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云”出海
2023-10-01任彤瑶郑鹏飞
任彤瑶 郑鹏飞
2019年,主营东南亚市场的新加坡直播公司BeLive,决定转型成一家SaaS公司。
翻译到国内的语境里,约等于志在让主播劲歌热舞的直播平台映客,突然决定给其他直播平台卖解决方案了。
BeLive之所以做出如此大胆的转变,是因为捕捉到了潮水方向正在变幻——彼时在中国蓬勃生长的直播电商,正得到海外应用们的青睐。中国市场中迭代跑通的新兴业务形态,正成为海外同类们争相模仿的目标。
事实证明了转型的正确性。
如今BeLive已经为包括日本乐天、东南亚Grab(一个网约车和送餐平台)、土耳其Trendyol(线上时装零售商)等海外头部应用,提供了短视频和直播解决方案,其中短视频方案在东南亚的市占率高达80%。
近年来,对互联网发展进入停滞期的讨论逐渐增多。但BeLive作为卖铲子的一方,提供了另一个切面的视角:在过往聚光灯焦点之外,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浪潮不曾停歇。这些新生公司正对中国经验汲汲以求。
当“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转向“Copy from China(从中国复制)”,新的问题由此诞生:如何让中国经验在社会经济条件迥异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回首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起步时刻,几乎没有投资人不熟悉软银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
押中中国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孙正义分析,全球各地IT行业的发展阶段并不同步,在起步较早的区域如美国等探索出成功经验后,再进军其他如中国、日本、印度等市场,就仿佛坐上时光机器,有很大概率成功。
于是千禧之初,当全球化浪潮袭来,当美国互联网公司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搅动风云,来自硅谷的VC们同步坐上了往返中美的航班,在他们中国合伙人的带领下,沿着中关村大街寻找中国的谷歌、中国的雅虎、中国的亚马逊。
如今经过二十年发展,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已经脱胎出众多巨头,“Copy to China的模式悄然转变,成为了“Copy from China”。
根据专注拉美的创投集团的观察,拉美第一波创业公司模仿的是欧美模式,但很快风向就变为了向中国数字经济前辈们学习。
来自中国市场的有效经验,不仅进入了那些与中国社会商业相似的后发地区,还回头向欧美等先发区域输出,深刻参与世界多地的互联网发展进程。
比如从搜索优化和跨境婚纱起家的许仰天,依靠强大中国供应链的“小单快反”模式,做出了全球最火的快时尚服装网站SHEIN(希音)。其美国的用户数量超过快时尚鼻祖H&M和Zara,如今估值已经冲破千亿美金。
而来势汹汹的拼多多国际版,用8美元一个的吹风机、1美元一双的义乌拖鞋,俘获了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心。
电商之外,更丰富的是内容领域的创新。十年前眼花缭乱的千播大战,让中国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直播商业模式,为小象直播、BIGO LIVE等出海直播头部玩家提供了丰富经验。
此外还有后来居上的抖音、快手短视频,用单列下滑+算法推荐,掀起了一众海外巨头的模仿潮流。在游戏领域,也跑出了流水雄踞IOS榜首的腾讯、米哈游等知名厂商。
应用端的创业创新潮流,甚至出现了能力的溢出,技术支持与服务的出海潮得以涌现。面向B端的视频SaaS公司BeLive,向全球最大的一些电商和社交平台,例如日本的乐天、东南亚的Grab、土耳其的Trendyol等,提供短视频与直播的解决方案。
整体来看,“Copy from China”背后,其實包含了整个互联网产业生态数字化的成熟路径。这些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实践教程,对世界其他地区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然而共性背后,有不能忽略的区域特性。中国互联网20年来跨越式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国内成熟的服务商、网络设施支持以及移动终端普及等底层基建之上的。
