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吗
2023-10-01张旭娜吴建銮卢山冰
张旭娜 吴建銮 卢山冰
摘 要: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活动,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构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安慰剂检验与内生性处理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发现,结论依旧稳健。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增加环保支出、缓解融资约束以及增加逆向知识溢出3条中介渠道,间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内陆节点城市、低清洁行业以及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结论对政府制定外贸与绿色创新政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绿色技术创新;中介效应检验;异质性检验
DOI:10.6049/kjjbydc.2022010424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3)07-0045-12
0 引言
绿色创新活动是实现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强化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1]。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随着全球绿色发展浪潮到来,为了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实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双重目标。然而,大多数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高壁垒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目前我国企业绿色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经济低迷环境下提出的新型区域贸易合作模式,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沿线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也对其绿色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已有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2],通过深化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提高企业对外投资水平[3],增加逆向知识溢出[4],降低绿色创新研发风险,从而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朱俏俏等[5]与杨波等[6]的研究成果与本文联系最为密切,前者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后者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均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上述文献在影响机制与绿色技术创新测度方面存在欠缺,具体而言:在影响机制上,除“一带一路”倡议的激励措施外,外部利益相关者施加的压力同样能够倒逼企业开展绿色研发活动,但现有文献并未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在指标测度上,上述文献采用专利数量衡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忽视了创新质量。
鉴于此,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贡献如下:首先,为宏观政策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研究提供新视角。本文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宏观经济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多角度考察其对微观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可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经济效应提供证据支持。其次,夯实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理论基础。多数文献基于企业内部与外部因素探讨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从“一带一路”倡议出发,为绿色技术创新理论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最后,探讨宏观政策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过程中,既能通过政策提高企业环保支出,又能通过对外投资缓解融资约束并增加逆向知识溢出,从而提高企业绿色产出。由此,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传导机制,对政府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企业能否开展绿色创新以及绿色创新实施程度取决于成本与收益间的权衡。已有研究发现,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第一,外界压力。政府行为、舆论压力影响企业创新决策行为。刘金科等[7]、戴万亮等[8]从环境规制与媒体关注等角度,探讨外界压力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第二,资本存量。企业内部资本存量影响企业经营绩效与风险承担能力。翟华云等[9]认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资本存量可以增加企业研发投入,进而提高绿色创新产出。第三,逆向知识溢出。内生增长理论指出,知识溢出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推动力。朱文濤等[10]、伦晓波等[4]证实,逆向知识溢出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以对外开放为导向,秉持共商、共建与共享原则,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互通建设,提高经济要素流动速度、资源配置效率与市场融合程度,实现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区域深度合作。“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可为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如下:
(1)政策沟通与民心相通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企业绿色创新提出了新的愿景,通过加强企业监督,促使企业增加环保支出,倒逼企业绿色研发。
(2)资金融通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可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为企业绿色研发提供多方位资金支持。
(3)贸易畅通与设施联通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能够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加强企业与外界贸易合作,促进逆向知识溢出。由上述分析可知,“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影响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要素,间接作用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1.2 “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本文主要对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与未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进行对比,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见图1。
