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格局调整进入深水区
2023-09-30孟秋
孟秋
世贸组织在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称,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约为2.7%,预计2023年全年货物贸易增速为1.7%。如今看来,这一判断是基于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微弱增长得出的结论。而根据随后的第二季度情况来看,即使是远低于去年增速的判断,也显得过于乐观。美国权威媒体认为,全球贸易流量在今年夏天出现了连续3个月流量下降。全球主要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均出现了负增长。这似乎意味着,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大调整正在进入深水区。
这次格局的最大外在表现是国际市场需求出現了萎缩。作为重要国际贸易市场的欧盟,在今年上半年进口同比下降了10.4%,仅在6月降幅即达到22.6%,呈加速减少态势。欧盟制造业开工不足,德国7月PMI仅为38.8,而作为国际贸易风向标的韩国,虽然结束了连续15个月的贸易逆差,6月和7月的国际贸易实现顺差,但这是建立在进口降幅远大于出口降幅之上的萎缩性顺差,并非良性变化。需求的疲软导致重要的制造业国家普遍开工不足。例如,欧元区制造业PMI从去年7月以来便位于50的荣枯线以下,在今年7月更创下42.7%的新低。
需求端萎缩是一种短期现象,既是对疫情以来国际贸易需求畸形变化的一种正常回调,也是国际市场对地缘政治变化的反馈。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国际贸易将会恢复正常增长。相对而言,此前以要素禀赋分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在当前发生的变化则将是长期的。
这种变化表现为供应链的“短链化”和“区域化”。受到发达国家“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政策的持续推动,大量企业正在将其产能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受俄乌冲突影响,欧洲制造业企业也在将其产能向亚太和美洲转移。这一转移的直接后果,就是墨西哥、加拿大巩固了作为美国最重要贸易伙伴的地位,韩国、日本、东南亚扩大了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中国对美贸易出现下降。未来的趋势将可能是,日韩加成为美国市场高端产品的提供者,墨西哥、东南亚,甚至印度成为美国市场中低端产品的提供方。
由于拥有足够齐全的工业门类和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在这场贸易格局调整中的地位难以被削弱。尽管经济发展遇到了重大挑战,但中国的制造业未受损,研发和投融资表现活跃。2023年上半年,对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增长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同时,发达国家无法做到与中国贸易的完全脱钩。其贸易商为规避发达国家设立的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转口贸易替代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贸易。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金砖国家成员国的贸易将持续增长。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总额,已说明不断增长和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伙伴序列中地位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