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新高校新文科建设发展研究

2023-09-30任杰李唯一

南北桥 2023年19期
关键词:新文科发展研究建设策略

任杰 李唯一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均开始进行交叉发展,以便拓宽业务范围。在这一背景下,单一技能型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为适应此变化,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为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文科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逐渐开始进行转型。本文从实际出发,考察驻新高校的新文科建设现状,提出驻新高校新文科的建设路径,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驻新高校;建设策略;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了“新文科”教育理念,也就是把传统文科利用现代思维进行调整,全面修订学院培养方案,对专业进行重组,文理融合,把新技术渗透入哲学、文学、历史、艺术、语言等人文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8年,我国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2019年,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我国正式启动“四新”建设,“新文科”也正式实施。“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对我国教育、高校产生巨大影响。

1 新文科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新文科的研究在其概念方面并没有完全一致,但对于新文科的背景解析、理论内涵、来源、特性和建设路径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新文科将会对价值理念、教育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和实体的交错融合以及数据驱动的经济,正在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治理方式的深刻革命。因此,新文科的“新”首先是科技革命的产物。

新文科的概念界定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大多数学者认为,新文科打破传统学科的思维模式,把单一学科融入其他学科,学科之间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吸收创新、协同共享、交叉融合成为一门新的复合学科,推动学科更新升级,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因此,新文科主要是文理融合、学科重组。

新文科需要遵循的原则要建设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派,不能过于崇尚国外的学术和思想,避免过度西化和泛西化的问题,需要汲取中国智慧与中国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新文科也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继承与优化,在新时代、新产业、新技术的背景下,新文科融合了理、工等学科,弱化了学科之间的边界,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学科框架,以国家、产业、社会的需求为中心培养人才,用科技重塑价值观和思维体系,把科技与人文社会学科真正结合。我国的新文科建设不仅是与世界文科变革同步的,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构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体系。

新文科建设的“新”体现在五点:概念、定位、理念、核心与目标,而且需要体现中国特色,发出中国声音[1]。新文科建设的教育体系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文明为根基,同时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新文科建设要遵循不同学科的特色,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培养新时代复合人才;新文科建设也要突破传统学科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是为社会培养新人才。我国要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能够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地方高校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与创新,培养具有大局观念、学识渊博、胸襟广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第一,新文科建设首先要服务国家的发展战略。国家提出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重大战略,新文科建设要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需要,主动建设与发展相关的新文科专业,培养不同领域和层次的新文科人才。第二,新文科建设要主动引领行业发展[2]。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增长动能的不断转换,新科技与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不断深入,因此社会需要多方面的复合型全能人才,传统的文科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新文科的建设需要不断分析调研市场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2 驻新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路径研究

2.1 建立新文科研究平台

理工优势类的高校应在自身优势学科基础上,依托理工类优势学科培育新兴交叉文科专业,打破院系、学科、专业间壁垒[3],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促进跨学科综合研究,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创新平台。在校内(甚至跨校)也可建立跨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學研究院或工作室,便于教师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研究和合作[4]。鼓励教师建立跨专业、跨学院的虚体研究中心,以特定的跨学科研究项目为核心,以3年或5年为期,随项目结束而终止,这种灵活的组织方式便于教师组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完成有关的研究。

2.2 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融合

在原有文科专业基础上拓宽或延展专业内容,构建“传统文科+X”的复合专业模式,重视与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断促进学科融合发展。

2.3 对传统文科进行专业调整和升级

在新文科专业设置上,应对指令性、学科专业目录式的学科管理进行改革,及时调整文科专业设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等,完善课程体系[5]。以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为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构建融知识传教、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科学合理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突出教师的教学主导以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尝试以增加实践课课时,在第二课堂中设立系列化研究成果讲座等形式,改变现有文科人才培养与文科研究成果滞后于国家、社会和产业发展的现状。

2.4 启动传统文科末位淘汰机制

立足新文科背景,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目标,高校要提高特色文科实力,巩固原有特色学科,同时应裁撤就业率不高、同质化严重的基础类文科专业,集中校内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学科,同时推动其他门类文科专业发展。

2.5 探索教学评价新机制

新文科建设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在改革过程中需要以新的质量标准保障专业建设。新文科建设属于研究型教学模式,既保证学生的知识汲取,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在推进高校新文科建设中,要改变传统的试卷内容和形式,不再仅以学分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要更加注重能力,提高实践课考核比例,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以保障专业建设的高质量推进[6]。除此之外,要切实创新文科类的学科专业评估、教学学术评价、教师学生评价等综合评价体系,以评促建,逐步形成价值多元化的、灵活的评价体系,以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需求,保障新文科建设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 驻新高校新文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3.1 驻新高校新文科建設的问题