与未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相比,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面临更大的环保压力,具有更高的环保支出,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不仅需要应对本国环境问题,而且需要应对其它国家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与绿色贸易壁垒[1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对发展绿色贸易具有强烈的需求。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建立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与绿色发展国际性联盟,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12]。此后,就生态环境保护问題召开多次会议。自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颁布的绿色贸易壁垒条款约为此前颁布数量的两倍[1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参与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外部对企业施加环保压力,促使其提高环保支出。第二,跨国子公司必须制定高于东道国预期的绿色战略,以提高东道国市场预期,子公司环境疏忽会对跨国公司声誉和整体形象造成不利影响[14]。跨国子公司不熟悉国外利益相关者及其价值观,若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本国思维模式对公司进行运营,民族文化间的潜在差异会加剧贸易摩擦,导致跨国公司必须承担更多社会和环境责任,以降低对外国利益相关者可能产生的影响[15]。波特假说指出,不断增加的环境成本可以倒逼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活动,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方式降低强制性环保支出[16]。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在环保支出不断提高的压力下会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力度。
绿色技术创新能够化解传统技术创新扩张性与资源环境有限性的矛盾,注重技术与环境的兼容性。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绿色技术创新科技含量更高,受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更大,企业绿色技术所需的创新投入更大、风险更高、周期更长,因而更容易陷入融资约束。Guariglia等[17]指出,融资约束是抑制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因而绿色创新活动对企业研发队伍与研发投入具有更高的要求[18]。持续追加投资会使企业越来越依赖外源性融资。因此,获得外部资金支持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关键。“一带一路”倡议可通过3条路径帮助企业获得金融支持,从而缓解融资约束。具体而言:第一,通过资金融通扩大企业融资范围,亚投行和丝路基金自成立以来成绩斐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融资平台,截至2021年1月,亚投行为28个成员国108个项目提供220亿美元融资,丝路基金累计签约47个项目,承诺投资178亿美元。第二,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19],地方政府对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企业的资源偏向力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其是否积极响应的重要依据[2]。因此,地方政府会给予企业一定的税务优惠与补贴,并通过扩大地方银行信贷规模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第三,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在得到政府资源倾斜后,会向外界释放受政府扶持的信号,银行业与金融机构会降低企业风险预期,并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扩大贷款规模等措施加大企业支持力度。有研究表明,受到政府扶持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银行贷款[20]。此外,扶持认证信号能够增强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促使资金资源主动向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倾斜,从而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知识作为基本生产要素在企业绿色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跨国子公司逆向知识溢出在母公司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21]。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在逆向知识溢出的作用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投资,技术创新水平得到提高。不同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中国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模仿创新受到的技术追赶效应较弱。王桂军等[22]指出,在“一带一路”贸易顺梯度的投资模式下,中国可以将国内部分成熟产业或富余产能转移至发展中经济体以获取交换价值,进而缓解子公司研发资金约束,促进子公司优化升级并通过逆向知识溢出反哺母公司。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绿色研发成本分摊与绿色研发成果反馈两条途径促进子公司逆向知识溢出。绿色研发成本分摊是指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或企业合作,分担绿色研发成本与研发风险,提高绿色创新产出,以促进对我国母公司的逆向知识溢出。Chen等[23]指出,企业倾向于提升拥有丰富研发投入资源(研发人员或研发投资)子公司的研发支出。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研发,通过扩大研发投入规模降低研发风险,促进技术人员流动,从而提高绿色研发活动成功率。绿色研发成果反馈是指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与资源对母国企业绿色技术进行整合,并将研发成果反馈给母公司的作用机制。不同国家企业制度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与母公司相比,国外子公司更能准确把握国外消费者偏好,利用数据优势对母公司绿色技术进行整合,其技术更符合国外标准,能够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在绿色研发成本分摊与绿色研发成果反馈的作用下,“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逆向知识溢出效应作用于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如图1所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2a:“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提高企业环保支出助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
H2b:“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间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
H2c:“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增加企业逆向知识溢出间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升。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验证“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参考大多数文献的做法[4] ,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验期设定为2014年及其后年份。此外,某些企业注册地址位于“一带一路”倡议重点省份,其发展方向与业务范围与“一带一路”倡议毫无关系,而某些注册地址位于非“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城市的企业,其发展方向与业务范围同“一带一路”倡议密切相关。因此,不能将地理位置作为唯一评判标准。本文参考徐思等[2]的做法,将属于同花顺数据库中“一带一路”概念板块上市企业作为实验组,其余作为对照组,模型如式(1)所示。
grinit=α0+α1treatit×postit+βX+μi+μt+εit(1)
