芳避乱吴中“吴人争为弟子师”;季札宏览博物,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克己复礼”,谢应芳理学宏深,在世风日下的元末“笃志卫道”;季札“逊耕延陵”数十年直至终老,谢应芳“授学乡里”八十余载直至终老;季札享寿92 岁墓葬舜山之阴,由孔子题书墓碑,谢应芳享寿97岁墓葬横山之阳,由有司造作墓铭;季札是中国诚信第一人,郡城旧有“季子祠”,谢应芳是后世常州思想家第一人,郡城旧有“谢子祠”;季札得乾隆皇帝题匾“清徽绳武”,谢应芳得乾隆皇帝题匾“学萃道正”;季札是儒学先驱,学者论其为“孔子的老师”,谢应芳是儒林雅望,学者论其为“江南孔子”。

季札受到历代名家的褒赞,评赞他事迹的有史书、类书60余种,方志40多部,诗歌500余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赞季札:“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谢应芳也受到后世的赞扬,评赞他事迹的有史书、类书20余种,志书10多部,诗歌百余首。明英宗《敕赞》对谢应芳评价很高:“应芳子兰,理学宏深,仪容古烈。慕北海之清风,绍东山之高节。名教传纲常,植德名贤寿。西伯知时,不就君王辟。呜呼!虽是元明间处士,宜享国祀之血食。”

在常州历史上,或传或记、或文或诗颂扬季札的名人有萧统、苏轼、徐问、薛应旂、陈玉璂、钱名世、赵翼、孙星衍、钱维乔、赵怀玉、陆继辂、李兆洛等数十人,而记述最全、作诗最多的则是谢应芳,他就季札让国、挂剑、逊耕等事迹皆有阐发,共写咏季札和涉及季札的诗8首,其中写季札躬耕诗有4 首,他按史书记载,写“季札躬耕地”在江阴申港的有3首。

第一首作于明洪武三年(1370),谢应芳从吴中回来,创作诗句“山南山北地尽耕,人家只欠读书声”,由此定居横山桥,在紫霞峰南麓创办龟巢书院(今横山桥高级中学东北角一隅),授学乡里弟子。其间往江阴季子墓吊古,见因战乱墓荒祠毁,不禁喟叹无限,作《兵后过季子祠》诗,评赞季札高风,论及季子躬耕,诗中“祠堂之毁还可屋,礼让风衰较难复”句,最是令人深思,全文如下:

延陵采地荒榛棘,延陵遗庙成瓦砾。

延陵野老归吊古,独立斜阳长太息。

尘埃野马纷满眼,城郭人民总非昔。

共惟泰伯吴鼻祖,三让高风冠千古。

周衰列国俱战争,卓尔云仍踵遐武。

去国躬耕江上田,曰附子臧非浪语。

天伦义重情所钟,屹立狂澜见孤柱。

此义孰可比?采薇西山孤竹子;

此情知者谁?获麟老笔十字碑。

德音寥寥二千载,陵谷几番经变改。

江南近代淫祠多,梁公不作可奈何。

於乎祠堂之毁还可屋,礼让风衰较难复。

汉家兄弟歌布粟,唐家兄弟相屠戮。

何当大化一转毂,于变浇漓作醇俗。

九州八荒春穆穆,泰伯延陵断弦续,

芳也未死当刮目。

谢应芳在诗中说从吴中避乱归来到季子庙凭吊时,季札采邑延陵因经元末战争,此时已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季子庙破旧败落成了瓦砾。他感怀在周朝礼崩乐坏、列国征伐的时期,卓越的季札继承泰伯的风范,“三让王位”来到延陵,躬耕在江阴申港的垄田,季札“曰附子臧节”并非浪语虚言。吴王寿梦和他四个儿子重情重义,季札在动荡不定的局势下犹如中流砥柱。这样的仁义谁能与之相比?只有“不食周粟”采薇西山的孤竹国伯夷叔齐兄弟。儒家鼻祖孔子感慨于季札的情义,为之挥笔题书“十字碑”。至德的言行雄劲清越已经传下来两千年,世事变改,朝代已经几番更替。江南出现不合礼制的淫祠很多,至唐代,梁国公狄仁杰一举毁祠,独留泰伯祠、季子祠并题常州“嘉贤坊”。谢应芳认为江阴申港的季子祠虽毁于兵火但可以重新建造,而礼让谦和的风气衰败之后就难以恢复。汉朝皇室兄弟像成语“尺布斗粟”写的那样为了争皇位不能相和,唐代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为了争皇位互相残杀。什么时候能够通过广远深入的教化,社会风气能像飞转向前的车轮,变浮薄的人情风俗为淳朴的良俗。天下九州,东西南北,温暖如春,美好平和,泰伯、季札至德、谦让、知礼、诚信的风尚中断了可以接续,谢应芳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第二首作于明洪武十年(1377)。谢应芳应常州知府张度邀,以82 岁高龄主纂《续毗陵志》,其有《江阳郑教谕以诗见寄,褒美太过,且闻时赴京考绩,因次韵,以饯其行》诗,诗中写得非常明确,季子躬耕地就是季子墓孔子所书“十字碑处”:

