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民族歌剧选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3-10-02朱文斌

艺术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选段咏叹调唱法

□朱文斌

当代中国民族歌剧(以下简称当代民族歌剧)指的是近十年来(2012—2022)具有历史继承性、时代创新性的原创歌剧。这期间的民族歌剧在创作、表演、舞台设计以及受众群体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歌剧艺术的追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高校声乐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为民族歌剧的发展积攒了雄厚的力量。我们在认识当代民族歌剧和高校声乐教学两方面成就的同时,仍然需要理性思考和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要认识到当代民族歌剧选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把握当代民族歌剧选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有效推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

一、当代民族歌剧在创作和表演实践上的特征

当代民族歌剧与各个时期的民族歌剧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各个实践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审美关联。在体现继承性的同时,当代民族歌剧在创作和表演实践上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人文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实现了与古代文人、文学、文化的对话。如2018 年7 月由湖南省长沙市田汉大剧院推出的《爱莲说》、2020年1 月由四川音乐学院推出的《卓文君》等歌剧,旨在通过对历史人物故事、文学作品的再现,深刻地展现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精神,以歌剧的形式贯通古今,起到传播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作用。

二是注重对现实题材和当代模范人物形象的塑造,高度概括和反映了时代气质和当代民族精神。以革命历史题材为表现内容的民族歌剧是我国歌剧的主流,并作为一种传统而延续到当代,如2016年由国家大剧院推出的《长征》、2018 年由山东歌舞剧院推出的《沂蒙山》等作品,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争取民族自由和自强而展现出的不畏艰难困苦、勇于斗争的精神品质。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当代民族歌剧的艺术高度,还有着广泛的教育意义。此外,以当代各条战线上的模范人物故事作为题材的歌剧则呈现出了当代民族歌剧创作的一个重要趋势,如2017 年由浙江省宁波市演艺集团出品的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人生经历为题材的歌剧《呦呦鹿鸣》、2022 年由国家大剧院推出的以宁夏西海固人民脱贫致富故事为题材的《山海情》等,都是现实主义民族歌剧的力作。

三是在角色方面提升了男角的地位,打破了女角长期以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从数十年来民族歌剧所塑造的人物角色看,女角无疑具有绝对的主角地位,如《白毛女》中的“喜儿”、《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甚至很多歌剧均是以女角命名,如《刘胡兰》《江姐》等。在当代民族歌剧的创作和表演中,以男角为主角成为一个主要的特征。如2018 年由上海音乐学院推出的《贺绿汀》、2020年由上海歌剧院推出的《田汉》等歌剧,提升了男角在民族歌剧中的地位。

四是在演唱技术方面体现出了“中国唱法”的特色。关于在民族歌剧的演唱中采用何种唱法的问题,在历史上曾引起很多的争论,如“土洋之争”“唱法之争”等都是争论的焦点。如果都采用民间或民族唱法,必然会导致歌剧角色声部单薄,而都采用美声唱法,则达不到民族性、地域性的表现。“中国唱法”概念的提出,可以说对各种争论起到了调和、息平的作用。“中国唱法”指的是包含了民间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在内的表现中国人民生活、民族气质的融合性唱法,是“洋为中用”最为直接的体现。尤其民族歌剧实践中呈现出的“美声中国化”“美声民族化”现象,可以说在我国当代民族歌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当代民族歌剧在创作和实践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也在很大层面上体现出我国在声乐教育方面是成功的。高校声乐教学不仅为当代民族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歌唱人才的支持,还利用当代民族歌剧的优秀成果反哺声乐教学,两者之间是互融互进的关系。

二、当代民族歌剧选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就其中的声乐层面看,基本上包括了独唱、合唱、重唱等众多体裁。独唱中具有个性化意义的咏叹调、咏叙调、宣叙调经常作为教学曲目而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尤其是歌剧咏叹调备受瞩目。咏叹调不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特征,还因存在于整个的歌剧范畴中,兼具了强烈的戏剧性特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从戏剧性的角度看,咏叹调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最为突出的是,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将咏叹调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对学生表演能力进行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声乐风格,塑造多元化的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特定语境和情节下的情感,体现出整体性、立体性的特征。在我国声乐教育视野中,无论民族唱法教学还是美声唱法教学,都十分注重对歌剧选段的运用,参考和借鉴数十年来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将当代民族歌剧选段应用到教学中,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教师的角度看,声乐教学中的教师身份是传道、授业和解惑,即把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成果传授给学生。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不变”指的是声乐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如在教学中体现出的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属于“不变”层面,而声乐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则属于“变”的层面。当代民族歌剧虽然相较之前的歌剧而言,有着一定的继承性,但是也体现出了时代性、创新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以当代民族歌剧选段为内容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从“变”的角度去更新教法,完善理念,表明教学中“不变”与“变”的关系,从多元文化、多样思维的角度展开教学,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是从学生的角度看,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应把握好技与艺这一对辩证关系。所谓“技”,指的是技巧、技术和知识,也就是要掌握准确、科学的歌唱方法,包括气息、语言、发声等,也包括与声乐相关的音乐理论与文化科目,如基本乐理、音乐史、声乐史、音乐分析理论、音乐美学理论、表演心理学理论等,这些都是声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此外,学生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曲库,通过多种体裁的声乐作品实践去积累曲目,适应演绎和诠释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要求。“艺”指的是舞台表演层面,包括如何运用音色、表情、形体去塑造特定的人物。当代民族歌剧多元音乐风格的特征、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各种不同情节下的情感表征都对演唱者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而将不同特征的歌剧选段应用到教学中,对学生技艺的培养可以说大有裨益。