其中,grinit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代表绿色技术创新数量(grin_num)和绿色技术创新质量(grin_qua);postit为处理效应时期虚拟变量,treatit为企业分组虚拟变量,X为控制变量,μi为个体固定效应,μt为时间固体效应。
2.2 变量解释与说明
(1)被解释变量。对创新活动而言,创新投入仅能衡量研发过程,无法观测创新效果,因而大多数研究采用专利数量衡量创新产出[7]。专利数量能够直观反映创新水平,然而许多企業为了获得政府补贴申请大量专利,导致专利泡沫,故仅采用专利数量衡量企业创新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从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两个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真实创新水平。本文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grin_num)和绿色技术创新质量(grin_qua)两个维度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加以测量,测度方法如下:第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grin_num)。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IPO)发布的《国际专利分类绿色清单》列示的绿色专利分类号(IPC编码),判断企业申请的专利是否为绿色专利并统计绿色发明专利与绿色实用新型专利数量,采用两者之和的对数衡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第二,绿色技术创新质量(grin_qua)。借鉴张杰与郑文平[24]的知识宽度法计算每个专利质量,计算公式为q=1-∑τ2。
其中,τ为绿色专利分类号中各大组数目在分类号总数中的占比,q为每个专利质量,如某个绿色专利有5个IPC分类号,分别为G06Q20/28、G06Q20/34、G06Q20/24、G06Q40/02、G06Q10/10,对应大组G06Q20、G06Q40与G06Q10的个数分别为3、1、1。计算τ值分别为3/5、1/5、1/5,专利质量为0.56。对企业每年所有绿色专利质量取平均值,以此衡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
(2)解释变量:“一带一路”倡议(treat*post)。当企业属于同花顺“一带一路”概念板块时,treat取值1,反之取值0。时间区间为2014—2020年,post取值为1,时间区间为2007—2013年,post取值为0。
(3)控制变量。杠杆率(lev),采用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衡量;资产收益率(roa),采用企业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衡量;企业年龄(lnage),采用当年年份减去企业成立年份取对数计算得到;成长能力(gro_ab),采用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与企业资产总额的比值测度;股权集中度(top10),使用企业前10大股东持股总份额进行测度。
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用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专利数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进行测量,上市公司专利数据与财务数据来自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与国泰安数据库,“一带一路”概念股中262个企业数据来源于同花顺数据库。删除经营不善、数据严重缺失以及企业年龄小于或等于1的样本,并对所有变量在1%水平上进行Winsorize缩尾处理。最终,得到32 049条观测值、4 093家企业数据。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相较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绿色技术创新数量、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得以提升,实验组大于对照组。相较于基期,对照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实验期大幅提升,说明除“一带一路”倡议外,还有其它因素如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等共同促进实验组和对照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此外,从基期到实验期,对照组与实验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质量的标准差均有所提升,说明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复杂多变的国外环境会拉大实验期企业间绿色创新水平差距。对于对照组企业来说,环境政策等影响因素同样会加剧企业竞争,提升数据离散程度。
3 实证分析
3.1 平行趋势与动态检验
使用双重差分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受到政策冲击前具有相同的变动趋势。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是否具有相同的趋势。首先,设置虚拟变量Before1-Before7、Current以及After1-After5,分别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1~7年、提出当年以及提出后1~5年;其次,将年份虚拟变量与treat相乘;最后,基于上述交互项与控制变量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中的交互项系数如图2与图3所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图2中只有2007年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图3中只有2007年、2010年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其余年份交互项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满足平行趋势假定。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当年以及之后年份的交互项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行回归,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态效应,如表2模型(1)与模型(2)所示。模型(1)与模型(2)分别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动态效应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影响的回归系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当年及以后年份均显著为正,“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影响的回归系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两年及以后年份均显著为正,说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质量提升所需周期长、见效慢。
3.2 基准回归结果与解释
表2模型(3)与模型(4)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影响的回归结果,所有模型加入控制变量、个体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如表2所示,核心解释变量treat*post系数分别为0.296与 0.044 2,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提高企业绿色技术水平,验证了假设H1。
在控制变量中,杠杆率(lev)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影响的系数均显著为正。杠杆率是指利用金融手段,以更小的成本撬动更多的资源,本质上可以提高外部资源可得性。杠杆率提升可为企业绿色研发提供资金保障,有利于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活动。资产收益率(roa)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资产收益率提高能够增加企业利润和留存收益,为企业绿色研发投入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年龄(lnage)的系数均显著为负。企业年龄往往代表企业成熟度,虽然成熟度提高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富的绿色创新经验与物质基础,但会导致企业创新研发陷入路径依赖,难以开展颠覆性绿色创新。成长能力(gro_ab)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企业成长能力表示企业发展前景,随着企业成长能力提高,其附加值、总价值与创新能力随之提高,促使企业绿色创新产出增加。股权集中度(top10)提高能够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数量提升,但对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不显著。股权集中度提高能够加强专业经理人监管,经理人为了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自身业绩,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数量,原因在于促进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周期更长、风险更大。
