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庭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2023-10-02孟小琴

今天 2023年17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法治道德

孟小琴

(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安川学校 甘肃 定西 743300)

引言

家庭是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接受程度最深的教育。我国的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认为家庭教育是主导和基础。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被边缘化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配合,以此促进青少年品格的健全发展。

1.家庭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1 家庭教育有利于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不仅仅立足于知识传授,更主要的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理论知识远不够,只有家长积极配合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才能更加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2 家庭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大多数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和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比较了解。因此,父母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笔者实习的两所学校有不同的特点,乡村小学只有三个学生,老师几乎是一对一辅导,也很清楚每个学生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等。但是大多数学校教育的情况是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位学生,不可能像家长一样实行单独的一对一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有利于弥补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从而把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

1.3 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超出学校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父母的言行举止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父母是家庭中的长者,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经验,对教育孩子也是满腔热血。家长能够督促孩子为了理想不懈奋斗,促使孩子深华思想,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另一方面,当孩子在家庭中出现不良行为习惯,如不尊敬老人、不爱整洁等,家长可以及时纠正,并予以正确地引导。父母只有以身作则,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恰当地对孩子施加教育。父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无私奉献、尊老爱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那么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品德水平,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1.4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是人们思想品德中的重要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了解社会的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和社会意识,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1.5 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这些行为习惯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

2.家庭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在几乎所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家长往往想赋予孩子更多的“爱”。但是,这种爱是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是一种缺乏教育功能的“溺爱”。这种错误且滞后的家庭教育观念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虽然现在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但是家长的观念还是更加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及其他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改善,很多家长认为在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占用语文、数学的时间,甚至有些家长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

二是过于注重物质的观念。过于注重物质的观念只会让孩子养成理所应当和依赖懒惰的习惯,很容易让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且这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背道而驰。

三是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能够有计划的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思想道德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一些家长过于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孩子送到学校跟自己就没有关系了,孩子的成绩好坏完全是老师的责任,淡化了家长自己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2.2 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失当

我国社会的家庭中存在多种家庭教育方式,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落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则会对孩子的终生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本文对以下几种失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探讨:

一是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有效管教和约束,甚至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任其发展。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养成放纵、任性的性格。

二是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典型特征就是家长对孩子一味迁就。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的意识,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孩子融入集体生活。

三是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费尔巴哈曾经说过:“父母溺爱孩子的最大失误在于,他们经常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以此改变孩子们的思想。”这句话道出了专制型的家庭教育的特征。这是以父母为核心、保障父母绝对权威地位的教育方式。这不仅会扼杀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养成懦弱、胆小、没有主见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人格,而且用专制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一旦发生冲突会如脱缰野马,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2.3 学校是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欠佳

一是教育观念未充分转变。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同。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改革的方面在很多学校没有落实,学校老师的教育观念仍然滞后。在应试教育还未完全改变的大环境下,虽然提倡五育并举,但是从应试教育改变为素质教育,怎么改?需要花多长时间改?改了的后果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老师,想转变观念但又不敢转变观念,因此就不可避免存在着形式主义、片面化。

二是教学目标未完全达成。新课标改革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倡导三维目标观,而一堂合格的课,最主要的是达成教学目标和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一切环节都是为其服务的,内容永远大于形式。在笔者实习期间走访、观察到,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远远没有达到上述目标,效果欠佳。在老师和家长心目中,小孩子仿佛永远都是被呵护着,小心翼翼地陪伴他们长大,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使孩子缺乏了自主性。而在学校,老师往往侧重于学生的成绩排名,忽视了个性发展。大多数道德与法治课老师采用的仍然是单一的或是大众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上课时忽视了教学目标地达成。在老师古板的教育方式下,学生不仅不能从快乐中学习,达成最基本的知识目标,而且可能会产生厌烦心理,何谈达成其他目标。

3.家庭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3.1 改进家庭教育观念

要使家庭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转变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

首先,家长应该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观念,养成五育并举、德育优先的观念。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道德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道德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虽然学业压力不如初高中生大,但是父母施加的压力一点也不轻松,父母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容忍不了孩子的普通,特别是在成绩上落后。父母应该转变观念,树立“要成才、先成仁”的思想。现在的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是放在首位的,德育也是智育的目的,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是不健全的人。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孩子自觉将道德知识外化于行,实现由知到信再到行的转变和飞跃。

其次,家长应该扭转重物质的观念。许多家长在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就会以物质来弥补对孩子的关爱,他们不想孩子在学校因为吃穿用度不如别人而被嘲笑,于是攀比之风渐起。每一位家长都想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是一味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孩子的精神世界却不到有效慰藉,只会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孩子应该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识。

最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家长不能一味依赖学校教育,将自己置身事外。家长应该加强关于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借鉴他人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并与学校老师及时沟通、密切配合,共同致力于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3.2 深化家庭教育内容及方式

一是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往往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权威,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这种方式没有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子女,把子女当成独立的个体,当孩子遇到问题时,首先不应该批评和职责,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教会他们分析问题、对于其提出的意见应该学会采纳。只有做到尊重,孩子才不会成为家长的附属品,才能正确探索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和发展自己。

二是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沟通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不是家长的单方面说教和灌输,也不是孩子有分享的欲望,家长却敷衍冷漠。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不论是自己在家抚养孩子,还是迫于生计在外谋生,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父母都应该与孩子多交流。只有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身心健康,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子女身上出现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其他问题。

三是家长的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永远处于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德育工作也不例外,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不成熟,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敏感度不高,因此,需要家长引导,及时的改进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3.3 增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一是要贯彻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理念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每一版课改的精神对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其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不能因为有压力就选择放弃,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新突破。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地原则,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增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目前对于课程改革,一些老师仍然抱有抵触情绪,认为每年都在改革,不知道该怎么教书了。在他们看来,课程改革是多余的事。广大老师首先要摆正心态,支持课程改革;另外还要通过的努力,力争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切实从心理上认可课程改革,从行为上支持课程改革,全面贯彻课程改革理念。

二是要强化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意识。要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任课老师应该重视的学生思想品德,坚持立德树人,使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取得实质性成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品德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三观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催化剂。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4 提升教师素养

一是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方式。教育方式要随着学情、世情的变化而更新发展,不能一味地用一种教学方法复刻到每一个班、每一届学生,以往古板、陈旧的方式方法已经不适用快速发展的今天。因此,道德与法治课任课老师应该在探究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如,开展集体讨论或活动,发挥集体的育人功能;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重难点;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载体;有效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等等。

二是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这不同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仅仅作为一个“演员”,配合老师。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中,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双方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平等关系。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老师对学生单向灌输道德知识,只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课程改革下,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学生的体验、感受。

结语

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给我国家庭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把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社会的发展使许多小学生无可选择地接受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给他们身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重视家庭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对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指出家庭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家庭教育融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家庭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提出了如下切实可行的建议:改进家庭教育观念、深化家庭教育内容及方式、增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