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大学体育教育新思考
2023-10-02傅科其
傅科其
(浙江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浙江杭州 310053)
体育教学在不断改革,为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现代大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1]。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并不高,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大多是多坐少运动的状态,且高校的体育课程往往容易被忽视,虽然高校每学年均有体测,以考核学生每学年的身体素质情况,然而学生也只是体测来临的一段时间进行阶段性的锻炼。在缺乏约束的大学教育中,体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利用大学体育资源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发展高质量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1 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因素
1.1 教师的引导
大学体育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纽带,是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在这个环节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无论是行为,还是运动技能,都能对学生起到导向的作用。在专家访谈中,一些体育教师会因为自身科研能力较弱而感觉评职称无望,继而导致思想水平停留不前的状况。并且在工作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教师身体素质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因素,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教师失去对专业的热爱和投入,这也是影响教师课堂效果的一重要因素。如果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没有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进步完善,则会使学生失去对该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热情;如果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多元化的锻炼方式,则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专注能力。
当学生在快乐中高效地掌握了运动技能,则会产生一种运动成就感,学生就会保持这种成就感并且在课外自主地去练习锻炼[2]。教师具有示范性,而学生又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内,课外同样也是教学的内容之一,良好的氛围是引导社会群体行为的一种群体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极大激发成员的共识,朝着共同的方向去努力和前进。教师在课外也能够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而体育氛围可以很好地发挥这种功能,能让学生在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体育精神,这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认识到终身体育意识对于自身的积极性,慢慢地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2 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高校中,体育场地部分的使用具有一定风险,包括场地的破坏、场地环境等问题,所以只针对体育学院的学生开放,这也导致了高校整体专业体育器材的利用率降低,大部分处于关闭的状态,其他学生则无法使用该场地而减少了运动时间[3]。非专业体育器材的使用每天都处于饱合的状态,这也会导致许多学生想要进行体育锻炼却没有器材、场地,致使锻炼情绪变得消极。在学生面对体育场地选择时,学生会更偏向选择专业化的场地设施。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完整的运动场地、运动设施、运动器材,让人舒适的教学环境会让学生对运动项目有学习的冲动,这也从心理上使学生更加容易产生运动心理。所以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提供充分的保障。
1.3 大学生自身是形成体育意识的主导
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前,在长期密集的课程安排下,容易养成以文化成绩为主的思想,导致对运动的时间安排减少,甚至长期不进行运动。并且在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无法复制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兴趣各不相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无法很好地去分配自己的时间,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并且对于体育测试感到不理解,抵触体育测试,这会使得学生对运动产生负面情绪,难以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并且无法体会体育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效果缓慢的工程,无法从中快速得到想要达成的目标,所以学生自身将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主导[4]。
2 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是体育目标的实现途径之一,体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有关,并且还会受到环境、场地、器材设施、教师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因此,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高校课程并没有像初高中课程一样紧凑,大学生在校内拥有更多的时间,在各种娱乐方式中,学生反而觉得体育课是一种累赘。目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学生上课不积极、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不佳,所学的运动技能不能运用到生活中、体育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等诸多情况,众多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要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现代化、信息化和综合化,就需要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只是为了完成学生的运动成绩指标,却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只是单纯地为了体育成绩而进行体育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不够重视,并且大多数学生会以应付了事的心态去完成体育课的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5]。体育教育对于中国的教育发展来说是全新的生命与活力,但是体育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校园内,还需要改变以往只为了完成简单运动目标的体育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只在校园内运动的思想,培养学生在校外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与时代信息相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学习内容时,能够了解到该运动项目不仅仅是在校内有益身心,在校外同样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使体育内容的学习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体育具有一定的终身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加上一点核心思想,就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2 体育教学环境不够完备,体育文化氛围较弱
从目前情况来看,体育教学环境除了满足日常体育学科的教学之外,还需要满足课余时间学生对休闲、娱乐、审美等多方面的需求。目前许多高校普遍认为体育教学环境只要符合日常体育课程教学的需求就行,对于体育教学环境优化不够积极,不够重视。体育教学环境中除了器材、场地这些硬件环境外,还需要具备软件环境,如师资力量、体育图书、体育知识的传播途径等,这些都是从生活中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体育氛围也属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软环境内容,现在许多高校体育锻炼氛围不佳,很难让学生产生自主锻炼的参与感[6]。与其他课程相比,目前多数学校的义务教育、高中、大学教育的体育课程,通常属于非重点课程,尤其在高中阶段,为了应对高考,学校重点教学主要安排在应试教育方面,体育锻炼被抛之脑后,这容易导致在学生在高中阶段可塑期强的时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体育锻炼兴趣受到极大的打击。
2.3 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缺乏
体育兴趣是带动体育锻炼的动力之一,更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多数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程度上由兴趣来引导,当学生被某项体育运动吸引时,就能够主动去学习其特点和运动方式,这种动力推动能够产生非常重大的引导作用。兴趣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关心体育消息,注重体育比赛,投入体育锻炼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也是高校的重点,但是目前学生体育兴趣的自觉性并不高,对于学校的课程安排过于依赖,体育项目的训练是由学校进行主导安排,而学生被动地进行参与,这样的体育训练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并且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缺乏需求导向的训练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只有兴趣才能够引导热爱,才能够发挥锻炼的能动性。
