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3-10-02张文武

银行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商业银行

张文武

Enhancing Financial Service Capabilit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正确认识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民营企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2012—2022年,我国民营企业从1085.7万户增长至4701.1万户,占全国企业数量的比重从79.4%增加到93.3%,对GDP的贡献从50%提升至65%,对税收的贡献从48%增加至60%,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主体。2023年上半年,多地民营经济增加值保持6%以上的增速,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二,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生力军。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随着实体经济重要性不断提升、消费升级和经济结构高级化不断演变,以民营制造业为代表的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占主导的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性行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民营企业是稳就业、富民生的蓄水池。就业乃民生之本。民营企业为社会提供了80%以上的劳动就业岗位,已经成为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起步越早的地区,居民平均收入越高,民营经济对推动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四,民营企业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先锋队。得益于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加之外部对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活动设限相对较少,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开拓。2019年至今,民营企业已连续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占我国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国内大量民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已经能够在全球范围与大型跨国公司开展正面竞争并逐步取得领先优势。

民营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民营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直接参与者。创新是民营企业获取差异化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武器。2022年,研发投入前1000位的民营企业研发经费达到1.08万亿元,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民营企业研发经费总额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总额的比重超过50%,平均研发强度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0.56个百分点。第二,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受益者。得益于较大的研发投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2021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10的国内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7席。截至2022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九成,“专精特新”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八成,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加强。第三,民营企业是新经济的重要引领者。得益于体制机制方面的灵活性和对市场商机的准确把握,民营企业已成为培育经济新动能的主力军,例如,在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领域,民营企业正在成为绝对性主导力量,不断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民营企业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客户群体。随着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支撑着银行资产、负债及各类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从金融供给端看,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是金融工作的三项基本任务。民营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可以在更高的站位上,领会服务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国有大行要发挥头雁作用,引领银行业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从金融需求侧看,民营企业数量多,总体金融需求大,部分优质民营企业经营情况良好,资产质量较优,发展潜力较大。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叠加基建、房地产等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空间不断收窄,民营企业成为一块待挖掘的有效信贷市场。在准确研判风险的前提下,如何做好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辩证看待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商业银行既要重视和满足民营经济的基本金融诉求,也要提升对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客观认知水平,不夸大假困难,不放过真风险。

民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状况有所缓解。一是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整体上有所缓解。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和LPR价格连续下调,商业银行持续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中有超过一半投向民营企业,企业类贷款平均利率较2021年下降0.47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贷款新增5.5万亿元,同比多增9016亿元,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二是对民营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得益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小微民营企业和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2023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3.8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49个百分点。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598亿元,增长速度为20.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9.1个百分点,连续14个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存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9%,同比下降39个基点,体现了商业银行较好的支持态势。三是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主要集中在中型民营企业和传统民营企业上。中型民企向上尚未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向下已不能享受小微企业的普惠待遇,存在一定的政策“空白”地带,传统制造业、商贸流通等传统民营企业竞争力较弱,发展前景不明朗,一定程度上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下一步,商业银行要创新服务,实现破题。

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成因具有复杂性。从商业银行的实践看,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相对较高,是银行业需要正视并加以解决的客观问题,是多方面交织叠加构成的。一是由外部整体环境构成的。美国实施的对华“脱钩”战略和国际供应链断链等影响长期存在,严峻的外部环境加剧了民营企业的经营困难。二是由部分民营企业自身原因构成的。部分民营企业存在公司治理不规范、组织架构不完善等问题,同时,部分民营企业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周期缺少客观认识,经济上行阶段过度扩张、偏离主业、负债过高,给经济下行阶段埋下隐患,极少数民营企业存在逃废债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整体判断。三是社会信用體系尚不完善。目前,国内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尚不健全,对信用不佳者惩戒手段较少,银企之间面临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难以快速有效甄别民营企业的实际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加剧了民营企业的信贷风险。四是内部追责制度严。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偏高,出现不良贷款后商业银行内部评议时需要逐笔定责,基层行在定责时往往从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客户经理拓展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因此,要客观辩证看待民营企业信用风险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科学谋划,保持战略定力,要助力民营企业渡过风险难关。

准确把握商业银行服务民营企业的基本原则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民营企业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群体,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要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是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角色,各类市场主体一律平等,规模上有大小之分,行业上有产业之异,但绝无高下之别。因此,对待民营企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做到一视同仁,“不唯大小、不唯行业、不唯所有制、只唯优劣”,要坚决检视整改信贷政策、授权制度、资源保障等方面存在的所有制歧视,避免在授信、融资、问责等方面采用双重标准,人为增加民营企业的政策壁垒。

坚持客户优选,分类施策。市场经济,大浪淘沙。囿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所处行业、区位条件等一系列因素,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分化,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经营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弱、信用水平弱等情况,甚至极少数民营企业出现了恶意违约、逃废债等问题。因此,商业银行既要重视民营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要正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要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采取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尽最大可能满足民营企业合理有效信贷需求,既要避免“一刀切”对民营企业设置隐形障碍,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过度融资。对优质龙头企业,要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对中小民营企业,要提高服务效率,助力企业做专做优;对遇到暂时性、阶段性困难的民营企业,要合理审慎判断企业发展前景,通过续贷、重组等手段支持企业解决流动性问题;对效率低下、救助无望的僵尸企业,要按照市场化原则稳妥解决债务问题,逐步退出,优化信贷资源布局。

