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就业的研究
2023-09-30蒋艺萍谢其琪徐玉娟
梁 云,蒋艺萍,谢其琪,徐玉娟
(1.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0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多元利益主体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总体就业态势持续严峻。据官方预计,2023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将超过1150 多万人。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数已约占全国高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要求。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离不开机电类专业技能技术人才的支撑,因此做好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而学生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把其融入“大思政”格局,在“三全育人”理念的视角下,探讨高职机电类学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径,竭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高职院校就业育人实效,是亟待我们解决的现实问题[1,2]。
1 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困境
1.1 就业协同联动机制未建成
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极快,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更大。但很多院校并未将其当成一项需各方力量参与和支持的系统工程,非就业主管部门的就业育人意识较弱,主要依靠学工一线人员抓就业,对于专业教师、用人单位、校友、家长等资源的开发有待加强,就业指导队伍资源的整合和效能开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高职院校中专门从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人员不足,也缺少相对系统的培训,就业队伍的建设比较薄弱。
1.2 就业服务时间安排有局限
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而机电类的专业知识又较为繁杂,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信心、对就业方向较为迷茫,对未来发展目标不明确,需要及时的就业咨询、职业规划和心理疏导等服务。然而,很多院校相关的就业服务多是从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具体开展,也较多局限于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之中。但是,此时的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又需费心办理毕业相关手续,精力较为分散,所以开展的就业服务往往是无法深入,且忽略了学生内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涵养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发展。
1.3 就业指导内容设置需拓宽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机电相关企业对人才的标准有所提升。机电类专业又具有职业性与行业性,因此,教学的基本内容需紧扣专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等,竭力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实际要求的有效衔接。但很多院校的就业工作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宣传,而缺乏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及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求职就业技巧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设置还不够多,学生的择业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因而与“全方位”指导的目标和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 “三全育人”与学生就业工作的关系
2.1 “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简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所提出的要求。谈及“三全育人”,人们往往认为其仅是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但从广义上看,“三全育人”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育人思想,其核心理念和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要素内在契合。因而,我们可以挖掘它与学生就业工作诸多相似之处,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在众多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把“三全育人”理念作为分析框架,来探索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在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中纳入“三全育人”理念,将会帮助我们打开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另一个视角,助力就业育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现,使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获得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2.2 “三全育人”理念运用于学生就业工作
2.2.1 为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思维框架
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元相关利益主体,需要注重时间的持续连贯和内容的多角度全覆盖。“三全育人”理念涵盖了主体、时间、空间三个育人维度要素,为就业工作提供了系统思维框架,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那么,“全员育人”体现参与育人的人员范围,包括由高职院校、大学生及家庭、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全过程育人”体现育人时间的持续性,强调以时间为轴线,循序渐进,贯穿从学生进入校门到毕业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全方位育人”体现育人的维度保障,关注人才培养的全面性,需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和资源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彼此渗透、共同促进,筑起就业育人新格局,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2.2 与学生就业工作发展目标一致
“三全育人”理念的出发点是培养人,其本质是聚焦学生思维特点及成长历程,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及学生成长的规律,统筹各方育人力量,利用一切育人因素,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生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就业育人有着现实可行性和巨大教育价值。在日益变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需将就业工作视为一项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开展多维度、全过程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找到工作的方向及创业的项目,鼓励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岗位上去,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可见,“三全育人”理念内涵的核心价值与学生就业工作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3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路
3.1 从“单一”到“全员”,拓展主体维度,合力育人
3.1.1 完善就业内部机制,凝聚校内育人力量
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各个岗位的育人要素,将就业育人职能贯穿始终。对院校领导而言,应组织协调与统筹安排,引导各主体根据职责分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从机电类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化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对就业指导部门而言,要细致分工,建立完善办事流程体系,组建就业辅导中心,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优质化的就业咨询、职业规划和心理疏导等服务。对专任教师而言,应结合机电行业发展现状和态势,明确教学目标,加强理论知识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专业方向上为学生提前做相应疏导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发展的平台。对辅导员、班主任而言,应深入把握学生动态,切实了解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扶,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就业胜任能力,并加强学生就业的追踪调查工作,不断织密就业服务网。