3.3 稳健性检验
(1)倾向得分匹配。样本自选择性会导致回归结果出现偏误。因此,本文采用PSM核匹配法对数据进行匹配,匹配变量为杠杆率、资产收益率、企业年龄、成长能力与股权集中度。表2模型(5)与模型(6)分别为倾向得分匹配后的回归结果。核心解释变量treat*post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质量影响的系数分别为0.298、0.044 5,估计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相差不大,符号和显著性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回归结果不受倾向得分匹配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2)安慰剂检验。安慰剂检验一:改变政策发生时点。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间分别提前2年和4年,通过构建虚假时间变量进行动态效应检验,如表3模型(1)~(4)所示。模型(1)与模型(2)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间设定为2010年,模型(3)与模型(4)将提出时间设定为2012年。在加入控制变量、个体与时间效应后,“一带一路”倡议对绿色技术创新数量的积极效应从2014年开始显现,对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积极效应从2016年开始显现,从虚假年份到2014年间,交互项系数均不显著,验证了假设H1。
安慰剂检验二:改变对照组与实验组。首先,随机选择262个企业作为实验组,观察核心解释变量treat*post的系数;其次,按照上述方法重复抽取1 000次,统计1 000次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最后,根据1 000次回归系数绘制核密度图以观察系数分布情况。由图4与图5可知,横轴上实线为基准回归系数,两条虚线均为5%显著性水平下对应的临界值。由此可以看出,上述核心解释变量系数绝大部分落在0附近,且回归系数值落在5%显著性水平下对应的临界值上侧,充分说明随机选择实验组得到的伪政策虚拟变量系数估计值并不显著,表明未观测到的随机因素不会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产生影响,再次验证了本文研究结论。
(3)内生性检验。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同时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因此,本文采取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选取需要满足外生性与相关性两个条件,以企业注册地址是否位于“一带一路”重点省份作为工具变量,当企业位于“一带一路”重点省份时,iv取值为1,否则为0。受地理位置与政府政策的影响,位于“一带一路”重点省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能性更高,因而满足相关性要求。相较于非“一带一路”重点省份企业而言,位于“一带一路”重点省份企业除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会对自身绿色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外,没有其它途径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本文核心解释变量为treat*post,工具变量为iv*post。采用两阶段2sls工具变量法估计“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4。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本文基准模型构建具有内生性问题,说明使用工具变量法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模型(1)为工具变量法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即工具变量对核心解释变量的影响,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且F统计值为133.96,说明工具变量选取满足相关性条件,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模型(2)与模型(3)分别为工具变量法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均在0.01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在解决内生性后,“一带一路”倡议仍能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
3.4 异质性检验
“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会因地区、行业以及企业特征差异而有所不同。根据地区、行业及企业产权异质性进行分组,进一步探讨不同分组样本下两者关系差异。
(1)地区异质性检验。企业所处地区会影响企业贸易类型与贸易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因此,本文将企业所在城市属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城市称为内陆节点城市,将企业所在城市属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称为沿海节点城市,将其余企业所在城市称为非节点城市,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模型(1)和模型(2)为“一带一路”倡议对非节点城市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影响的回归结果。模型(3)与模型(4)为内陆节点城市企业回归结果,模型(5)与模型(6)为沿海节点城市企业回归结果。上述回归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非节点城市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19、0.047 1,对内陆节点城市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42、0.054 4,对沿海型节点城市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09、0.029 1,均在5%水平下显著。“一带一路”倡议对内陆节点城市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最显著,非节点城市次之,沿海节点最小。主要原因在于,沿海节点城市大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来说,上述地区企业对外界知识溢出的依赖程度较低且创新模式大多为自主创新,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对沿海节点城市企业绿色创新的提升作用最小。内陆节点与非节点城市企业技术较为落后,以模仿创新作为主要创新模式,对外界逆向知识溢出的依赖程度高。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上述地区企业融资约束得到缓解,逆向知识溢出增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得以提升。相较于非节点城市,内陆节点城市在建设领域具有明显优势,金融资源更为丰富,拥有更多机遇。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对内陆节点城市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最显著。
(2)行业异质性。在“一带一路”贸易中,不同行业企业绿色技术研发动力不同。根据企业所处行业清洁度将样本企业分为高清洁企业与低清洁企业。