坚持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发展合力。一是从货币财政政策的协同看,财政货币政策要更加积极、更有针对性,产业政策要更具前瞻性和连续性,形成政策合力,金融机构要做好政策传导和落实,着力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二是从综合性金融供给看,在目前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对满足民营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也需要发挥股票、债券、租赁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综合作用。三是从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内容看,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联合授信、债权人委员会等机制,在金融供给端形成共识,共同进退,避免单方面抽贷、压贷行为,发挥好稳信贷、稳预期的作用,除了融资支持之外,要加大融智支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聚焦主营业务,深挖创新潜力,合规稳健发展。

高质量地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路径和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为切实做好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既要聚焦当下的难点和痛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又要立足长远,系统性梳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中的堵点,完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制度环境,发挥金融力量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努力实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与民营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相匹配。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首要工作。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银行业要适度靠前发力,保持民营企业信贷投放总量有效增长,将民营企业贷款增速和比例保持在合理区间,积极满足民营企业真实、合理的信贷需求。在统筹风险、收益和成本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贷款定价方式,确保民营企业贷款价格合理、公允。

加大对民营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小微企业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下一步要持续推动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增量、扩面、降本、优化结构,加大对首贷户、新建户、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合理满足小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和接续性、临时性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做好对商贸流通、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性行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工作。

优化信贷供给质效。要结合民营企业的信贷需求,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有效手段,加大优质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通过并购贷款和跨境融资等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并购和国际化发展,积极做好民营企业债券市场发债、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工作,稳定民营企业信贷预期,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有效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信贷风险成因复杂,有效提升民营企业风险识别和信贷服务能力是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关键所在。

优化风控理念。在客户识别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研判国内外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结合民营企业经营现状,善于发现坚持主业、合规经营、财务健康的民营企业,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实现银企共赢。在信贷业务风险审查方面,要综合考虑民营企业的经营情况、管理能力、市场前景、还款能力,分析民营企业的还款能力时,除了经营性现金流外,还应重点关注筹资性现金流等综合收入,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信用风险做综合性判断,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在抵质押担保方面,商业银行要切实注重第一还款来源,跳出“当铺文化”,破除“抵押物崇拜”,在有效把控信贷业务实质风险的前提下,避免对抵押担保的过度

依赖,持续提升自身的信贷能力。

加强针对性产品创新。要结合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探索符合民营企业经营规律、生产周期和行业特性的产品和服务。积极满足民营企业资金管理需求,助力民营企业提高财务效率。面向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客户提供司库服务,面向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财资管理和现金管理系统,支持民营企业加强资金归集。顺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推动司库功能创新迭代,推动司库建设综合化、一体化、数智化、生态化发展,促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综合化金融服务优势,构建分层生态场景服务体系,充分运用贷款、债券、股权、代理投资、租赁等全产品服务,满足民营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强化科技赋能。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科技在解决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信息不对称,提高商业银行风险识别能力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字赋能已经成为突破传统信贷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运用科技手段打破“信息孤岛”,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整合民营企业多维数据,让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更多的数据活起来、用起来,整合政务数据、经营数据和“技术数据”,对民营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加快线上产品开发,实现主动授信、在线放款,切实提高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加快金融科技转化落地速度。商业银行,特别是金融科技水平相对领先的大型商业银行要加强技术创新的应用,加大基于隐私计算的数据整合平台、基于产业链图谱的企业精准画像平台、基于AI学习的智能审查平台、基于信息流实时处理的风控监测平台等项目建设的力度,把金融科技创新的领先实力转化为金融服务的信贷能力。

建立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

优化调整政策保障体系。要从制度上建立保障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体系。商业银行要全面梳理各项授权体系、政策制度、业务流程、保障措施等,确保民营企业享受与其他类型经济主体一样的待遇,坚决打破各种“玻璃门”“隐形门”,把实质性风险作为判断业务可行性的决定性因素,杜绝歧视性政策。在各项政策实施落地环节,要加大监测力度,建立后评价机制,防止在业务实践中“有章不循”“有规不依”,人为对民营企业提出不合理授信条件,增加民营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

建立完善“敢贷、能贷、愿贷”激励机制。要提高民营企业信贷风险容忍度,优化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尽职免责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创新不良贷款责任评议模式,并在实践中杜绝因民营企业的经济性质而加重对客户经理及相关经办人员不合理的风险责任,切实做到尽职免责。要充分考虑到民营企业数量多、需求散的特点,在确保经营单位权责利匹配的原则下,适当下放审批权限。要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信贷业务考核激励机制,把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成效纳入分行绩效考核,提高一线员工的民营企业服务绩效奖励,确保分支机构和一线员工在开展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中所付出的精力、所承担的责任与其享受到的激励与报酬相匹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加强机构和信贷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建设,大中型商业银行要深化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做好做优做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小型金融机构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坚守主业、服务地方,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持续优化商业银行信贷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信贷“铁军”,积极参与“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等活动,赋能企业发展,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聚焦民营企业需求,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全方位赋能

近期,中国工商银行在支持民营企业“八融”基础之上,升级推出了“新八融”举措,为民营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综合服务。为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其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在融智方面,商业银行可为民营企业提供经营管理、财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引导民营企业聚焦主业,合规经营,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保持资产负债表健康。要帮助民营企业丰富风控管理手段,防范交易和欺诈风险,提升民营企业整体信用水平。二是在产业链支持方面,帮助民营企业拓宽供销渠道,发现商机,利用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优势,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咨询、跨境金融服务等。要加大产业链金融服务力度,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对接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相关联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是在创新支持方面,商业银行可加强金融科技输出,支持民营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轉型,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模式,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专利研发,持续提升技术水平。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责任编辑:董 治

Yhj_dz@126.com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商业银行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