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饭养活的18岁
2023-09-29颜克存
颜克存
淡淡的白米饭,一口口嚼,口口都是香,口口也都是甜。一口口下肚,满腹都是人间的暖,散发着淡淡的白米香。
白米饭的味道,于我来说,是18岁的味道,是生活的味道,是母爱的味道,也是梦想的味道。
白米饭,在很多人眼里,是再普通不过的食物,一日三餐皆可吃到。且因它的淡,在一些爱荤不喜素的“好汉们”眼里,如果没有肉搭配,那“嘴里都能淡出个鸟来”。但它于我而言,却不是淡的,而是甜的。我真正一天三顿都能吃上白米饭,是在18岁的时候,也是我高三毕业那年。那一碗碗白米饭,是母亲特意奖励给我的,也是我用高三的辛苦换来的,还是父亲特批,给我开小灶,让我吃饱了有力气好好学习考大学用的。那时候我吃的白米饭,每一粒都像是加了糖,甜甜的,从嘴里一直能甜到心里。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是真的吃不起一碗白米饭。其原因有二:一是我的故乡山高、坡陡,气候不适宜水稻的生长,地里根本就产不出来米;二是家里生活条件实在是拮据,我上学的学费都难得凑齐,一袋袋白米,尽管不贵,但那也是天价,确实难得买回家。所以一年之中,从年头到年尾,我们家基本吃不上几顿白米饭,只有逢年过节除外,白米饭管饱。
18岁那年,我读高三,父母为了能让我实现“鲤鱼跃龙门”的梦,以外出打工为由,也跟着我的脚步进了城。父亲有木匠手艺,但在小县城里,木匠活儿不常有,父亲就在間歇时四处接各种临工活儿,以此来维持生计。母亲没有手艺,又没文化,除了偶尔有人请她干个几天保姆活儿,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和父亲的专职“厨师”,主管我们的肚皮。当然,母亲还有另一项任务,那就是充当我的“学习监督管理人”,只不过这个“官位”,是我给母亲封的,就因为母亲老爱教育我说:“要好好学习,想办法考个大学,别对不起每天吃的那一碗碗白米饭。”
白米饭是甜的。这是我那个时候吃出来的滋味。记得我们刚进城那天,父亲特豪爽地买了一袋大米,外加一个蜂窝煤炉,还有一堆蜂窝煤,全都搬进了我们租来的小屋里。
有了吃饭的家伙什,母亲在炉子里生了火,架上她从老家背来的一个烧得黑乎乎的小铝锅,迫不及待地就拆了米袋子,从中盛了两碗白米,简单淘洗便下了锅。随后,那两碗白米在铝锅里被熬煮得“突突”响,香气一阵一阵地袭击我的鼻腔,馋得我好几次暗暗吞口水。等水熬煮干后,母亲又拿出了她从老家背来的三个大瓷碗和一个父亲自己做的小木铲,把米饭盛在碗里。等我们左手拿碗,右手持筷时,我才突然发现,眼前除了一人一碗白米饭,连一口菜都没有,而父亲为了缓解尴尬,只好用拿筷子的手拍了拍脑袋,然后笑着说:“你看我这记性,只记得买米,却忘了买菜,看来今天我们只能吃白米饭了!”当时听父亲如此说,我也没多想,直接当了真,于是便大口大口地把碗里的米饭往嘴里刨,吃得那叫一个香,嚼一嚼,白米还甜丝丝的,着实味美。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次让我吃出了白米饭的香甜味道来的特别“饭局”,却是父亲的无奈之举——那天他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根本就没钱买菜了,所以我们才吃了一顿没菜也没油水的白米饭。
此后一年,白米饭就是主食,外加白菜、豆腐什么的搭配,但依然很少吃肉,偶尔能看见肉星,那也是母亲炼油后剩下的渣。这种生活方式,一直维系到我参加完高考。记得考完最后一科时,父亲破天荒地抽了时间早早地等在了学校大门口,他见我的第一句话,不是问我考得好不好,而是笑着说:“走,赶快回家去,今天你妈给你做了好吃的,正等着你回去呢!”回到家,刚进门,我就看见母亲把饭菜摆满了小桌子,有大片的肉,有青菜,有豆腐,有土豆片,还有白米饭。这顿饭,我吃得酣畅淋漓,大快朵颐,同时也让我吃出了白米饭与以往不同的味道,那是母爱的味道,也是梦想的味道,更是父亲寄予在我身上的希望的味道。
白米饭养活了我的18岁,白米饭也见证了我的高三岁月。现如今,每年临近高考,面对餐桌上的一碗碗白米饭,我都忍不住会想起曾经的高三岁月,也忍不住会想起那一碗碗白米饭的香甜味道。
淡淡的白米饭,一口口嚼,口口都是香,口口也都是甜。一口口下肚,满腹都是人间的暖,散发着淡淡的白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