对发展阶段各异的其他区域来说,中国模式并不适合完全照抄、简单复制。
在非洲,最受欢迎的音乐软件不是风靡欧美的Spotify,而是Boomplay。这是一款预装在传音手机上的、“Made in China”的音乐App。
作为非洲“手机之王”,总部位于深圳科技园的传音手机,占据了非洲大陆50多个国家过半市场份额,去年卖出了1亿台。它的成功关键,是把本土化经营做到极致,例如针对自拍需求,甚至推出了“智能美黑”功能。
脱胎于传音手机默认播放器的Boomplay,显然也深谙接地气之道。
比如非洲本地人偏爱欢快的节奏,串烧与DJ版改编歌曲很合他们口味,Boompaly为此推出了Crossfade功能,能让歌单歌曲无缝衔接。此外他们还瞄准非洲人的社交需求,参考网易云做了音乐社区。
尽管已经有了丰富的本地经验,但在发展直播新业务时,Boomplay还是遇到了不少挑战。
经历过千播大战的中国创业者都知道,直播对实时性与即时互动反馈要求都很高。但非洲的网络基建还没完备,加上服务商分散,用户总是处于一个没有Wi-Fi的弱网环境。
这就为团队带来两个挑战:①处理高延迟;②降低直播的流量消耗。
另外,非洲还不具备国内完整的主播体系,当地主播们使用的设备参差不齐,对音质处理与环境降噪也有新要求。
因此如何在有限条件下腾挪,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直播体验,就成为了Boomplay必须攻克的课题,这也是他们在当地挑选云服务商看重的指标。几番对比测试之下,他们选中了同样来自中国的腾讯云。
作为社交与内容领域的头部玩家,騰讯在RTC(实时音视频)和IM(即时通讯)领域积淀深厚,为Boompaly提供了一整套可以灵活支持的音视频系统,并在实际应用中,为Boompaly作了逐步调优。
比如在音质问题上,腾讯云找了几款传音在非洲当地覆盖率较大的机型做测试,针对不同设备的收音与外放质量做了优化。为了解决流量消耗问题,腾讯云与Boomplay一起用了两三个月摸清环节、成功降低消耗。
因地制宜的基建支持不仅发生在非洲,每一片企图“Copy from China”的海外土地,都有自己的特殊命题。
隔壁印尼版的“Boss直聘”KUPU,也曾在视频面试功能上,面临弱网环境下难以完成双向视频传输的困难。KUPU同样选择了复用来自中国的基建经验:通过在视频编解码、上传、分发乃至加速等多个环节的优化,腾讯云音视频最终帮KUPU优化了视频传输体验。
而在普遍被认为是互联网金矿丰富的中东,虽然内部国家之间地理相连,但网络架构却并没有互联互通。
腾讯云的工程师们不断迭代,得出了用法兰克福的节点覆盖沙特效果最好等诸如此类的方法论。
放在以往,层出不穷的本地化问题足以消灭“Copy from China”的时光机优势。曾轰轰烈烈进入中国市场、收购易趣又最终败走的美国电商巨头eBay,前员工曾感叹“中国市场实在太大了”,最终胜利的是本土的淘宝与拼多多。
但如今,以腾讯云为代表的互联网基建新一轮出海,为突破区域时空限制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支持。腾讯云副总裁、国际业务产品负责人李郁韬就曾点出:“过去互联网应用出海,创业者最头疼的是在当地找机房,找运营商甚至找西方云厂商,因为需要看当地能提供什么支持,自己才能做什么业务。眼下中国主流云厂商基本都在出海,如今他们只需要提出需求,就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如果说云厂商提供的基建支持,为中国企业出海初步填平了鸿沟,那么往上一层,他们从各自优势业务中抽象出来的能力,则成为 “Copy from China”的创新催化剂。
自最早从亚马逊诞生之日起,云服务承担的其实就是将一家企业自身可复用的能力,赋予给后发的伙伴。亚马逊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就通过AWS向合作商传递。
在“Copy from China”的热潮中,来自中国的云厂商也在承担类似的角色。通过云服务,来自中国的互联网模式得以快速落地,并完成创新。对合作伙伴来说,这是一本写满业务经验的解题集。
招聘平台KUPU就发现,在印尼本土组建一个有一定体量、有经验能力的产品与技术团队非常困难。因为印尼本地的互联网并没有发展充分,还大量用摆桌子办招聘会的形式,在C端应用场景上没有经验,也就做不出实用功能。
