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09-30梁经伟张浩城张鑫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校企合作

梁经伟 张浩城 张鑫

摘 要:研究生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后备力量,其科研素养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在我国传统教育影响下,研究生群体的文化基础较为扎实,但实践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导致创造性科研成果较为缺乏。因此,通过分析研究生的学习现状和所处困境,积极探索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方法路径,以期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03082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Postgraduat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

Liang Jingwei1,Zhang Haocheng1,Zhang Xin2

(1.School of Wu Jinglian Economics,Changzhou University;2.School of Business,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Graduate students are the reserve force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At presen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group is relatively solid,but the ability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is relatively weak,resulting in a lack of cre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Therefore,by analyzing the learning status and dilemma of graduate students,we actively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in order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0 引言

通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校践行“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以创业推动就业,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1]。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研究生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代表,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我国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3]。随着近几年高校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社会对于研究生各方面的能力与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高达86.2万,相比于前一年增长了11.51%,未来研究生毕业人数将继续递增,就业形式也会愈发严峻。由此可见,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竞争优势和综合素养,既是国家所需,也是时代所需。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4],国家双创政策的实施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卓有成效。在创新创业政策的引领下,各高校积极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管理方式,着力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迈向新高度。当前国际间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实力的提高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增强。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5]。尽管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政策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6]。因此各大高校应抓住机遇,顺应国家政策,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研究生。

1 双创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1 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表现

在推进科教融合的过程中,高校积极组织研究生发表论文、申请新型专利与软著、投入科研竞赛。其科研能力在训练和比赛中得到了明显提升。根据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中SCI论文的分布情况(表1),高等院校处于国内科研创新队伍的龙头地位,其发表论文数超过47万篇,占比高达84.92%。中国人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约55.72万篇,占世界总数的22.3%,位列世界第一。我国卓越科技论文的产出也有所增长,2021年发表篇数共计48.05万篇,增长率为3.60%。增长的学科领域包含环境科学、计算技术、农学、中医学等。可以看出,我国在某些专业学科方面彰显的科研实力已十分突出,国际影响力也在持续提升[7]。但与此同时,一些学科在科研攻关上也遇到了瓶颈,面临着进度放缓甚至停滞不前等现实问题,如生物学、物理学等在尖端领域的科技成果产出并不理想。所以我国在某些学科领域上仍然需要充足的科研人才储备,这对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双创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青睐于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研究生赛道项目。大赛基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目的,充分调动了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增强了其科学研究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双创比赛促进了科研专利的孵化与产出,一些高校的专利授权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据统计,排名前列的高校专利授权数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7]。近3年东南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的专利授权数量逐年增加,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的专利孕育成果十分突出,从2019年的1 513项增长至2021年的2 338项,说明该校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转化,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合理运用多项激励机制,促进专利转化效率的提高。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则一直占据全国专利授权数前两名的位置,两所院校都于2020年达到峰值,拥有专利授权项数分别为3 473和2 793,同比增长率高达54.49%和59.87%,但都于2021年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目前国家对于专利的审查力度更加严格,院校也顺应国家需求导向,不盲目追求专利数量,而是注重提高专利科技质量,大力推进对新型实用專利的发明,所以专利的产出率在2021年有所下降。

1.2 高校研究生科研环境分析

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大力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平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8]。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需求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其财政支持,这说明国家把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创新创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和政府出台相关科研扶持政策,助力高校加快建设研究生双创教育体系。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引进高水平科研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并通过校企合作等多方配合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为研究生搭建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一些研究生在大背景影响下,能够慢慢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高校营造的良好科研环境、平台及资源,享受科研所带来的乐趣。相反,有一部分研究生未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导致研究生学术氛围不浓厚、双创内驱力不足等相关问题层出不穷。从主观上来看,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科研人才应具备的品质和精神,具有极大的从众性、盲目性和功利性,所以从事科研的热情与动力不高[9]。从客观环境分析,虽然双创教育已逐渐融入研究生教育体系,但一些院校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对专业知识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力度不够,使得双创教育停留在理论表层,不利于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

