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标准的区域测评实践

2023-09-30杨煌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业命题课程标准

杨煌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珠海市香洲区通过认真分析与解读国家义务教育监测报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监测结果应用研究,进行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教”的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价改革。通过相关因素问卷及时发现及整改相关问题,促进与科学教育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建设。通过基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学业评价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学业评价标准》)的监测命题与评价改革,促进科学教师探究性教学与动手实验教学的开展与水平的提升。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由事实记忆到概念理解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学习习惯。

一、项目背景

在国家义务教育监测报告的基础上,香洲区以课程标准和学业评价标准为依据,借鉴PISA、TIMSS等国际成熟的学科监测指标与内容,结合香洲区的实际状况,设计适合香洲区的监测框架、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体系,具体见下表。区监测作为国家监测结果应用的一项内容,也是对区内小学科学国家监测报告的有力补充。

二、基于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标准的命题

1.减少记忆性事实性知识的命题,增加判断、推理水平的命题

《学业评价标准》中将科学知识分为记忆、判断、推理、解释四个水平层次。结合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弱化、减少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判断、推理的水平层次的考核。基于香洲区师生实际能力水平,细化、优化原有的学业评价标准,研发、完善区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转向加强对课程标准与核心概念的理解。

2.对科学实践全过程进行命题设计

针对国测报告中出现的探究教学水平不高的状况,就要改变原来过于注重实验结果正确性的命题内容,探索围绕科学实践全过程的监测命题方式,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进行命题。

3.注重技术与工程实践的命题

香洲区从2020年开始在每个年级的监测命题上都增加一道工程设计题。学生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应用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提出简单的工程问题,对照验收标准进行工程设计。

4.创设真实情境的命题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作为真实完整的人的培养,在情境中实施教学与测评,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因此,香洲区建立了包括生活情境、自然情境、环境情境、科学与实践情境及技术与工程情境等五个方面的命题情境框架。将情境作为考察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不仅是题目形式的创新,也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测评。

三、把握命题方向,以评促教

1.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PISA报告表明,科学素养与探究式教学完全正相关,探究式教学是有效的培养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香洲区发布的2021年区域的学业质量监测报告也表明,在进行命题改革后,学业成绩与探究式教学开展情况有显著相关关系,同时实验室使用频率、实验动手实验次数与学业成绩正相关。这从侧面说明命题在朝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方向前进。

2.促进对标教学的开展

以《课程标准》和《学业评价标准》共同指导监测与评价,有利于实现学科知识结构建构的价值导向。明确的命题方向与内容也促使教师在课堂上更关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注重核心概念的理解,把注意力从知识的死记硬背中抽离出来,关注核心概念理解而不是知识与事实的记忆。

3.注重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践应注重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提升。科学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科学思维,而不是训练技能。科学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遵照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测评过程不是原有实验过程与结果的简单回忆与再现,而是对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考核。

4.关注科学实践的全过程

教学和测评都应关注科学实践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探究结果的正确性。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所经历的各个过程,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归纳推断等过程中,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维习惯。对科学实践的全过程进行命题和测评是教学评一致的体现。

5.情境教學,重视提出问题

基于情境的教学设计,重视提出问题的能力。情境和提出问题都是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环节。在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质疑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中是教师提问,很难有来自学习者的疑问。在命题中增加情境的设计既是对核心能力的考核也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测评。在科学教学中注重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既是科学实践的起点,通过问题呈现学习者的“差异”,也是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从教转向学的起点。教师在科学课堂中角色转变为情境设计师,主要任务是设计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中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达成共识,进而完成概念的理解与建构。

6.以命题促教学

科学知识不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而是教学目标的载体。监测命题依据

《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标准》,围绕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进行问题设计,适当减少记忆性事实性知识内容的比率,增加判断与推理水平层次的命题分值,促进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核心概念的理解。

四、从数据到证据,做好监测结果应用工作

1.以人为本,提高科学教师的探究水平

区监测数据及报告表明,教师的探究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业成绩、科学兴趣、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实验设计都呈现出了显著相关性。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性及探究教学水平。切实提高专职科学教师的比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根本出路。监测命题的改变也加强了学校对专职科学教师需求的紧迫感,近年来科学教师人数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平均以每年近20%的比例增长。

同时,根据区域的监测数据表明,在兼职教师无法快速补充的前提下,数学老师兼职科学教师在各项数据上(学业成绩、学生实验水平、科学课时占用比率、模型建构水平、推理论证水平等),均比其他学科兼职科学教师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我们也推动了学校科学兼职教师的人员结构优化,兼职教师中数学教师的比率大幅提升。

2.立足数据,精准支持学业质量均衡发展

关注学业均衡问题,进行专项数据报告跟踪。定期发布《香洲区小学科学民办学校学业质量监测报告》,联合数据点部门优化民办学校办学行为规范指标体系,丰富了原来只关注师生比的指标体系。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在原有结对帮扶的基础上,提升学校内驱力,提高民办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

3.基于项目,开展基于科学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针对国测报告中反馈的实验器材不足、学生创新意识低、课外活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发布《香洲区STEAM教育方案》。每年举行区域STEAM教育评比活动,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探索基于科学的跨学科学习方式。通过系列活动陆续解决了科学教育的实验场地与器材的问题,丰富了社团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思锦,刘佳.小学科学表现性评价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3,97(1):72-77.

[2]刘梅梅,陈云奔,刘志学.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5(6):76-86.

[3]尚秀芬.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学业测评[J].中国考试,2016(10):51-57.

[4]刘阳丹.融合TIMSS科学测评建构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框架[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0,36(12):84-87.

猜你喜欢

学业命题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艰苦的学业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35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