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践课程中培养综合审美素质的教学探索

2023-10-01徐玉珊

天工 2023年13期
关键词:直觉感性艺术

徐玉珊

北京工业大学

对于高等艺术与设计教育来说,素质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但要加强一般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教育,更要注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教育,及对文化艺术、社会发展的全面价值的认识及情趣的培养。本研究是针对艺术与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而展开的,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课程中,以感性认知为基础,从审美感性经验的培养、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审美人文素养的培养三方面进行教学探索,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观察、认识、思考艺术与设计,培养学生为整个生命群体及环境着想的社会责任心,并能坚守自己的理性观念,创新艺术创作与设计理念。

一、审美感性经验的培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中提出创造教育包含10 个方面:思维教育、发现教育、发明教育、信息教育、学习教育、渗透教育、艺术教育、参与教育、未来教育、个性教育。其中,艺术教育是实践类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是需要在感性实践过程中培养的,多欣赏美的艺术与设计是一种提升方法,但如何辨别美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视觉的感性记忆比较短暂,如果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五感体验美的规律,认知形成美的原理,这样的记忆才能持久深入。

基于直觉思维方式的感性经验培养是第一步。感性直觉是依靠人们的感觉和经验而形成的,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同以往经历相似的情况时,就可能在头脑中迅速找出相应的曾经使用过的方法。理性直觉是在对事物本质有了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直觉,是以感性直觉为前提,在诸多感性直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更理性的认知,其来自经验,又不断突破经验。所谓的创作灵感是在感性直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思维的飞跃,并非偶然形成。这正是素质培养的重点,如何训练直觉感性思维,如何由感性直觉转为理性直觉,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能够多角度、灵活地思考应对方法,在诸多的感性认知基础上找到最合适的方法的能力。

感性经验来自五感的综合认知,艺术与设计学科虽然是以视觉审美为主,但并不是独立于其他四感而单独存在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艺术的美感是相通的,视觉是看到的美,培养的方法是多看、细看、专注地看。看环境(自然与人造)、空间(多角度)、形态(点、线、面、体的韵律)、色彩(美的色彩搭配)、光、质感(材料视觉美)。声音的美是由耳朵听到的,通过多听、专注地听,可以培养听觉洞察力,感受音律之美,倾听自然的、人工的声音,以及声音与心理的关系。嗅觉是闻美好的味道,中医讲香味入脾,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香,在馨悦人心时调动心智,在无形中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焚香、挂画、品茗、插花是宋代的四大雅事,这其中就包含了色、声、香、味四感。人们通过味觉感受美好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以味道作为创意点而拍摄的广受欢迎的纪录片。美国美食纪录片《主厨的餐桌》分别记录了世界各地主厨的厨房生活,其拍摄角度、音乐插入和叙事手法都富有节奏感,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艺术,也是综合的艺术。“治大国,若烹小鲜”,艺术与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实现更高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具有四种特质:(1)有强烈的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欲望;(2)有良好的个性;(3)有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有创造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是在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精神活动,是精神生产过程,是思维主体(人)从思维对象(客观世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感觉和知觉),然后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复制、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设计能力,笔者在实践类课程中设置了8~12 学时的课件讲解,帮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课题的基本信息及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而启发自己的创新灵感。例如,在基础选修课《形式语言研究》中,分别从材料、质感、色彩、空间、运动、光线、记忆等不同的角度观察雕塑造型的创作思路与实际处理方法。同时去边界化,将雕塑、设计、音乐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分析创新规律,其余24学时进行立体形态模仿和创新的实践训练,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门课程是学院的基础课,同时选课的有产品设计系学生和雕塑系学生,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兼顾艺术与设计的形式语言训练。产品系学生从临摹到设计语言的转化,雕塑系学生从临摹雕塑到形式语言的转化,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形态之间的连接,尝试一种创新思维,证实了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在雕塑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中,从材料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实验与创作,课件分为四个章节,材料是立体造型非常重要的载体,无论是具象雕塑还是抽象雕塑,抑或动态雕塑,都需要学习对材料有深入的了解与充足的动手体验。

