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精准资助 着力落实资助育人
2023-10-02吕凤
吕凤
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期,我们对山西省各级各类学生资助工作进行了线上调研。经过调研我们得知,各地各校基本能够做到积极落实学生资助政策,认真落实学生资助工作要求,加强政策宣传,规范资助流程,做到应助尽助,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各地各校将学生资助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统筹管理,规范细化政策宣传、民主评议、公开公示、资金发放等各环节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培训和研讨,加强监督,确保将学生资助这一保民生、暖民心工作贯彻落实到位。
各地各校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领导小组以及工作小组,推进认定工作规范、准确、顺利实施。强化认定评议,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小组通过收集材料、民主评议,拟定名单上报校级认定工作小组。校级认定小组审核后,拟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名单。规范公示,将拟定困难学生名单在学校醒目位置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接受师生监督。
各地各校普遍能够利用宣讲、资助政策宣传册发放等多种形式宣传资助政策,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等特殊困难学生知晓并了解国家、省、校的资助政策。利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扶贫、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核实摸排特困学生,努力做到特困学生的精准认定。有的学校还综合采取量化评估、家访、学生一卡通消费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困难认定。同时,各地各校认真执行了“取消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的要求。
各地各校普遍能够做到按时开展各项学生资助项目的评审工作和资金发放工作。在资助评审时,有的地方学校设立由学校代表、学生代表以及家委会代表等多方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在保护受助学生尊严的前提下,对享受政策学生的资格公开认定、评审,做到评审规范、对象精准。在资助资金发放方面,各校能够做到资金合理分配、及时拨付,并实行银行卡打卡发放。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利用受助学生监护人银行卡发放;普高、中职阶段,利用学生专用银行资助卡或学生本人社保卡发放;高等教育阶段,利用学生本人银行账户发放。
各地各校努力加强资助工作自查核查。部分地区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全覆盖全流程的学生资助核查,及时总结资助工作的经验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在对各县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进行现场检查的同时,开展了对各县资助工作的核查,对学校资助工作组织领导、资助制度、工作措施、过程材料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督导检查。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基层学校,走访特困学生,听取意见建议,不断创新和完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督查机制,大力提升资助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核查过程中,对相关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和经办人的国家资助政策掌握程度进行抽查,确保政策熟知、操作熟练和实施精准高效。对资助过程进行督导检查,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现场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资助工作情况。随机抽查,采取表册核查和点名核查相结合的形式,对照受助学生名单,逐人核查学籍注册表,入校入班进行随机点名抽查,查看受助学生是否在校及全日制学习。
各地各校能够按照文件要求,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结合教育实际,充分利用课堂、校园、媒体、网络等各种渠道,积极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工作动态。如:有的學校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家长会进行资助政策宣传讲解;有的学校利用班级微信群对资助政策、评审实施等进行宣传和告知;有的地方统一实行“学生资助政策家长告知书”制度,对应学段表单化宣传资助政策,家长在“告知书”回执单上签字后存档。
在做好政策宣传的同时,各地各校积极开展资助育人活动,强化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地在国家助学贷款受理的过程中,开展申贷培训和还款诚信教育,解读助学贷款相关政策,引导学生诚信还贷。有的学校建设“心灵关爱”品牌工程,在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中试行“隐性资助”,通过一卡通大数据系统,每月对在校生上月的一卡通消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查找出消费标准符合资助标准的学生,核实后直接将资助资金打入学生一卡通,并向受助学生发送温馨提醒短信,使受助学生的尊严得到及时保障。有的学校为磨炼学生意志,锻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在勤工助学中推进劳动育人工程。部分学校在奖助学金评审办法中树立鲜明导向,以加强对参评学生学业科研、思想品德、实践创新、公益服务等方面的考察为重点,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资助工作人员力量薄弱。基层学校资助工作多由教师兼职,常有调岗现象,人员不稳定,影响资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2.部分困难学生不愿申请助学资金。由于经济压力,困难学生的心理更加敏感,容易自卑焦虑。一些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申请助学资金会暴露其经济窘境,担心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因此故意隐瞒家庭经济困难状况,主动放弃申请,增加了学校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难度,进而影响资助精准化水平。
3.学生隐私保护与资助公示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资助公示与贫困生隐私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虽然学校在公示时通常只公示学生姓名,并不涉及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敏感信息,但仍然会引发对被公示学生个人情况的讨论,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1.将学生资助情况纳入征信体系。学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档案和诚信档案,将其作为学生获得资助的重要依据,同时将学生资助情况纳入征信体系动态管理。在认定工作过程中,一经发现学生有弄虚作假的情况,便将其行为记入学生档案,并同步到个人征信系统。
2.对特殊困难群体开通“资助直通车”。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联动,通过与乡村振兴局、民政、残联、工会等部门的数据库进行共享筛查,精准定位原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孤儿等特殊困难学生,开通“资助直通车”,对筛选出的学生直接进行资助,免去个人申请流程,提升精准资助工作水平。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和资助观,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营造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氛围,消除对贫困的心理歧视。进一步加强校园诚信建设,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和守规守法自觉性,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育人氛围。
4.进一步改进资助公示方式。加强对贫困生资助过程细节的隐私保护,争取资助工作“无痕化”,提升资助服务水平,改进资助公示工作,减轻贫困学生信息公开后背负的心理压力。
总之,精准资助是落实好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各地各校应高度重视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牢固树立精准资助的意识,全面推进精准资助,着力实现资助育人。
(作者单位:山西省教育资助与保障中心)
责任编辑田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