大君立极扬威灵,麾斥百家尊六经。

出图之马出未巳,来仪之凤来不停。

万方皆效华封祝,诸将已勒燕然铭。

化风覃被族麟趾,聘物远来盐虎形。

雄州巨邑并庠序,歌台舞榭舞优伶。

先生横经虎皮席,弟子立雪梅花庭。

延陵躬耕地井井,尼山圣父碑亭亭。

正逢海内兴贤日,岂作江阴老客星。

第三首作于洪武十三年(1380)前后。谢应芳次子谢林的儿子谢垲,生于明洪武六年(1373)。时江阴申浦名门刘小斋雅好书法,尤擅草、篆、隶书。谢应芳与刘小斋友善,在谢垲7岁时把他送至刘小斋家中学习书法,其有《寄小斋刘先生诗并序》,称刘小斋“旧家冠盖里,密迩延陵碑。古意师圣笔,真赝吾何疑”,诗中“密迩延陵碑”,指刘小斋居所靠近季子墓孔子所书十字碑处,之后又作诗《寄小斋刘先生》:

延陵季子耕田处,太乙老人藜焰明。

动笔即摛苍颉字,著书重草太玄经。

古苔门巷车无辙,修竹堂阶夏亦清。

一别数年三舍近,斗城犹望聚文星。

所谓“季札躬耕”,又称“逊耕”,季札来到封地延陵自食其力,所以才有“躬耕地”一说。就其具体地点,国史中所载江阴申港,即谢应芳诗中的“去国躬耕江上田”“延陵躬耕地井井,尼山圣父碑亭亭”。此外并有《江阴志》引《续汉书·郡国志》载“马鞍山:郡国志云在芙蓉湖西,季札逊耕于此。”马鞍山即马凹山,是武进与江阴的界山,山北属申港,山南为查家湾。清末曾考职巡检的江阴名士沙曾达有《季札耕田处》诗:

季子高风孰许攀,逊耕让畔马鞍山。

芙蓉湖水资输溉,遗迹尤寻陇亩间。

除了以上有国史、县志所载的申港、马凹山之外,有文献记载的“季札躬耕处”,还有就是横山桥和潞城丁堰。明洪武八年(1375),谢应芳80 岁,作诗《结茅东郭岁晚言怀》八首,节录四首如下:

净扫萧斋地,书床一旧毡。

谈经鸡亦解,迎客犬常先。

流水柴门外,横山瓮牖前。

春秋垂八十,食粥了余年。

季子躬耕地,寥寥礼让风。

度辽归老鹤,遵渚集飞鸿。

土姓多相杂,乡音旧不同。

独怜东郭外,剑井气如虹。

在这首诗中,谢应芳说横山紫霞峰下烧香浜的溪水流经他简陋的门外,自己已度过80个春夏秋冬,吃粥喝汤了却一生中剩余的年月。所居横山桥,是延陵季子“三让王位”的躬耕地,有着雄劲清越和礼貌谦让的乡风。传说丁令威在此化鹤归辽,依着芙蓉圩水边集居着许多远徙而来的人群。这里原住土著和迁入的氏族交相混杂,他们的口音原本各不相同。特别喜爱的是潞城丁堰之东,延陵季子挂剑于井旁,徐国君王的后裔所建“剑井亭”和“剑井祠”,显现延陵季子的精神气势贯穿长虹。

其实,今天我们进行“季札躬耕地”研究,并不是要去研究那块地在哪里,而是要研究季札“洁身清行,唯仁是处”的志节和风范。如果非得好奇和追溯那块地在哪里,笔者认为:目前有古文献记载的就只有申港、马凹山、横山、潞城丁堰,别无他处。

猜你喜欢

季子季札横山
情暖横山
季子挂剑
论季子的贡献和文化学影响
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
My Wishes
西夏时期横山地区若干问题探讨
元丰五年宋朝进筑横山杂考——兼论《种太尉传》中的一些问题
季札赠剑
胡景铎将军横山起义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