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石围屯古民居的发展路径探索
2023-09-29卢昱兰
卢昱兰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引言
2018 年,原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建立了文化和旅游部,我国的文旅融合发展从此拉开帷幕,并不断深入发展。当前,文旅融合仍然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如何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古民居是地域文化的物化表现,反映着地方文化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和审美观念等。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文旅融合既是保护与传承古民居特色文化的最优路径,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乡村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和方式,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使乡村逐步兴盛和繁荣,推动农民生活得到改善[1]。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该屯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挖掘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盘活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打造高质量文旅融合产品的首要任务。
一、石围屯古民居的特色民俗文化及价值
(一)石围屯区位概况
石围屯位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西北部,被山坡、农田与河流三面环绕,有着优渥的自然地理环境。2014 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为了保护罗城的特色文化,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申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成功获批。因此,当地也获批成立了屯级的民俗博物馆——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2015 年,一家旅游公司入驻了石围屯并着手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目前屯内保存有明朝嘉靖年间所建的具有徽南建筑风格的古屋48 座,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较为别致、精美的古民居。据银氏族谱和永安功德碑记载,石围古村始祖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迁居到此,至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是罗城最古老的村屯。
(二)石围屯古民居特色文化
石围屯古民居所在地的特色文化十分丰富,其中为众人所熟知的依饭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除了依饭节,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节日。下面笔者将挑选部分节日或民俗文化作简要介绍,并分析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1.依饭节
仫佬语“依饭”是“正在还愿”的意思,举行“依饭”的活动叫“做依饭”。2006 年5 月20 日,依饭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做依饭是仫佬族举行集体祭祀、酬谢先祖及神灵的“还愿”活动,是庆贺当年好收成,期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康泰,祈求消灾除难、保寿积福的祭祀活动。
过依饭节有一定的时间要求,一般以村屯或者宗族为单位每三年举行一次,多在立冬以后进行。举行依饭节时需要有一个能够全程主持的师公,他们会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这也使得师公的传承问题变得重要起来,然而近年来师公的传承人却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据《仫佬族依饭经文辑录》记载,“民间傩大约可划分为三个中心:以广西桂林为中心的民间傩活动区域、以江西为中心的民间傩活动区域、以湖北湖南为中心的民间摊活动区域。湖南的民间傩更盛。而仫佬族做依饭的师公都是梅山教武教弟子。梅山位于湘中、资水中游地区。湖南盛行教弟子散在各地执行,再向南方推移,这也是有理成章的事”[3]。做依饭大概需要两三个师公,并且要严格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依饭节每三年举办一次,以“冬”为单位,在各自的宗祠里举行。
2.婆王节
除了依饭节这种间隔时间长的重大节日,仫佬族还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与壮族的三月三不同的是,仫佬族农历三月初三这天过的是婆王节。如果说依饭节所要反映的是祖先崇拜,那么婆王节反映的则是生殖崇拜。在仫佬族人眼里,婆王是掌管子嗣与生育的神,地位与汉族神话里的送子观音相当。仫佬族人会在三月三这天到婆王庙里祭祀婆王,祈求儿女双全、儿孙满堂。除了婆王节当天,平时亦可祭拜婆王。如果特别渴望生子,就可以到婆王庙里许愿,但祭品里需要有一双布鞋,还愿时也要在祭品里准备一双布鞋。还愿除了要感谢婆王,还要准备若干个粽子,将其分发给路过婆王庙的村民与游客,意为把生子的喜悦传递给众人,既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也是希望别人也能一举得子。由此可以看出,仫佬族的许多传统节日都表达了人们对于丁财两旺、人畜兴旺的美好祝愿。
3.山歌
石围屯古民居内的住户大多都是仫佬族人,仫佬族的山歌在仫佬族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青年男女可以通过山歌传情,山歌对唱是他们谈情说爱、找寻伴侣的一个方式,以歌定情后再经由媒婆说亲嫁娶。此外,仫佬族的人们还可以通过山歌进行对话交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仫佬族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歌谣(远古歌谣、中古歌谣、近古歌谣)、近代歌谣、现代歌谣、当代歌谣;从内容上可分为开坛歌、古条歌、走坡歌、口风歌、礼俗歌及其他歌;从形式上看,有句式歌(句式歌从二句、三句、四句唱起,一直唱到十四句为止)和字数歌(字数歌从十一字、二十字、二十四字唱起,到一百二十字、二百四十字、三百六十字等)。笔者通过走访得知,仫佬族的山歌不仅仅可以用仫佬语唱出来,土拐话、桂柳话、壮话也都适用,其中,仫佬语与毛南语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仫佬族山歌与其他语言的交融,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仫佬族的山歌才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