3.1.2 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一是以互惠共赢为原则,积极对接政府与社会、用人单位等,加强与机电类企业合作力度,探索产教研与就业工作的融合,逐步完善订单定向的机制与范围,广泛建立学生见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多岗位锻炼,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提高机电类专业技能和素质,切实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二是挖掘企业里优秀的教育资源,与校友形成有效关联,选聘机电行业专家充实就业指导队伍,邀请社会力量进校或返校举办讲座和沙龙,引入政府类相关政策解读资源、企业生涯导师分享经验资源等,让学生了解自我、拓宽对于职业世界的准确认知,为就业指导工作增添更多专业性与可能性。此外,要积极探索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困难,对发生问题的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并循证施策,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家庭联络库,让家长了解当前就业的总体形势及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促使家长与学生在就业意向上能够达成一致,合力促进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完善。
3.2 从“断点”到“连贯”,贯穿时间维度,长效育人
3.2.1 拓展育人时间维度,开展全程就业服务
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缺乏全程意识。但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局限于毕业生,而应贯穿于所有学生的大学生涯的各阶段,乃至毕业后的终生。在学生入学后,就要将他们每个阶段发展的需要与特征作为切入点,紧扣职业生涯设计和准备来开展具体的指导,采用分年级、分类别等方式,将就业指导与服务拓展到学生学习成长和求职创业全过程;通过主题班会、团体辅导、就业心理调适、个性化辅导和咨询等形式,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促使学生加深对自我、职业及社会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习及生活的信心,引导他们学会制订计划、调整目标、学会决策和选择,有意识地规划职业生涯蓝图,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此外,高职院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和用人单位评价反馈系统,了解机电类行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切实构筑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服务体系。
3.2.2 构建个体内化体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我们需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在生涯启蒙教育阶段,我们要注重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学科属性和专业特性来了解生涯知识,通过开设《形势与政策》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明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启发学生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职业生涯尝试阶段,逐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将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应用,主动利用寒暑假到机电制造企业实习实践,进而在实践中逐步明确自身职业兴趣是否与实际相符合。同时,我们要鼓励有相同求职意向的学生组成兴趣社团或小组,促进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分享求职信息,看清就业形势。在就业岗位选择阶段,我们要侧重于对就业实战技能的提升,定期为学生开展简历撰写、面试技巧、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为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帮助学生做好体质检查、个人档案等方面的准备,或加强谈心谈话,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在持续跟踪关怀阶段,回访用人单位,掌握企业中毕业生的工作动向,适时进行慰问关怀或是邀请学生返校参加活动,持续充当毕业生后盾。
3.3 从“局部”到“体系”,融通空间维度,协同育人
3.3.1 积极推进改革,优化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把握机电类行业的发展脉搏,稳步推进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改革。具体而言,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从知识灌输为主转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及实践能力为主,注重引入机电类专业发展背景、前沿技术及相关理论,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认同感、设立初步就业目标,引导学生激活学习内驱动力、巩固专业知识基础,进而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在专业设置上,我们应紧跟就业趋势和形势,突出机电类专业实践性与职业性的特征,紧密联系行业和产业的需求,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结构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培养实用型、专业性强的人才。在学科设计上,我们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及能力结构,强调学生品德及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专业+就业”研讨会等形式,探索机电类专业中就业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推进以学生为本位的胜任能力培养。在技能实训上,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设施,加强对机电类专业学生所需的电工、钳工等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强化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规范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此外,我们要重视建设就业培训的师资队伍,逐步打造优质的师资专家库,有计划地落实覆盖全体师资的教学培训,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的课程教学和就业指导水平,进而建立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具有机电专业特色的协同就业机制。
3.3.2 构建就业育人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是构建就业指导的多样化平台,开展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求职能力等综合素养。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就业案例、指导简历制作、举行面试培训等课程来给予学生详尽的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岗位认知、职业规划等内容进行充分的引导;在课堂外,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和就业动员会、举办生涯活动周和就业技能竞赛、开展“专业+就业”的主题活动等方式,锻炼学生展示能力,引导学生互相学习,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将“职业”“技能”等元素融入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之中,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活动,通过机电类专业榜样示范引领,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二是构建就业育人的信息化平台,将“互联网+就业”模式进行广泛应用,推进线上就业服务的转型升级。我们要积极探索能凝聚起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等各方力量的机制,建好并用好就业工作的数据平台和资源库,通过网站、微信等途径,紧扣学生关注的信息发布、人岗匹配、就业咨询、面试签约及手续办理等环节,为他们提供更精准、更便捷的线上就业服务,实现就业育人的信息化、网络化[3,4]。同时,在网络媒体平台的建设中,融入机电类专业的职业元素,弘扬和培育劳模工匠精神,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就业取向,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就业服务育人的新生态。
4 结语
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存在就业协同联动机制未建成、就业服务时间安排有局限、就业指导设置内容待拓宽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发展。对此,在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中纳入“三全育人”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拓展主体维度合力育人、贯穿时间维度长效育人、融通空间维度协同育人的方式,确保就业工作的协作、长效和融通,保证各项流程和相关制度顺利进行,体现了多元参与、协同治理、全程规划及全面发展的就业育人新格局,对机电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及就业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