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对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2023-09-29白卢霞
白卢霞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儿科病房实施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抚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病房242例患儿,将2019年1—12月间住院实施常规医疗管理模式的121例患儿纳入对照组;2020年1—12月间住院实施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的121例患儿纳入研究组,20名医护人员全程参与2组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对比不同医疗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65%,低于对照组的9.09%(P<0.05)。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实施后每日手卫生均合格占比95%,高于实施前的60%(P<0.05)。实施后管理质量七项内容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研究组五方面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儿科病房实施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合格率,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在提高科室管理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升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 儿科病房;医院感染;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管理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6-0124-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6.040
儿科属于一门综合医学学科,其主要作用是研究自婴儿期至青少年期的身心健康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等,囊括了儿童消化、呼吸、循环、神经、血液以及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疾病,属于医院较大的科室之一[1]。儿科病房患儿通常存在年龄偏小的特点,加之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机体的抵抗力较差,导致病情复杂多变,临床诊疗和护理工作较为繁重[2]。目前,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感染发生率日益增多,尤其是在儿科病房,受患儿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的影响,更容易造成较大范围的暴发,并且鉴于患儿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家长对于临床治疗和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如何有效避免医院感染成为儿科医护工作者关注的重点[3]。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因涉及内容较为广泛,需要重视患者的综合管理,在病房管理过程中结合科室特点,制定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科室管理质量[4]。本研究对比了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与常规医疗管理模式在控制医院感染方面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抚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242例住院1周以上的患儿,根据患儿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2019年1—12月间收治的121例患儿纳入对照组,男65例,女56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8.14±1.56)岁;2020年1—
12月间收治的121例患儿纳入研究组,男63例,女58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8.09±1.48)岁。2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20名工作时间1年以上的医护人员全程参与2组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其中男5名、女15名,医生6名、护士14名,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0.15±2.75)岁,工龄1~20年,平均(11.28±2.07)年。
纳入标准:(1)生命体征稳定;(3)患儿家长已知情,自愿配合参与研究;(3)年龄在14周岁以下。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疾病、意识不清或昏迷的患儿;(2)临床资料不完整;(3)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疗管理模式,视患儿病情的不同给予相应治疗和护理措施,医护人员的每一项操作均需严格遵循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研究组采用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由儿科主任和护士长组织科室内的医护人员对儿科病房的布局分布进行明确划分,对生活区、病区、传染病区和新生儿室等区域分布不合理情况进行改善,保障每个区域均为一个密闭的整体,自成独立空间,其中新生儿室和传染病区安排专人管理,规范消毒设备和蓝光箱的使用。(2)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系统性学习,对其临床操作技能、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医院规章制度等进行集中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健康教育,对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清潔相关操作进行强化培训,并且由科室副主任、科室护士长和感控护士成立医院感染监管小组,不定期对儿科常用物品的消毒情况以及科室内的空气进行采样检查,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每周召开1次科室会议,针对科室内出现的及患儿家长反映的不良情况进行探讨,总结不足和急需改进之处。(3)根据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制定治疗与护理的弹性安排表,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调整,提供规范化、科学化和个体化的诊疗与护理服务。制作相应的宣教手册、PPT或视频文件用于对患儿家长开展健康宣教,当发生特殊情况时应及时向患儿家长进行解释说明,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患儿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顺利开展。(4)加强日常工作的细节化管理,在工作量较大的高峰时期,医护人员因工作繁忙常会忽视掉一些细节,如加床同样需要固定的床位号,对于加床的床位号及时张贴在醒目的位置,便于日常开展诊疗和护理工作时的核对。以护士为例,在晨间交接班时需做好床位号和床头卡的核对工作,在为患儿输液期间,认真填写巡视卡。同时关注医护人员在工作高峰时期的心理状态,加强交流,了解其对高峰时期的想法、措施、工作期间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协调。另外还可以制作质量持续改进本,每一位医护人员均可在上面登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的轻重缓解,每日或每周在科室的晨会和例会上进行分析,商讨相应的改进措施,追踪问题的改进情况,以减少同样的问题反复发生。(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患儿使用的体温表、雾化器等医疗器械需定期安排消毒;日常护理和治疗时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定,严防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医护人员的双手最容易直接与病毒和细菌接触,也是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故而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手卫生制度,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重视日常的手部卫生;医院感染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临床滥用抗生素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需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前对患儿开展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能力强、敏感性高及不良反应少的抗生素,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避免出现二重感染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2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20名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对比其在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手卫生的合格率。