在腾讯云的帮助下,KUPU得以复制国内经验,做出了一个类似BOSS直聘的双端匹配系统。通过用户画像做算法筛选,简历匹配后双方线上视频面试,为印尼当地的公司快速找到合适人才。如今KUPU上有12万名招聘者,超过200万名的求职者。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一位有丰富C端业务积淀的云厂商就能帮上很多忙。这恰恰是在14亿人口大市场里,摸爬打滚许久的中国云厂商所擅长的。
比如在音视频上,中国厂商就抽象出了非常多实用的能力。
BeLive发现许多客户有“同时播放”的需求。亚马逊云科技、 微软等美国厂商,在云方面没有太专注于视频的方案,而腾讯云的技术则可以达到一个直播在8个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同时播放。
与腾讯云的合作,为BeLive提供了借用腾讯云成熟产品的机会,囊括Stream Services, 视频点播(VOD),腾讯云实时音视频(TRTC)等一系列广泛的音视频底层功能。
在具体的直播功能支持上,经验丰富的中国云服务厂商也表现更好。
如今在诸多应用的直播场景中,屏幕中显现的实时通讯、弹幕、送礼等功能,都离不开IM(即时通信)服务。
但众多海外服务商鲜少能够提供IM服务,通常需要外接处理。比如音频直播中的送礼功能,Spotify这样的厂商无法覆盖。因为Spotify的直播功能本身是服务于自己播客业务的,以分享交流为主,并没有礼物打赏等观众强互动的考量。
相比之下,中国云厂商就能提供有丰富的直播IM支持。
而瞄准东南亚华人市场的小象直播,是马来西亚最大的直播平台。他们的主要场景是秀场,包括单播以及多主播PK、观众连麦等复杂的互动场景,涵盖社交、情感交友、音乐等多个维度。
这些玩法在底层逻辑上跟国内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小象直播通过接入腾讯云TRTC、云直播+云点播以及IaaS服务,实现了这些功能的快速到位。
因此小象直播可以腾出精力,花更多时间回到业务层做事,把部分付费用户生命周期做到了3年以上——要知道在竞争日渐激烈的东南亚市场,“时间”本身就有很大的价值。
云厂商成熟的产品能力支持,反过来也促进海外应用们的产品革新。
在日本,直播的热度向来不及中美。但有日本客户目睹腾讯云对于直播的充分支持之后,随即选择加入了这一波浪潮,并把直播技术与粉丝经济进行了结合,将过去线下才能开的粉丝见面会搬到了线上,利用技术做出了“虚拟小人打Call”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创新。
借助腾讯云的视频技术,KUPU也上线了虚拟人与更加场景化的IM互动方式。
由此可见,先验的模式与框架,对于创新来说无异于催化剂。而在众多的云厂商中,腾讯无疑在音视频等泛娱乐的赛道上身位领先。
多年来涉足音乐、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等一系列To C业务,腾讯自身早已完成了云原生化,将5 000万核完成了上云。这样的能力溢出,反映在产品端,便成为了堪称“事无巨细”的全覆盖。
正如腾讯云总裁邱跃鹏所概括的,业务场景对于产品打磨的意义:“如果没有一个大规模使用的场景历练,如果在业务中自己没有见过这个功能,那么也就做不出来对应的To B产品。”
一如中国强势的制造业,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也终于在多年的厚积薄发之后,成功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如今整个链条的集体出海,整体竞争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可以从云厂商的数据中得到侧面验证:2016年正式启动出海至今,腾讯云已经为超过1万家客户提供服务,增长迅猛。2023年上半年,非洲、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中东地区的表现尤其出色,驱动腾讯云国际收入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是旧战场上难见的增量。
纷繁的货物、飞速变化的产业和先进的技术,通过这些模块化的庞然大物,乘着五大洋的海风飘往世界各个角落,为工业与社会效率提升,供应了源源不断的燃料。世界面貌从此大不相同。
数字化浪潮下,云服务厂商正凭借成熟的技术、方法论积累,成为“Copy from China”过程中新的基建力量。
来自互联网先发区域的经验与创意,正通过腾讯云这样的厂商,一点点落到了异国的土地之上,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