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型财富管理:理论逻辑、时代机遇与推进路径
2023-10-02侯晓
侯晓
Theoretical Logic, Opportunity of Times and
Path of Promotion of Inclusive Wealth Management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亟须积极探索更多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普惠型财富管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富管理,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作为财富管理行业的主力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切实承担起发展普惠型财富管理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更多地支持中低收入群体增加财产性收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普惠型财富管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富管理
共同富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共同富裕为财富管理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秉承“服务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愿景,我国财富管理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普惠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普惠型财富管理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大目标下,普惠型财富管理的概念提出伊始就备受瞩目,但对于普惠型财富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以来尚无权威、统一、规范的定义。2021年10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共同富裕视角下的中国普惠型财富管理市场研究报告》首次对普惠型财富管理进行了定义: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群体,能够提供与其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资理财产品及服务,并助力该群体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普惠型财富管理是相对于高端财富管理的概念,是我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传统财富管理行业的服务对象都是高净值客户,中低收入群体的财富管理需求往往被忽视。在共同富裕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以中低收入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普惠型财富管理市场,力争让该群体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性价比更高的金融服务。只有让财富管理向下扎根更深,让财富管理更具温度,才能焕发出更强劲、更蓬勃的生命力。
普惠型财富管理的中国特色
西方国家的财富管理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对于投资门槛的要求较高,主要围绕高净值人群提供金融服务,而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均被排除在外,无法享受到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普惠型财富管理是中国特色的财富管理,是多数人的可选项,是秉承“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全面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具体体现。普惠型财富管理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助力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尽管我国财富管理普惠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中低收入投资者对金融理财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容易受到高收益宣传诱导,投资者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中低收入投资者往往风险意识薄弱、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立足我国国情,我国财富管理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普惠化、大众化的发展方向,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普惠型财富管理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
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而发展普惠型财富管理是加快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有力抓手。《2022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财富基尼系数①从2000年的0.595快速增长至2015年的0.712,2016年开始有所缓和,2019年下降至0.697;2020年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回升至0.705,2021年又回落至0.701,财富不平等程度在全球范围内仍属于较高水平。同时,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高,城乡之间还存在差距。统计显示,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9.64%增长至2021年的10.66%,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2.06%提高至2021年的2.48%,虽然也在逐年上升,但增幅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大力发展普惠型财富管理,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进而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降低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②分配结构,是我国提升消费水平、服务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长远之计”。
新时代普惠型财富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我国居民财富经历一轮波澜壮阔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财富实现了波澜壮阔的跨越式增长,正处于规模快速增长的发展初期。一是我国居民财富快速积累,催生巨量财富的管理需求。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近年来虽然增速回落,但是仍然保持在6%左右的较高水平,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中国财富报告2022》显示,我国居民财富总量从2005年的77万亿元快速上升至2021年的687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05—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4.7%,增速远超美国的5.1%和日本的0.65%。面对如此庞大的居民财富总量,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供给,才能确保我国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居民财富的快速累积催生出海量财富管理的新需求,并成为推动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二是居民财富结构发生变化,持有金融资产的比例上升。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呈现出“重房产、轻金融”的格局。但随着居民财富的加速累积和“房住不炒”等政策的持续推进,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比例逐步提高。2018—2022年,我国居民持有金融资产规模从149万亿元稳步增长至约250万亿元。预计到2032年,我国个人金融资产规模将达到571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居民资产配置中无风险资产占比稳步下降,从2005年的75.8%降至2021年的49.7%,但在2022年又回升至54%,“储蓄为王”的意识仍深入人心。未来,我国居民的理财观念和能力将逐渐成熟,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养老进行预防性储蓄和投资将成为刚性需求,导致居民减少对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更加注重财富产品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普惠型财富管理发展迎来三大历史性抢滩新机遇
一是新主体:中低收入群体。近二十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较2002年(735.8万人)增长超过54倍,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02年的0.57%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28.3%,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比60%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此外,我国低收入群体的规模仍然最大,我国60%—70%的人群和农村95%以上的人群均是低收入人群。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跨入中等收入行列,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会逐步扩大,继而导致财富管理新需求快速增长,中低收入群体势必成为我国财富管理市场新的中坚力量,以金融力量支持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新技术:重要推手和核心引擎。人工智能、大数据、隐私计算等前沿数字科技已成为我国财富管理进入普惠时代的重要推手和核心引擎,深刻改变了传统财富产品服务体系的供给方式和生态模式。目前,工行、建行、农行、交行、招行、平安等商业银行先后上线财富开放平台,基于银行庞大的账户客群,利用其强大的金融属性和财富管理的先发优势,聚合行业优质资管机构的产品、服务和内容资源,并依托前沿的技术手段、多样化的运营活动以及对标优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产品体验,推动更广泛的人民群众与更多优质、普惠的金融产品服务的线上衔接,全方位提供更实惠、更便捷、更专业的资产配置服务和财富投资陪伴,大幅降低财富管理门槛,有效提升财富管理服务的普惠性、可得性和便利性。未来,商业银行将向传统财富管理服务注入更多科技元素,依托数字化平台精准触达并高效服务中低收入人群长期未被满足的财富管理需求,巩固和提升银行的普惠基因,延伸触角打通客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普惠型财富管理的发展插上助推之翼。