同时采用考核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护人员的管理质量和患儿家长对住院期间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其中管理质量的考核项目包括感染知识、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操作技能、责任意识、抗菌藥物管理和文书书写规范性七项内容,每项内容的评分范围均在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高;满意度的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就诊环境、健康宣教、沟通技巧和消毒隔离五项内容,每项内容的评分范围在0~5分,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儿住院期间发生感染11例,研究组患儿住院期间发生感染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5,P=0.010)。
2.2 实施前后手卫生合格率比较 实施前,20名医护人员经监测,每日手卫生均合格人数12例;实施后,每日手卫生均合格人数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1,P=0.023)。
2.3 实施前后管理质量比较 实施后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操作技能、责任意识、抗菌药物管理和文书书写规范性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4 2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服务态度、就诊环境、健康宣教、沟通技巧和消毒隔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如何有效保障患者安全是国内外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医疗不良事件更是患者安全与医疗保健质量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相关调查显示[5],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医疗不良事件导致患者意外死亡的事件高达4万~9万多件,而因此导致的患者伤害事件更超过了100万件,因此寻求有效的管理方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儿科不仅具有较高的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更是医疗纠纷事件高发科室,而病房管理质量的好坏与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后医护人员管理质量考核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持续质量改进的医疗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全局观,着眼于全面的质量管理,兼顾单元操作和过程控制两方面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来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而全面提升管理质量;与此同时借助相应的奖惩制度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其不断应用发散思维发现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管理质量不断提高[6-7]。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儿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儿科医院感染的发生一方面与患儿自身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临床滥用抗生素有关,患儿因年龄较小,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加之受疾病的影响使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感染的发生。此外,患儿的治疗过程中频繁更换或增加抗生素剂量也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尤其是二联以上的抗生素使用,更易导致患儿体内菌群失调。病区内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不重视手卫生,病房通风不彻底也是诱发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在质量持续改进过程中通过成立相应的医院感染监管小组,不定期对科室内可能引发感染的风险进行筛查,强化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有助于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并借助PPT、宣传手册和视频等方式向患儿家长普及医院感染预防的相关措施,从医护患三方全面正视医源性感染的危害,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8]。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的提高有助于减少交叉感染现象,从根源上解决感染发生[9]。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后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临床干预效果显著。除此以外,儿科病房还存在患儿流量大,疾病种类多、复杂多变的特点,提前针对不同类型的儿科疾病制定相应的弹性治疗与护理安排表,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保障患儿有条不紊地接受救治与护理,从而促进病情早日康复,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10]。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儿科病房实施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对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促进科室管理质量不断提高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儿科病房实施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合格率,减少医院感染发生,在提高科室管理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升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淑华,冯丽娟,李莉,等.实施持续质量改进降低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20,35(5):321-325.
[2] 张亚昱,霍梦月,宋丹,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9,42(6):537-540.
[3] 刘凤,韩树萍,余章斌,等.持续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9,22(7):451-456.
[4] 任文静,李皎,呼琴琴.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陕西省内分泌科护理工作中的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9,40(5):452-454,458.
[5] 欧姜凤,钟晓云,吴艳,等.2017年至2019年复苏质量改进情况及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复苏效果的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0,23(9):600-607.
[6] 纪象芹,陈步凤,苏婷婷,等.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对医院门诊患者感染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3):473-476.
[7] 李瑞红.2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及持续质量改进情况[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2):127-129.
[8] 茆广绪,冯建军,严春苗,等.JCI标准下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
质量持续改进的实践[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12):1075-1078.
[9] 肖瑜,杨坚娥,黄少君,等.持续质量改进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6,30(15):1880-1882.
[10] 何琼霞,郑春花.持续质量改进在妇幼保健院感染控制管理中的应用[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0(1):96-98.(收稿日期: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