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阈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2023-10-02黄彦波孙丽娟
黄彦波 孙丽娟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近年来,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就推进高校产教融合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资源,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培养地方本土人才的重要基地,企业则作为人才使用的主体,积极探索深化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与支持机制对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施产教融合对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教育是基础保障。高校要加强科学研究,充分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不断取得科技创新新突破,并将所创造的科研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大力推动科教联动与产教融合,充分激发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高校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培养一批适应“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社会新发展业态的专业化人才,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人才支撑。这种方式对地方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国家对乡村政策的感召下,一些优秀大学生回流回归家乡,利用农村淘宝等平台,建立快递服务点,引领家乡群众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打开了具有家乡特色的一些农产品及特色产品的销路,将其售卖到全国大市场中,使家乡的名片更加鲜亮。家乡群众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增长,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大学生也在家乡实现了自我价值,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与尊重。
(二)有利于加速推进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长期以来,地方应用型高校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往往未真正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现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遵循传统的培养方式,具有一定滞后性,教育创新能力不足,这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也阻碍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足长效与可持续发展。应用型高校顺应产教融合发展趋势,企业积极参与高校部分教学实践及相关项目申报等科研工作,能够使高校紧跟国家社会发展所需,时刻保持着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与前沿性。在这过程中,能够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助于加速高校教育改革与提升教育创新能力,加强对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体系优化,为适应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加深推进实施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使高校与企业之间内在联系更加深入紧密,通过多元化人才培养举措,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有益于解决企业高素质人才需求,从而形成高校、企业、大学生间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教育新生态。作为教师不断适应产教融合发展所需,通过企业实训实践,提升自身教育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双向教育实践能力,推进改变传统人才教育培养格局,使高校教育与企业有效衔接,推进高校人才高质量培养。
(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向普遍化、大众化方向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上特殊复杂因素影响,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由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而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素养与企业发展所要求的能力不匹配是主要原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就与企业以“订单式”培养模式开展教育教学与实践实训能力培养,有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对于解决大学生个人就业问题及缓解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困境
(一)人才培养目标: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不同的主体其利益诉求是不同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理论与实践上本应是内在相同一致的。但是从实践结果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并未真正实现统一。从高校主体来看,往往以理论课程为主导,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实训课程相对较少。授课内容仅围绕高校统一的教学教材开展,对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定位不太准确,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很大差距与不足。从企业主体来看,企业生产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满足企业发展所需,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提高。从政府主体来看,政府考虑的社会和谐稳定与有序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并没有统筹宏观调控。
(二)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不相符
目前,在多样化育人机制下人才培养方式还呈现不合理之处。一方面,开设专业与企业发展需求不一致。进入新发展阶段,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出现了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高校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有学科体系进行专业布局设置,未能及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态势与企业发展需求,造成所开设的专业与地区企业产业发展不相符。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还不紧密、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符,最终以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所培养的人才没有充分适应企业发展岗位所需。
(三)人才培养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与综合要求有差距
地方高校在人才评价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还是以学生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为评价维度,以学生成绩评定学生能力与素养,并没有企业参与其中对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个人品德与职业道德进行培养与评判,引起学生在企业工作中出现随意离职与违背职业道德现象频发。
(四)人才培养力量: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效果与企业发展有不足
在当前大学中师资力量还是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师为主,缺乏与多元性育人机制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理论型教师基本上不了解企业发展动向,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国家大力推进“四新”建设的背景下,作为高校教师不断扎实精湛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上给予学生全面指导,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
(一)目标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人才的机制日益向多样化转变发展,应在积极推行产教融合之中,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要基于多元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理念,不断推进教学与企业所需人才相互融合,积极与企业开展教学科研等多方面深度互动合作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企业运行、管理等方面知识,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同时,高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适应发展的专业,不仅要保持学校原有特色专业,还要紧随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所需,探索专业发展趋势,及时优化专业设置,转变培养人才目的,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找到适应岗位要求的满意工作。
(二)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用人的能力需求,基于这一需求实际,将企业所需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更加科学有效地选择“理论+实操”兼具的授课内容,运用安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而为企业发展所需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要开设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与职业课程。专业课程要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为目的,所设置课程要紧随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性与时效性,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将人才培养过程全方位融入实际生产过程中,对技术技能、实验实训类课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搬到生产车间,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采用项目依托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实验课堂。组织学生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场所,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推动学生毕业论文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作为选题。
(三)多维评价: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
推进产教融合模式要推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积极构建政府宏观调控、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化育人机制,共同营造公平公正合理的融合环境。在人才的评价上,要各方共同参与,提升评价更加客观公平。同时,要逐步实现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评价,摒弃“唯成绩”的单一评价机制。通过“引企入教”“引教入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需要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来进行,人才评价要从成绩、能力、职业道德等多个维度进行,从而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2]。
(四)智力支持:打造“双师双能型”人才队伍
高校实施对教师分类管理,不断改革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评价体系和考核分配制度,增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完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校内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鼓励现有教师积极考取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每年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实际情况,分批分层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专业教师进入到行业企业进行培训、挂职锻炼或产学研实训,紧抓专业领域的前沿性技术与管理理念,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中资深专家、技术骨干、管理高层等担任兼职教师,采取“学校+企业”双导师授课,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从而解决原有课程注重理论性而缺乏实践性的问题[3]。
(五)协同发展:搭建“四位一体”协同推进格局
地方政府要统筹协调,把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四方充分结合起来,规划好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搭建“四位一体”的协同格局。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工作政策条例,进一步明确产教融合过程中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责任与分工等。政府要统筹做好各方利益关系主体的协调处理工作,通过减少企业税收、增加企业人才培养项目免息贷款等多种优惠政策方式支持产教融合,不断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合作高质量开展工作。企业要积极与高校对接联络,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支持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推进实体化运作,不断提升育人效果与培养质量。
(六)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积极实施产教融合这一提升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与举措,推进促进地方社会经济长足发展。政府要统筹安排专项经费给予支持与保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定期进行人才培养情况进行督导,确保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的各项政策制度都落地落实。高校与企业推动产教融合,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共建实验室、实践教育基地、企业工作室等育人平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平台,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四、结语
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进行创新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和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能够深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科技链、人才链有机衔接。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产教融合为发展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门性技术人才培养为特色,培养学生跨界综合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将新理念新技术及先进管理模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形成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共建、共享、共创、共赢的教育新生态,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