2.4 高校体育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理念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值得高校体育教师深入研究,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加强大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但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技术动作,缺乏思政教育的理念,更多地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大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思想意识的培养等。
3 立德树人大学体育教育新思考
3.1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的个人技能能力是直接展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的展示能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运动的魅力,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教师教学内容与时代信息相结合能让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教学的能力也关乎体育教学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浓郁时,学生会自主学习和探索运动技能,产生良好的体育氛围。通过教师的课外作业,学生自主组织运动技能训练,这为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教师在培养体育锻炼氛围方面,首先,可以通过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利用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以及学校多媒体课件这些技术平台,定期发布和宣传体育运动的知识,还可以在体育馆开展丰富的体育项目,增强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激烈的学术探讨以及技术交流;其次,利用学校的广播站进行宣传,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3.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政内容
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多数课程都是理论灌输为主,课程思政也不例外,同样为理论灌输,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思想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理解,而是直接将结果告诉他们,这样学生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趣味性,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达的理论和知识,学生几乎没有主动参与。参与度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也就大打折扣。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群体面临着经济形式多样、政治结构丰富、异质文化多元、价值取向相对自由的环境,大学阶段,学生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处于灵活多变的状态,极易发生价值偏差。因此,需要从教育层面重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政内容,通过课程思政的理念,影响学生思想和言行,引导他们树立正向激励典范,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7]。
3.3 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能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个人喜好与运动能力各不相同,如果学校能有更多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会直接提高学生的兴趣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最高。教学内容多样化,例如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体育技能的比拼,有利于学生在比赛中的专注值达到最高,使得学习效率最大化,并在比赛中掌握运动技能,学生在课外也会自主练习,通过该教学内容形式的变化来激发积极性,在多样有趣的教学模式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去使学生自主学习,并展示自主学习的技能,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慢慢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4 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在我国,体育方面的人才掌握着大量的专业健身知识,并且在体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大多数都在高校进行过体育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因此,这些体育人才在提高国民素质,推动体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校体育人才中占核心地位,对他们毕业后的定位是体育教育事业的接班人,他们不仅受过高等教育的洗礼、还有着专业的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和精湛的运动技术,其中体育课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占比很大,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因此,作为实现课程的核心因素,体育教师应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多地向培养学生能力素养这方面转变,逐渐淡化以往以知识水平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从辅助者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素养和职业水平。
3.5 教学评价的全面性能正确引导学生的体育意识
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都以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期末考核为评价核心,缺少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锻炼,这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应该将教学评价多元化: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大学生是具有学识并且相对成熟的主体,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有清楚的了解,让学生定制一份属于自己的运动评价,并让学生相互评价相互促进,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锻炼空间,能够从侧面促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二是注重评价多元化,教师可以通过运动平台,定期发布运动任务,通过不同的运动任务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样能够使一些不愿运动的学生也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在长期的运动任务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且通过一定的任务指标去完成教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动员全体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良好的评价方式下去感受运动的魅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3.6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思政内容
学校以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活动方式,对每位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掌握大学体育知识,更有利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政治素质。强调课程教师思政功能在当今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的现实必要性,并尝试归纳梳理大学体育课程具体教学活动中包含的体育思政知识内容,思考大学体育课和实践教学设计如何全面承载体育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整体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简练、幽默的语言,避免填鸭式照本宣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打破体育课程教学一团死气的氛围。
3.7 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锻炼氛围
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平台,产生积极的运动氛围,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环境能为教师、学生提供展现独特风采的舞台,在这个过程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能够更好地传递教师的教学思想,并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运动项目,对运动项目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使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得到发展。体育教学环境还具有激励的作用,学校加强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产生优秀的体育精神。
4 结语
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教学的重视,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提高,并且为自主运动提供技能支持和理论基础,使得学生在课内能充分提高运动技能,在课外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当在立德树人思想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进步。这不仅对教师有更高的技能、理论要求,还需要教师改变体育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之一。学校也需要重视体育教学,包括器材、评价方式等,器材数量是否能够充沛提供,给学生也是关键之一,避免学生在课内外因无法使用器材而降低参与程度,从而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高校应坚持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思政课与一般体育课程有机合理地融于一体,不可任意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