驻新高校新文科近年逐步发展,已经由初步成型阶段转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各个高校逐步意识到应用型办学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应用型专业发展迅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转变,因此也对高校提出了更加复杂化、综合化的人才培养需求。更多驻新高校意识到新文科建设程度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一些驻新高校在新文科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3.1.1 办学理念相对滞后

办学理念的滞后会影响高校新文科的建设视野。第一,人才培养视野的狭窄。由于缺少对新文乎特征与内涵的不断挖掘与分析,因此高校新文科建设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新需求,学生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和突飞猛进的经济社会发展。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因循守旧,依旧沿袭以前的做法,没有对新文科进行真正的内涵建设,难以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突破专业之间的壁垒,难以贴合新文科的大局观,缺乏利用新技术、新科技改变传统教学教育方法的决心与勇气,缺乏主动求变与创新精神。第二,部分高校建设“重理工、轻人文”,文科建设停留在表层,忽视人文教育对于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引导作用,以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无法培养具有高素质、懂人文的应用型人才。

3.1.2 定位与目标不明确

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相比,需要有明确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部分应用型高校成立时间相对较晚,历史与人文的积淀浅薄,文科基础较薄弱,无论是教师队伍还是办学及硬件软件条件,都与研究型高校有差别。因此,驻新高校新文科建设需要结合地方优势与特色,以及学校的品牌优势,建设符合学校定位和目标的新文科专业,摒弃一味追求“热门”专业的做法,与研究型高校区分开来,结合新文科内涵,建设符合地方与学校特色的差异化新文科专业[7]。

3.1.3 理论与实践脱节

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培养与社会适配性高的人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实践教学尤其重要。然而在个别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实训与实践的学分不高,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而对实践部分要求不高,因此新文科专业也仅仅流于形式,无法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此外,高校的文科教师群体也相对不足,大部分教师理论知识充足,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背景,兼而有之的文科教师缺口较大。因此培养出的人才不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

3.2 驻新高校新文科建设途径

3.2.1 与时俱进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产业的创新与变革,社会出现了部分新兴领域,人文社会学科需要与新技术相结合,如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还需要与国家建设,以及理工学科相结合,如电动汽车发展相关的社会问题等。第二,现如今人工智能在社会中应用广泛,人们的思想也不断改变,因此针对人工智能产生的社会问题研究也成为新文科专业新的发展方向。第三,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也对人文社会学科提出新的要求。

3.2.2 坚持正确理念

高校新文科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此来探究新文科的内涵与实质,更好地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发展。高校新文科建设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扎实的理论和科学文化基础与国家情怀、自身素质相结合[8]。另外,高校要结合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特色,建设特色新文科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新文科建设向深入创新发展[9]。

3.2.3 专业交叉融合

数据显示,现如今已经有1 211门交叉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医、农不断交叉融合,高校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在遵循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探索特色学科。例如,新乡市临近太行山脉、黄河,旅游资源较丰富,新文科可以研究地方的豫文化旅游等。另外,学科研究方向可以多学科渗透,例如“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历史、外国语言文学、国际形势、政治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3.2.4 不同类型高校新文科建设各有侧重

各个高校有不同的优势,不能搞一刀切,因此新文科建设也有不同的侧重点。驻新高校应结合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地方的物质文化资源,与传统文科相结合,培养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0],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突出地方特色的新文科专业,既保护文化多样性,又发展了新文科,例如黄河文化等研究。

高校应把现有的文科专业向高精尖发展,充分利用本校的综合学科优势、硬软件设备,把文科专业与前沿理论领域交融,学科之间相互借鉴,均衡发展。向国家重点综合性高校学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

文科优势高校应把自身优势与产业行业相互联系,实现文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外语与旅游、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优化传统文科,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要关注社会问题,建设急需学科和冷门、边缘学科,向国家一流文科类高校学习。

理工类高校因其建校历史以及资源限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学校主流学科上,从主流学科上分支与文科结合,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打造具有理工特色的新文科专业,把人文社会学科融入理工科中,培养与数学、科学、工程、科学相关的文科,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三观”正确的理工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童昕,张积林.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研究与实践[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42-47,57.

[2]王铭玉,张涛. 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6(6):1-7.

[3]张俭民,易諝璇. 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意义、理论内涵与建设路径[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2,43(1):74-76.

[4]段禹,崔延强. 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9-156.

[5]黄启兵,田晓明. “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75-83.

[6]樊丽明. “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 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7]周毅,李卓卓.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

[8]吴岩. 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2):3-7+90.

[9]何万国,兰刚. 地方高校新文科专业建设策略[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3):117-126.

[10]黄德宽. 找准立足点 探索地方高校文科发展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09(8):12-14.

[作者简介]任杰,女,河南卫辉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英语。

李唯一,女,河南卫辉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新文科发展研究建设策略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互联网思维下零售业发展研究
略谈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