2 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对研究生内在价值的考察与塑造

当前,高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重点多放在学术论文成果、科研项目竞赛等方面。这种方式呈现的效果虽然显性直观,却忽略了对研究生内在价值的考察,不利于对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评析,无法综合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素养品质[10]。实际上,很多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被动,往往只能接触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任务,很少参与到关键部分的设计当中;或是直接切入核心问题,缺少一个循序渐进的塑造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系统的科研逻辑理念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探索精神。浙江理工大学拥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研究生科创能力评价指标结构体系[11],他们对486名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科研活动程度进行调研,从科研创新、学术情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研素质与科研环境6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通过SPSS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多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只处于平均水平,部分研究生虽然拥有丰富的专利成果、获奖论文,但其自身的知识底蕴、内在价值不足,在逻辑思维、联想能力、实践经验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1]。

2.2 学科主体培养较为单一,研究存在重复性和局限性

在双创战略驱动下,国内高校应积极促进科研团队建设,特别是在优势学科和专业上苦下功夫,带领学生攻关一系列科研难题。可实际上,许多研究生团队只是在学科内部、同专业或是同学院开展浅层合作与交流,这种方式确实加强了搞科研、做学术的氛围感,但同时也限制了研究生思维的开拓,不利于其多维度、多领域地思考问题,不利于其提升整合多方面资源的意识[9]。当前学科内部交流的方式难以满足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不能很好地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单学科培养课题存在重复性和局限性,设计范围有限[10]。数据表明,我国科研项目的重复率高达40%,经常出现与国外公开的科研技术相吻合的情况。这导致了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使有限的人力、物力、时间、经费等没有作用在真正值得攻克的科研项目上。

2.3 科研项目成果未能得到良好的落地与转化

高校持续落实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研究室、工作室等科研平台,并配备了相关基础设备。但诸如研究生实训场和培训基地等设施与创新创业、科研实践的关联程度并不高。这些平台更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不是科研成果的落实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变革,部分高校的现有设备跟不上前沿科技的发展脚步,无法向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性、复合性的实践软件与设备,导致团队科研次数有限、效率低下[10],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成果的落地与转化。

在我国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参赛的研究生团队比例虽逐年提高,但很多项目缺乏创新性,仅仅浮于表面,经不起市场推敲,缺少一定的实践基础;少部分项目虽然创意十足,也具备较强的可行性,但由于企业和地方政府愿意提供的资金与财政帮助十分有限,导致项目后期缺乏充足资金,无法继续推进与落实,最后“夭折”。这种情况严重打击了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就2019-2021年中国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数据(表2)而言,转化合同项数逐年增长,合同金额却在2019年有所下降,同比增长率为-19.1%,说明在当时可孵化的科技成果量不多,究其原因是高校和科院研所在科技成果产出上受到了周期性、时滞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与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也远远不够[12]。

3 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为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突破性发展,应从以下3个层面探寻切實可行的路径与对策。

3.1 加大对研究生双创扶持力度,完善科研激励政策

在研究生科研创新领域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强化“技术许可+科技服务”的多元模式,完善科研项目融资体系,改进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使科研项目成果能够更好地应用、服务于现实生活;鼓励高校建立科研基地,推动全国各地区各院校加强相关合作与交流[10]。各地政府需响应和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科研激励政策,通过设置有效的奖励制度,成立科研项目专项基金,提供资金、场地、设备等多方面支持,推动科学技术和项目成果更好地落地与转化。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和推广当地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激励研究生对相关科研领域产生兴趣,投入到科研大军中来。

