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文化类节目塑造审美形态和文化素养的途径

2023-10-02李旭

艺术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通俗崇高类节目

□李旭

当前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的变化使人们对电视文化类节目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电视文化类节目审美形态的变化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审美形态及文化属性,并指出目前该类节目审美形态所引发的文化质疑,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来提升电视文化类节目对人们的文化塑造作用,以期最大限度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由物质需求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转变,这使得电视节目也面临改革和调整,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种类和内容等也变得愈加丰富。虽然电视节目的种类变得日益丰富,但是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总体质量参差不齐,不仅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会使观众对电视节目产生审美疲劳。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文化节目对人民群众审美形态的塑造作用,是当前媒体行业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审美形态及文化属性

(一)崇高美形态及文化属性

崇高美主要是指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对理性美和感性美结合的追求,能够在更新人们审美观念的同时帮助人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开始占据主导,崇高美的表现形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体现为在追求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中强调崇高美可以有效激发观众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动力,调动观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例如,在《中华好诗词》电视节目中,通过设置飞花令、猜词题等多种答题形式,并在一百多所高校中设置线下答题考场等,不仅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还加深了人们对中华优秀古诗词的了解,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不仅体现了电视节目的崇高美形态,还有利于观众感知独特的民族文化属性。

(二)通俗美形态及文化属性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和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及解读,更可以通过对流行文化进行分析及宣传新时代正确价值观等来促进文化类节目内涵的多样化。当前,电视节目的作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帮助人民群众娱乐和放松,更是要发挥主流媒体对大众价值观和行为的规范、引导作用,而这些都离不开通俗美的重要作用。相较于崇高美而言,通俗美更“接地气”,更能够满足多数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在通俗美的展现过程中,很多电视文化类节目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过度重视娱乐性,而且这些电视节目也会选择使用各种剪辑手段来增强受众的视听冲击,如一些竞技类、综艺类文化节目等。这种过于娱乐化的电视节目会带来很多问题,使人们被消费主义和浮躁的大众文化所裹挟,导致电视节目缺乏深刻内涵,只能够给观众带来片刻的欢愉。因此,要想展现电视文化类节目的通俗美,我们就必须注重把握好分寸,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

二、电视文化类节目审美形态引发的文化质疑

(一)文化西方化的质疑

随着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部分电视台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选择引进一些外国的文化类节目版权,并将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例如,《向往的生活》就是翻拍韩国综艺《尹食堂》,通过向观众展现“慢生活”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感体验。节目拍摄地定在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各个乡镇村落,以朋友群居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淡然,也使观众感受到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喜欢和支持。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很多电视文化类节目仍然停留在借鉴国外优秀电视节目上,缺乏对本国人民的实际生活的深入研究,导致电视节目的本土化程度不足,无法实现对本土文化的有效对接。

(二)文化低俗化的质疑

电视文化类节目需要展现通俗美来更好地迎合观众的视听需求,但是只追求通俗美也会导致电视节目哗众取宠,内容缺乏深度,甚至会导致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在短时间内来看,这种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可能会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以及获得不错的收视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则会使电视节目总体质量下降。电视文化类节目是国民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作用是每个电视节目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面对文化低俗化的质疑,电视文化类节目必须改变缺少内涵、充满低俗趣味的内容现状,通过设置科学、有趣的节目环节和有意义的节目内容来帮助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也能够向观众传递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目前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横行的时代,部分青少年可能会受到电视节目中低俗文化的影响。因此,电视文化类节目工作人员需要深刻认识到文化低俗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并通过把握崇高美和通俗美的平衡来改变现状,守住道德底线,有效发挥自身的宣传教化职能,促进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

(三)文化消费化的质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改变了传统节目单项传输的播放方式,通过在网络电视平台上播放并设置实施弹幕和评论区等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并且节目的受众也变得更为多样化。对于部分过于看重崇高美和具备专业性的电视节目而言,很难吸引到年轻观众的注意,从而无法有效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一些过分看重娱乐性和趣味性的节目也会因为缺乏内涵、内容单薄而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导致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泛娱乐化。目前来看,随着偶像文化的盛行,选秀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注意,并随着其发展延伸出一些相关产业,导致了“饭圈文化”的盛行。电视节目会为了吸引观众目光、增加收视率而通过炒作、树立偶像假人设等方式来博取关注,这种文化消费化的形态使观众被娱乐信息不断“轰炸”,增加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同时给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也给电视文化类节目带来许多负面新闻。