如表6所示,模型(1)和模型(2)为“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清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影响的回归结果,模型(3)与模型(4)为对低清洁行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影响的回归结果。上述回归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清洁企业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49、0.046 3,对低清洁企业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59、0.044 9,所有系數均在5%水平下显著。与高清洁行业相比,“一带一路”倡议对低清洁行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具有更显著的边际提升效应。原因在于,相较于低清洁行业,高清洁行业减排压力较小,不会过分关注绿色技术创新。对低清洁行业而言,“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给自身发展提供机会,同时也对清洁生产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低清洁行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清洁生产,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
(3)企业产权异质性。根据所有权性质,将上市公司企业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如表7所示。表7模型(1)与模型(2)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回归结果,模型(3)与模型(4)为对非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回归结果。上述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19、0.062 9,对非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9与0.021 0,均在5%水平下显著。由此可见,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具有显著提升作用。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开展绿色创新时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国有企业资本雄厚、资金与人才储备充足,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承担更大的责任,不仅需要在日常经营中创造业绩、稳定经济,而且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具备绿色技术创新的实力与动力。
3.5 机制检验
前文证实,“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那么其影响渠道有哪些?参考温忠麟等[25]的中介检验三步法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如式(2)~(4)所示。
techit=α0+α1treatit×postit+βX+μi+μt+εit(2)
mechit=θ0+θ1treatit×postit+γX+σi+σt+εit(3)
techit=δ0+δ1treatit×postit+δ2mechit+φX+ωi+ωt+εit(4)
其中,α1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总效应,θ1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介变量的影响系数,δ1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δ2*θ1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中介渠道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间接效应。mechit为中介变量,分别为环保支出、企业融资约束与逆向知识溢出。环保支出(ep)采用企业当年环保投资总额与营业总收入的比值衡量。借鉴 Kaplan等[26]的测量方法,选取上市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量、现金股利、现金持有、资产负债率以及Tobin's Q 等5个指标,构建融资约束(kz)指数。该指数越大,表示企业所受融资约束程度越高。逆向知识溢出(rks)采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的子公司资产总和与我国母公司总资产的比值衡量。
(1)环保支出渠道。表8模型(2)(1)(3)与模型(4)(1)(5)分别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环保支出渠道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中介效应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296, “一带一路”倡议对环保支出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031 2, “一带一路”倡议与环保支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81、0.489,所有系数均在5%水平下显著。上述回归结果说明,环保支出渠道在此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即“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增加环保支出进一步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同理,模型(4)(1)(5)回归结果说明,环保支出在“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增加环保支出进一步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质量。表8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H2a。
(2)融资约束渠道。表9中模型(2)(1)(3)与模型(4)(1)(5)分别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融资约束渠道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中介效应回归结果。同上述分析相似,模型(2)中“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296,模型(1)中“一带一路”倡议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304,模型(3)中“一带一路”倡议与融资约束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84、-0.040 7,所有系数均在5%水平下显著。上述回归结果说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一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增长。同理,模型(4)(1)(5)回归结果说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一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提升。表9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H2b。
(3)逆向知识溢出渠道。表10模型(2)(1)(3)与模型(4)(1)(5)分别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逆向知识溢出渠道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中介效应回归结果。模型(2)中“一带一路”倡议对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296,模型(1)中“一带一路”倡议对逆向知识溢出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016 0,模型(3)中“一带一路”倡议与逆向知识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90、0.372。上述回归结果说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增加企业逆向溢出进一步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同理,模型(4)(1)(5)回归结果说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增加企业逆向知识溢出进一步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表10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H2c。
4 结语
4.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2007—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在PSM、安慰剂、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不变。