3.2 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搭建产学研平台

其次,高校应充分发挥已有的实践平台与规模优势,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支持重点科研项目的建设,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增加科研活动次数,强化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着力提升其科研创造能力。应不断改进双创课程体系设计和研究生教学方式,推动双创教育、科研培育与实践相融合,增强双创教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优化多维度的校企合作模式,结合高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引企入校,借助企业的项目资源、资金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专业特点、行业背景、发展走向等方面深入了解企业和科研院所目前欠缺的科研创新“痛点”,帮助其实现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企业和国家需要的科研创新型人才,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攻关[13]。完善平台搭建体系和相关机制,与新型科技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创新创业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让研究生亲临基地进行学习与锻炼,不断积累实践经验[13],通过大平台、高质量、严标准有效推进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的实施与建设。

3.3 提高内在价值修养,充分调动科研创新能动性

对于研究生的招生与选拔,高校需要从思想政治、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等多角度进行考核,避免“唯分数论”,重点培养肯吃苦、勤思考、能钻研的学生。学校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注重“以生为本”[14],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始终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发挥其特有的内在价值优势。要继续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时代要求融入到科研中去,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刻苦钻研、甘愿奉献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将自我价值与国家发展有机融合,在科研上树立远大志向。科技导师作为研究生发展道路的指引者,其思想水平和能力高低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才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行之有效的带头作用[15]。

学科交叉团队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是学术创新的“沃土”[16]。高校应积极尝试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发扬团队精神,努力打破专业壁垒。不同学科成员之间开展交流与协作,有利于各个专业的研究生优势互补、博彩众长,进而拓宽研究思路,开阔学术视野。研究生团队通过参加行业论坛、协会组织、学科竞赛等活动,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合作,在交流、碰撞与耦合中更容易诞生新的科研成果[17]。最后,学生要在主观上提升自身学习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踏实地吸收创新创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加强科研见习,积累实践经验,才能由内而外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和修养。同时也要协调好团队与自身的发展,敢于探索具有前瞻性、广度性、深度性的科研项目,放心大胆地搞科研、做科研,在浓厚的氛围感中迸发出科研创新的活力与激情,日积月累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学术尖刀”。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创政策的支持下,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应以培养科研创新型和应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完善研究生科研创新培养体系与机制。尤其要注重对研究生内在价值的培养,多措并举调动其科研创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有效激发研究生对科研活动的热爱,最终促进研究生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美芝,唐忠,韦晓怡.医学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创教育培养改革探讨[J].大众科技,2020,22(7):120-121,155.

[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11):1.

[3] 蔡娜,侯宁宁.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近五年档案学博硕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浙江档案,2022(3):30-33.

[4] 孙爱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34-37.

[5] 刘国栋,王帅,何玉荣.工科研究生深度国际化培养与竞争力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8):36-39.

[6] 尹波.“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21(6):68-70,73.

[7]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87-95.

[8] 侯士兵,冯霞,玄雪梅.双创视角下优化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2):27-31.

[9] 高成德,帅词俊,冯佩,等.双一流背景下依托科研项目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科教导刊,2022(33):27-29.

[10] 陈李斌,银召霞.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构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2(9):48-50.

[11] 金立,史建君,张晓波,等.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30(3):419-423.

[12] 吴寿仁.从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J].科技中国,2022(8):51-56.

[13] 李青,牛彦飞,吴洁.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之浅见[J].西部学刊,2022(21):95-98.

[14] 彭秀雪,蔡文静.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究[J].教育观察,2019,8(35):128-130.

[15] 郑烨,李真淼,肖敏.导师能力如何影响研究生科研绩效——基于五所“双一流”高校的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6):43-52.

[16] 王仲平,刘小青,王立,等.“学科交叉、团队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7):277-280.

[17] 韩春宁.研究生科研团队文化激励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3):182-184.

(责任编辑:李苗苗)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双创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和培育对策研究”(YJK2022022);“十四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常州大学营销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研究”(YB028);常州大学教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GJY2021035)

作者简介:梁经伟(1990-),男,博士,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产业升级;张浩城(2001-),男,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在读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张鑫(1992-),男,博士,常州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网络规划、创新创业理论。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校企合作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浅析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