三、电视文化类节目塑造审美形态和文化品格的途径

(一)通过聚焦社会美弘扬主流文化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而言,只有加强与崇高美和通俗美的融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塑造良好的审美形态以及文化品格,才能够帮助电视文化类节目获得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注重在节目中宣传主流文化,通过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思想观念融入节目中,充分发挥电视节目的信息传输功能。在当下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文化类节目不仅要重视专业性,还需要将大众文化价值观融入节目中,从而在为观众提供高雅文化内容的同时保证节目的娱乐性,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目光,有效提升节目的收视率。电视文化节目也需要重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通过在互联网电视平台中增加弹幕通道、评论区等增强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改变原有沉闷、刻板的节目模式,同时深入分析当下观众的审美倾向及精神文化发展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受众度,同时也能够向世界宣传中国优秀的主流文化。例如,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节目组通过引用“以一敌百”的环节来为电视机前观众提供作答的机会,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更加深入地向观众弘扬主流文化。而《朗读者》通过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事迹进行讲述,最大限度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体现社会美。总体来看,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通过聚焦社会美,才能够更好地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观众自豪感。

(二)通过展现民族美继承传统文化

随着国外文化的侵入、渗透以及整体社会氛围的泛娱乐化,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想具有本土特色,更好地满足我国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注重与民族内容的结合,通过展现民族美来加强对观众民族意识的唤醒和培养。具体来讲,民族美不能仅仅以崇高美的形式来体现,单一使用崇高美会拉开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给观众留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印象,从而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在展现民族美的过程中要兼顾崇高美与通俗美,尤其要充分利用通俗美,确保节目能够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然后在充满趣味性的节目中自然地引导观众深层次了解和认可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展现民族美也需要加强与互联网先进技术的融合,从而带给观众更强烈的视听冲击。例如,《国家宝藏》这一电视文化节目通过引入影像再现的方式来还原古代的繁荣,并与当下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使观众能够对民族发展进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唤起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观众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通过创新形式美融合多元文化

目前来看,观众的精神需求愈发多样化,文化发展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电视文化类节目在调整和创新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工作人员应通过对当下我国发展的趋势以及市场环境进行深刻了解,并结合节目特色,找到独特发展道路。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文化类节目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同时,融入当下潮流文化,并使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进行包装,从而为节目输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例如,《上新了故宫》节目改变了人们观赏文物的方式,人们通过电视节目能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故宫文物的细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了解文物和文化进程,消除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感,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与文化品格。电视文化类节目工作人员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对节目内容和环节进行不断创新,能带给观众全新的文化体验,并通过创新提升节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通过引导精神美展现当代价值

当下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都比较快,面临紧张的现代化生活节奏,人们渴望能够缓解压力在精神世界中给自身带来片刻的宁静。在这种需求下,“慢”成为当下精神文化领域的重点内容。电视文化类节目为了更好地迎合观众的需求也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慢综艺等来给予观众灵魂上的安宁。例如,《向往的生活》这一电视节目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多在现代化城市取景的现状,在具备特色的中国乡村展开为期几个月的“慢生活”,向那些向往大城市光鲜亮丽、快节奏生活的青年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观,留在乡村过好自己的“慢生活”也同样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电视文化类节目也需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美的弘扬与传承,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戏曲大会》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文化节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搬上电视荧幕。在这类节目中,观众不仅可以从选手的回答和专家的讲解中学习文化知识,还能够通过游戏环节深度参与到节目中,在感受到节目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够深入思考,从而加大对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力度。

总的来说,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电视文化类节目不但要抓住观众的喜好,更好地迎合市场,而且要反映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电视文化类节目需要加强与崇高美和通俗美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塑造良好的审美形态和观众的文化品格,有效提升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质量。电视文化类节目工作人员需要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通过为观众提供具有深刻内涵和思考价值的电视节目来有效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帮助观众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同时有效提高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质量和创新性。

猜你喜欢

通俗崇高类节目
Sumo Wrestling
无名的崇高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