(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通过提高环保支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加企业逆向知识溢出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提升。
(3)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内陆节点城市企業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最显著,非节点城市次之,沿海节点最小。行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高清洁行业企业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低清洁行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具有更显著的提升作用。企业产权异质性结果表明,相较于非国有企业,“一带一路”倡议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与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具有更显著的提升作用。
4.2 研究启示
(1)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合作,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保驾护航。本研究结论肯定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企业绿色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坚持“走出去”战略不动摇,为企业参与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发展共识,构建生态环境“命运共同体”,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法规,完善绿色监督体系。第二,凸显金融机构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设计合理的融资结构与偿债模式,帮助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收益与风险中达到平衡。金融机构应合理评估项目风险,并积极运用各种债务管理工具分散和抵御各类外部风险,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提供研发资金,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其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第三,完善双边经济合作机制,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政治、经济与文化各异,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环境错综复杂。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投资协定,为企业对外投资减少障碍,从而促进逆向知识溢出。
(2)实施差异化、动态化的绿色创新激励措施。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具有不同影响。因此,政府应根据企业类型实施差异化、多元化创新激励策略,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助力沿海节点城市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发挥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释放企业合作潜力,提升“一带一路”建设质量与效率。第二,充分调动高清洁企业绿色研发的积极性。塑造绿色发展文化,深化高清洁企业对绿色创新的认识,构建科学有效的绿色监督评价体系,对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予以补贴,改善企业形象,走社会与企业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三,消除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引导其融入“一带一路”绿色建设。鼓励国有企业集中資源突破技术难关,并以“领头羊”的角色带动非国有企业绿色发展。此外,鼓励非国有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非国有企业通过设立绿色技术研究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院等新型绿色研发组织,发挥行业示范作用,从而有效提升非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中介机制上,从“一带一路”倡议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与激励两个方面,提出3个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机制,但有理由相信,可能存在其它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第二,在研究视角上,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企业的绿色创新效应,没有考虑“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绿色创新效应。期待以上两个方面的不足在未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ZHANG Y, WANG J, XUE Y, et al.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behavior: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88(4): 763-773.
[2] 徐思,何晓怡,钟凯.“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融资约束[J].中国工业经济,2019,36(7):155-173.
[3] 吕越,陆毅,吴嵩博,等.“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基于2005—2016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双重差分检验[J].经济研究, 2019,54(9):187-202.
[4] 伦晓波,韩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吗——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的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39(4):39-48.
[5] 朱俏俏,孙久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绿色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20,31(11):33-40.
[6] 杨波,李波.“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绿色转型升级[J].国际经贸探索, 2021,37(6):20-36.
[7] 刘金科, 肖翊阳. 中国环境保护税与绿色创新:杠杆效应还是挤出效应[J]. 经济研究, 2022,57(1):72-88.
[8] 戴万亮,路文玲.环保舆论压力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领导环保意识与组织绿色学习的链式中介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37(9):131-137.
[9] 翟华云,刘易斯.数字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绿色创新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38(17):116-124.
[10] 朱文涛, 吕成锐, 顾乃华. 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29(9):63-73.
[11] RUGMAN A, VERBEKE A. Corporate strategies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 organizing framewor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4): 363-375.
[12] 曹翔, 滕聪波, 张继军.“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30(12):116-124.
[13] 李芳芳,解希玮,李心斐,等.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对绿色贸易壁垒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J].国际贸易, 2021,40(9):78-88.