三是从教学关系看,教师、学生、作品共同构筑成了教学中的基本关系。无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接受和练习程度,基本上都是以作品为中介。甚至可以说,声乐教学的成果建立在师生对作品的共同探讨上。当代民族歌剧选段不同于很多经典的唱段,这种不同体现在实践的力度和深度上。经典的民族歌剧选段可以说在历时性上经过了多重的考验,在教学中有着多种的版本可以拿来参考和借鉴,有着充分的教学依据。而在教学中,对当代民族歌剧选段运用的一个很大目的就是促进融洽教学关系的生成,让教和学实现统一,这不仅能够完善教师的教学思维,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声乐探究能力。

三、当代民族歌剧选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曲目

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曲目选择的前提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教学,一个教师要带数名学生,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决定了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所以,教师在选择曲目时要缜密、慎重。如有的学生在情感表达能力方面比较薄弱,难以在演唱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导致演唱效果不佳,此时,可以选择两首情感表达力度不同的歌剧选段,第一首为抒情力度较浅的选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领会情节的基础上感受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如何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演唱,在学生能够把握好学习的方法后,可以选择一首抒情力度较深的选段,逐渐引导学生在演唱时向情感表达深处进阶。美声唱法教学一般都以外国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为学习和训练的曲目,很少运用中国歌剧。事实上,当代民族歌剧中也有很多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的优秀唱段,如歌剧《沂蒙山》中夏荷的唱段《沂蒙的女儿》(女中音)、歌剧《运河谣》中张水鹞的唱段《不答应也得答应》(男中音)等,它们都体现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将这些选段运用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理解“美声中国化”的表现。

(二)注重多元风格,实现立体培养

当代民族歌剧在实践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具体体现在各地根据自身文化的特点推出了表现家乡故事、歌颂家乡人物的本土歌剧,并且在歌剧创作中融入了地域性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此外,由于题材选择上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歌剧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也有了多元风格的特征。根据上述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民族歌剧选段风格多元性的特征,通过对不同歌剧音乐风格和题材的观察和选择,将它运用到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立体培养。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上,首先,要打破地域的限制,虽然很多民族歌剧是表现本土的题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歌剧的实践以及接受只能限定在具体的地域中,所以要将优秀的地域风格歌剧传播出去,让更多群体接受。高校声乐教学作为民族歌剧传播、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多元风格民族歌剧唱段的价值,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对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让教学成果起到传播、传承当代民族歌剧的作用。其次,选择多元风格的民族歌剧选段作为教学内容,能够起到拓宽学生眼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思想修养的作用。产生于各地的民族歌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地域文化在舞台上的集中展现,其中包含着地域民间音乐、方言、风俗等人文性的元素。很多关于以时代模范人物为题材的歌剧中包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形象结合情感,契合音乐表现

声乐表演美学理论认为,艺术形象不仅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声音作为传达的手段的情感同样是艺术形象。歌剧中的咏叹调选段是人物角色情感抒发的载体,其中既包含着人物形象塑造的因素,又包含着在特定情节下人物的情感。声乐教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解决演唱中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完成情感表达,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意识。在当代民族歌剧选段的教学中,要达到音乐表现的目的,教师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对歌剧的宏观剧情要有着系统把握,判断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歌剧选段只是歌剧的组成部分,它展现的是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某个方面,所以要了解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必须将它置于宏观的情节架构中进行观照。尤其是对于咏叹调而言,在很多情况下,咏叹调的抒情性要大于叙事性,但是咏叹调抒情性的形成又与前后的叙事情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缺乏对前后戏剧情节的分析,也难以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二是在音乐的表现上,要做到人物角色、演唱技术、故事情节、演唱者情感的内在统一,如果缺失任何构成音乐表现的元素,都难以完成完整的音乐表现,体现不出演唱的真实性,也难以体现出表现的独创性。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选用当代民族歌剧选段作为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方面能够运用现阶段的歌剧艺术成果为培养新时代声乐表演人才和建构中国声乐学派进行基础性建设,另一方面能够运用当代民族歌剧体现出的多元化风格特色去改进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从而能够在传播的广度、各方实践的力度层面将当代民族歌剧的优秀成果推向世界声乐舞台。

猜你喜欢

选段咏叹调唱法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人生咏叹调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
关于咏叹调《冰凉的小手》的诠释与演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