张昊是泥人张的传人,建议他在课程中尝试不同的材料,赋予传统彩塑造型新的内涵,最后他选用金属网再现了传统彩塑钟馗的形态,作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时空交错的艺术美感(见图1)。薛凯对艺术家考尔德的动态雕塑比较感兴趣,想用平衡动态来表达作品,建议他结合符合中国本土平衡原理的小玩具竹蜻蜓,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态雕塑。竹蜻蜓是用竹子做的,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建议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运用较重的金属材料来做体型较大的蜻蜓,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金属线性材料的组合中控制平衡。学生先用铁棒和胶带来做小实验,获得成功,但是在制作大型作品时遇到困难,在粘接时没有电焊设备,最后在工艺美术系杨老师的及时指导下,采取了冷链技术,完成了组装,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作品(见图2)。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创意需要想象力和勇气,同时也需要丰富的工艺经验,学生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

图1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作业张昊/作

图2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作业薛凯/作

陶艺课是用陶瓷材料进行立体造型的实践课程,刘思睿的作品创意来自小说《山月记》人虎篇。从草图绘制到陶艺人偶创作,都非常投入,并且尝试了化妆土和青花等装饰材料,展现了从文学内涵转化成雕塑作品的创新过程(见图3)。孙尚翾的《牵玩具的小孩儿》相比最初的画稿,在塑造过程中,因为陶瓷雕塑的材料局限而将造型整体夸张,效果更加生动有趣(见图4)。

图3 “陶艺”课程作业刘思睿/作

图4 “陶艺”课程作业孙尚翾/作

材料是设计专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在2021 年的综合材料工艺课程中,采用了跨系合作教学模式,邀请了工艺美术系擅长金属工艺的栾老师,以首饰设计为主题,每组选用不同的材料,展开调研、材料艺术语言实验、首饰设计、工艺制作、报告书设计等。在推敲前期方案的过程中,学生还不能找到合适的状态,在进入工艺实践环节时,每组成员都展现出极高的热情,因为涉及不同的材料,两位老师尽可能利用各实验室的资源为学生解决困难,除了本人负责的陶艺实验室,栾老师还开放了首饰实验室,木工实验室和金工实验室也提供了很多帮助,使课程顺利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非艺术生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如图5 所示,在木工艺部分,利用不同颜色的木头进行拼合,形成彩纹,非常费功夫,切木片、打磨(最费时)、粘接、再切割、根据设计切割出造型、打槽。在陶瓷工艺部分,先制作瓷鸟片,因为尺寸小,需要十分精细;经过素烧、绘青花、喷釉料、本烧,最后再与木头组合,加上配件,小小的首饰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从设计想法到最终的实物,由无到有的整个过程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这就是实践课程的教学特点,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积累丰富的感性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5 “综合材料工艺”课程作业 李晓莹 王琳 叶笛 张子煜/作

三、审美人文素养的培养

相比于世界同行,我们在设计的价值观、审美和工艺技术方面没有自己的独特性,还需要在这些薄弱的层面多思考,形成文化自信和自己的发展模式,推动本土艺术与设计的发展。

工艺美术理论学家尚刚从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角度提出了“修养是设计品质的核心”。“中国拥有世界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化传统,能够融化吸收,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艺术史反复证明,一切优秀的工艺美术品都契合传统特质,又饱含时代精神……修养是精彩设计的核心,这早被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反复证明。……足见,文化修养影响着设计的品质。”“有什么样设计修养的国民,才有什么样设计水准的国民设计。”“修养是物质之上的维度,是我们发挥精神价值的一种能力。”提高艺术与设计修养,具备对更高阶价值的认知与信心,不仅是为了使个体具备眼界和高度,更是为整个社会做出更符合长远利益的判断,是整个社会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升级的一个突破口。

笔者在课程中确立了审视艺术与设计的多方位视角,如如何创造新的技术,如何更新使用方式,如何塑造能带来审美愉悦的视觉形象,如何保障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如何增进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友善关系,如何提供更丰富的生命体验等。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也不乏因一次课程作业而构思出经典设计的成功案例,因此课程中能够从尊重生命的原点去学习思考到人文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艺术与设计修养,具备对更高价值的认知与信心,不仅是为了个体具备眼界和高度,更是为整个社会做出更符合长远利益的判断,是整个社会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的一个突破口。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特别是ChatGPT 推出后,人工智能引起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思考,尤其在视觉艺术与设计领域,AI 的强大功能将给行业带来挑战。因此,在艺术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真实世界的审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五官感知形成对万物丰富细腻的观察力、记忆力,在意识中储备审美数据,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创意中;通过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超越自然与AI 的界限,提高探索综合美感的能力;通过审美人文素养的培养,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目标,给更多的生命带来福祉。从审美经验、方法、价值观三方面综合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艺术与设计人才。

猜你喜欢

直觉感性艺术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纸的艺术
数学直觉诌议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