三是新空间:巨大市场增长潜力。现阶段符合普惠型财富管理定义的主要有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其产品具有面向群众广、投资门槛低、销售渠道可靠、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等特点,更符合中低收入群体的财富管理需求。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规模接近28万亿元和公募基金突破26万亿元,分别仅占我国资管市场总规模(约136万亿元)的20.3%和19.1%。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基金规模和我国居民财富总量相比,普惠型财富管理市场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更加关注风险收益比,相比低回报、低风险的银行存款或高风险、高回报的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风险收益比合理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大部分中低收入投资者的青睐。据统计,2019年—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连续四年位居各类资管产品首位。截至2022年末,共有278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累计存续理财规模高达27.65万亿元,成为普惠型财富管理市场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普惠型财富管理的现实选择
在助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商业银行要切实肩负起发展普惠型财富管理的重要职责,在“普”和“惠”上下大功夫、下深功夫,大幅拓展财富管理产品服务的覆盖范围,努力创造稳定安全的投资回报,坚守商业银行在助力居民积累财富、实施共同富裕战略等方面的角色定位,奋力打造符合自身经营特色的财富管理“新坐标”。
“普”:不断扩大财富管理产品服务的覆盖范围
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普惠型财富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在“普”上做大文章,按照中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满足居民养老金融需求等方面不断扩大财富管理产品服务的覆盖范围。
一是有效对接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做大共同富裕产业基础。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不断优化信贷投向,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高端制造业、绿色发展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及相关细则颁布,银行理财能够在更规范的外部环境中把客户的资金端与投资端连接起来,凭借专业的投研和管理能力,让人民群众尽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22年末,通过配置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投资等方式向实体经济投放的理财资金共有22万億元,占理财资金余额的79.57%。未来,商业银行应始终牢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的初心使命,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扩大有效融资供给,切实把稀缺的金融资源高效率配置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二是全力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工作的总纲领和根本遵循。比如,农行围绕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战略定位,加强对农业农村的金融资源投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末,农行在乡村振兴领域的贷款余额达7.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9%,贷款年增量首次实现超万亿元。同时,商业银行还陆续推出全品类、全策略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系列理财产品。比如,农银理财凭借农行广大县域渠道与深耕“三农”客群的传统优势,陆续推出乡村振兴系列专属理财产品,定向让利乡村客户,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2年,农银理财存续乡村振兴惠农和共同富裕系列产品规模合计655亿元,同比增长59%。长期来看,商业银行要综合采取让利客户、精细化运作等措施,持续提升专属理财产品覆盖水平和服务体验,强化对“三农”以及县域地区投资者的教育,充分满足“三农”和县域客群对理财的需求。
三是创新研发养老金融产品,满足居民多元化养老需求。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25年左右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比重接近20%,2035年左右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30%以上,养老金融潜在需求十分旺盛。截至2023年4月底,市场上共存续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18只、养老理财产品51只,规模合计约1015亿。综合来看,商业银行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具有更高的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稳健性:人民群众对于“养老钱袋子”的投资策略重点在“守”不在“攻”,而银行养老理财产品主要投向以中低风险为主的固定收益类资产。长期性: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大多为封闭式产品,期限最长为5年,能够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合理回报的投资理念。普惠性:养老理财产品申购起点较低,多为1元或1分起购;大多免除认购费与销售服务费,综合费率较低。长期来看,得益于居民财富的不断累积和养老投资意识的不断提高,养老金融产品需求将会快速增长。商业银行要更加注重普惠性,更加注重让利于民,加快研发名实相符、操作便捷、运作安全的养老金融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惠”:努力创造稳定安全的投资回报
商业银行通过降低投资门槛和综合费率、确保投资安全等措施在“惠”上下深功夫,让财富的“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田野,让更多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一是降低投资门槛。基于中低收入群体存在资金额度小、数量众多且区域分散、信用风险高等社会经济特征,商业银行纷纷降低产品准入门槛,为实质性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创造便利条件。比如:传统家族信托委托资产门槛高达1000万元,近期多家银行探索推出普惠型“家庭信托”,准入门槛定为100万元,成功吸引众多中低收入投资者参与。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产品起售金额大幅下降,个人投资者数量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末,我国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高达9.58亿,年均增速超过40%,银行理财向普罗大众打开了财富大门。
二是减少综合费用。银行理财天然继承了银行的“普惠”基因,产品综合费率较其他资管产品明显更低。今年以来,多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先后发布费率调整公告,对旗下理财产品的费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下调,部分理财产品的费率甚至降至零;此外,銀行理财产品大多免除了申购赎回费用,定向让利困难人群、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让投资者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投资理财收益。
三是确保投资安全。中低收入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不高,特别是现阶段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人民群众对财富管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愈发看重。商业银行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银行理财更是承担了稳健投资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其固收类资产投资优势以及大类资产配置优势,降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引致的资产价值波动。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以固定收益类理财为主,固收与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占比超过90%,投资风险相对较低,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全、稳定、可预期的投资回报。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
责任编辑:魏敏倩
1053365654@qq.com
① 财富基尼系数是衡量社会财富分布差距的指标,其数值介于0-1之间,系数越大不平等程度越高
② 国家统计局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是:年收入在10万至50万元之间的标准家庭视为中等收入群体。而橄榄型分配结构是一种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均占少数的分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