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工科类专业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3-10-02龙小芳

山西青年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院校素养

龙小芳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220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文件,旨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地位。教育部也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德技并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养类的基础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组成,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职业教育精神,夯实学生专业学习基础,传承中华文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每个语文老师需要面对的课题。

一、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语文是职业教育中专业学习的基础

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各类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但在各类专业知识中都会有各种专业术语,抽象且不易理解,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领悟深层含义,掌握这些专业相关知识。此外,在不同的专业中都需要出具各种专业应用型文案,如产品推介文案、技术实施方案、售后文案等,这些文案的写作都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书面表达能力,才能写出特色和亮点,达到更高的水准,在众多文案中脱颖而出。这些专业技能中所需的职业素养都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理解、写作等模块息息相关,厚实的文化基础能够为专业学习增光添彩。

(二)为国铸“匠”需要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精神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更需要的是德技并举的大国工匠。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技术能手不仅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还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有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具备了这些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成为名匠、巨匠。而这些素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语文课程中的英雄人物、科技巨匠、先进事迹等都是很好的文化素养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榜样的力量,树立人生目标。

(三)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一代国人的使命,需要每一个人参与其中,每一个人都要有历史使命感。建立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同时抵御外来文化入侵。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将成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提高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既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建立文化自信。语文课程在传承文化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传播经典文化让学生领悟中华文明之美,激发学生传承文明的使命感和学习热情。

二、高职院校中工科类专业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位置

当下,一些高职院校及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1],强调技术技能培养,对文化基础类课程重视不足。语文课程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处于边缘化状态,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很多学校对工科类专业的投入也着重于专业化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更新,课程体系中课时比重等也是尽可能向专业课程倾斜,而语文等素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不断下滑,对教学条件改善方面的投入不足,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要,使得语文等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手段受到一定的限制。高职院校对师资培训的投入也倾斜于专业课教师,对公共课教师素质提升重视不够,导致语文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师资培训等素质提升活动也存在一定难度,影响了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

在当前环境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还存在一定的偏见,造成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这种现象在工科类专业尤为突出。高职学生大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同时也没有认识到语文课程对以后工作、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对专业学习的铺垫和辅助作用,对文化基础课程重视不足。叠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语文课堂中学生瞌睡、游戏、玩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在专业课程学习,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则停留在应付学校的日常考勤等,对学习文化知识兴趣缺乏。学习兴趣缺失,以致学生难以主动探索、领悟传统文化之美,体会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理念等,也影响阅读理解、写作等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受短视频等流行元素的冲击,学生传统文化沉淀不足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追求个性化[2]、浅表化,崇尚各种流行元素,短视频等媒体携声像俱全、文案出彩、内容简浅等优势,对学生群体产生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而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仍较为陈旧,课堂案例也远不及自媒体文案有冲击力,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主动学习动力不足,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是捉襟见肘。近年来,虽有中华诗词大会等新的传播形式,但终归是占比太小,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着力有限,沉淀不足,难以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内容陈旧,与职业教育缺乏有效融通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教材理论化严重[3],缺乏时代特点,也与职业教育的特点存在脱钩。部分语文教师仍然倾向于选用普适性的课文、诗文作为教学素材,缺乏实用性,没有与学生的专业、职业场景应用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与己无关,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些已严重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限制了语文课程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助推作用。

(五)教学方法滞后,与职业教育中新技术结合度不高

在大智移云时代,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语文教师大部分都是文科类专业背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技术积累不深、沉淀不足。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仍存在于PPT 等基础教学软件的应用,发挥其现代黑板作用,教学方法也停留在满堂灌等方式。这一现象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大规模线上教学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产教融合的主阵地,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应用的深度、广度都处于教育界的前沿,这些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程度不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应用,没有发挥其在语文教学领域应有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中工科类专业语文教学策略

(一)夯实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语文,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对职业素养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铺垫和促进作用,从制度上保障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这不仅仅是保证语文课程在工科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时数,也需要从制度上保证对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条件、设施设备的投入,确保教学条件能满足语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此外,高职院校还需制定语文等基础课程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推动语文教师参与人文素养类、信息化教学类、职业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师资培训,提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水平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水平,更新职业教育理念,领悟职业教育精神。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素养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定期开展语文教研活动、打造虚拟教研室等,加强教师之间的业务、学术交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建立语文教学的强有力保障。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需要理解语文知识点并能够熟练应用,不仅是知识的搬运者[4]。在现代课堂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因此,语文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摈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主角的形式主动去学习,教师予以引导,加强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只有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学习新知,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更新教学内容,融入职业元素,突出“匠心”

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以OBE 理念为导向,将各项职业素养能力贯彻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模块,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工科类专业的职业岗位普遍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应用文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等,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广泛读、开口说、提笔写,在读、说、写的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在阅读理解模块,选取名匠大师事迹为典型,引导学生博览经典、深入品鉴,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助力理解专业术语,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名匠大师的“匠心”,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达到为国铸“匠”的培养目标。在口语环节,可引入职场面试、分组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模块,更多地去选取应用型文案为主体,培养学生应用型文案的写作能力,提升职场竞争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这一特点对在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天然的优势。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熟悉并掌握新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等手段的应用,与教学理念有机融合,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利用VR、数字化技术等,打造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教学环境。尝试用直播等方式让学生“主播”在课堂中开播,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等。充分利用学习通等网络资源平台,打造“云”端教学资源库,合理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完成课后作业,打造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教学环境,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平台的技术优势,及时获取学生作业完成数量、质量等教学效果反馈数据,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统计,掌握学情动态,为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五)创设“职业剧场”,以情景剧形式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围绕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截取职业生涯中的某个场景,以情景剧等形式引导学生以“主角”角色代入剧场,开展读、说、写等教学内容的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职场”中沉浸式学习文化知识,训练学生的读、说、写能力,提升教学效果。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还未完全形成,对职业的认知也仅有模糊印象,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助其成为社会所需的正能量技能型人才。“职业剧场”既落实了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提升了趣味性,也增进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六)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创设“氛围育人”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深刻影响。在良好的学习氛围熏陶下,学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拓宽学生视野,体验生活,陶冶情操。按照“三全育人”精神,高职院校各部门积极联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诗词大会、演讲比赛、征文、简历策划等语文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传统文化之美,加深学生职业认知,培养学生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工科类专业中,语文教学拥有天然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利用工科专业学生在技术能力方面的优势,提升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强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结合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模块,让学生大脑转起来、嘴巴张起来、笔尖动起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院校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