[14] CHRISTMANN P.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eterminant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cy standardiz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5): 747-760.
[15] ZYGLIDOPOULOS S C.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ies of multinationals: evidence from the brent spar cas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2, 36(1/2): 141-151.
[16] 亞琨,罗福凯,王京.技术创新与企业环境成本——“环境导向”抑或“效率至上”[J].科研管理, 2022,43(2):1-13.
[17] GUARIGLIA A,LIU P. To what extent do financing constraints affect Chinese firms' innovation activitie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14, 36(1): 223-240.
[18] ZHONG L, ZHENG J. Research on dynamic game model of enterpris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J].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actice, 2017, 2(1): 13-19.
[19] 张新民,张婷婷,陈德球.产业政策、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效率[J].会计研究, 2017,38(4):12-18.
[20] 王克敏,刘静,李晓溪.产业政策、政府支持与公司投资效率研究[J].管理世界,2017,33(3):113-124.
[21] PAN X, LI M, WANG M, et al. The effec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verse technology spillover on China's carbon productivity[J]. Energy Policy, 2020, 145(10): 111730.
[22] 王桂军, 张辉. “一带一路”与中国OFDI企业TFP:对发达国家投资视角[J]. 世界经济, 2020,43(5):49-72.
[23] CHEN S, QIANG Q P. The trad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J]. Sustainability (Basel, Switzerland), 2020, 12(9): 3519.
[24] 张杰,郑文平.创新追赶战略抑制了中国专利质量么[J].经济研究, 2018,53(5):28-41.
[25]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 2014,22(5):731-745.
[26] KAPLAN S N, ZINGALES L.Do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ies provide useful measure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1):169-215.
(责任编辑:张 悦)
英文标题Do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nhance the Level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英文作者Zhang Xuna1,Wu Jianluan2,Lu shanbing1
英文作者单位(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英文摘要Abstract: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fers to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at aims at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principles in innovation and harmonizing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enterprises.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However, most enterprises show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barriers and R&D costs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low level of green technology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government to design reasonable policies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green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 which was propos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in 2013 advocates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of enterprises, while encouraging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BRI. As a top-level national design, BRI provides more support and good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green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enhance their capacity for green innovation. "Going global"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trend of cooperation, but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BRI. For this reason there are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lusive growth by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BRI on enterprise's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
Drawing on the data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7 to 2020, the study centers on the BRI to conduct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BRI on enterprise's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an improve the reverse knowledge spillover of subsidiaries through two ways: green R & D cost sharing and green R & D achievement feedback. The cooperative R & D between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other foreign enterprises has expanded the scale of R & D investment, reduced R & D risks, and improved the success rate of green R & D activities. The feedback of green R & D achievements is a mechanism to use the technologies and resources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routes to re-integrate the green technology of enterprises in the home country and feed back the R & D achievements to the parent compani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I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enterpris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evel and the results are still robust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such as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lacebo test and endogenous process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I indirectly improves the enterprise's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evel by the following three intermediary channels: increasing the environmental expenditure, alleviati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increasing the reverse knowledge spillover. Finally, the heterogeneity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RI has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land node cities, low clean industrie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mpared to the existing related studies,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mpact of macro policies on micro enterprises. Taking BRI 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the research examines its impact on the green innovation behavior of micro enterprises 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support for the positive economic effect brought by the BRI. Secondly, it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nterpris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literatures,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green economic effect of the BRI, which enriches relevant researches on the impact of macro policies on enterprise green innovation and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government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irdly, it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acro policy on micro enterprises. The BRI indirectly improves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evel by improving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expenditure, easi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increasing reverse knowledge spillover, which reveals the basic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BRI to the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hav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the policies of the BRI.
英文關键词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diating Effect Test; Heterogeneity Test
收稿日期:2022-01-18 修回日期:2022-04-18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20ZLYJ-18);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项目(21JK0302)
作者简介:张旭娜(1993-),女,河南洛阳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吴建銮(1986-),女,福建三明人,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绿色金融与低碳发展;卢山冰(1966-),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本文通讯作者:吴建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