(三)石围屯古民居文化的价值
石围屯古民居作为一个特色村寨,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杰出代表。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既能厘清当地特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能以此打造更高品质的文旅融合产品,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石围屯古民居已被开发成旅游景区,在盛大节日来临之际会涌进大批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游客,游客可以在这里欢度节日,了解当地的节日民俗与特色文化,并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最盛大的依饭节已不再是单纯的祈求丰收,也抛弃了传统封建宗教的内容,增加了新的文体娱乐活动与经济贸易活动[4]。除了传统节日,当地的山歌也颇具特色,且传唱起来不受语言的限制,幽默风趣而又朗朗上口的演唱方式,加之即兴发挥的歌词很容易就能让来自各地各民族的游客参与其中。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人们感恩党和政府、追忆先祖、庆丰收、祈求平安、追求民族团结与进步,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促进了各民族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中国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我国的乡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乡村则是乡土文化得以生长与流传的根基所在。乡土文化包括家族族谱、村规民约、古建遗存、传统技艺与传统民俗节日等,对于中国人来说,乡土文化有着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价值。石围屯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48 座,还有自己的屯级民俗博物馆。村民们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架构,也有自己的村规民约。若是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石围屯的节日民俗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即引导个体追求美好生活、团结互助。而石围屯的这些特色民俗文化又奠定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基调,使得当地特色文化与全国各地的乡土文化一起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蕴与内涵。
第三,孝亲敬友。纵观石围屯的传统节日与婚丧嫁娶民俗,可以总结出其具有共同的文化内涵,即孝亲敬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有关孝道文化的内容。仫佬族依饭节的祭祀过程中有追忆先祖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求子孙们遵从祖先的教诲,感恩祖先的功德。供奉先祖,是因为先祖立有功德,这恰好与子女孝敬父母是感恩父母的养育相对应。这有利于人们认同并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维系宗族团结。这些传统的节日习俗都在教化世人要孝亲敬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传统的孝道文化遭到了人们的漠视。2020 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从轻度变成了中度[5],传承孝道文化迫在眉睫。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在其中融入新时代的内容,并在大型节日庆典中对其进行宣传无疑是当下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石围屯古民居旅游开发现状
石围屯既是古民居,也是特色村寨,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目前学术界对该地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傩愿戏与依饭节等内容展开,就连当地的旅游开发也主要是围绕依饭节的举办而展开的。
依饭节为仫佬族所独有,是仫佬族信仰习俗长期积淀的结晶,体现了仫佬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只依靠旅游公司与政府的拨款很难做到保护与传承依饭节,而且依饭节的师公也面临着传承后继乏人的难题。一味地谈经济发展,只会造成仫佬族许多传统民俗的文化功能日益淡化,若是长期如此,依饭节传承的文化空间也会逐渐缩小。
目前,当地依托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6 年,该屯来了一家旅游公司,即广西罗城仫佬石围古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依饭节来临时,当地会以村委会的名义与旅游公司共同举办依饭节。总体上看,该地被开发得最好的一项传统文化就是该地的国家级非遗——依饭节。石围屯虽然有屯级民俗博物馆,但平时客流量并不多,馆内的展品充分展示了当地民俗文化特色,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打造数字博物馆。除了节日民俗与博物馆,当地还有非遗传承人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但成品不是价格昂贵,就是不符合年轻游客的审美。当地虽然保留有明朝嘉靖年间所建的具有徽南建筑风格的古屋,但很少有游客前往参观。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石围屯古民居发展路径
古民居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古民居内的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因此必须注重对古建筑的保护,只有保护好这些古建筑,其才有被开发的可能。结合文旅融合的背景,笔者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政策支持,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只有厘清现有的文化资源,才能根据具体的特色文化打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当今,文旅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作为特色村寨的石围屯古民居应抓住这个机遇,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此,除了政府部门要为当地提供政策支持,相应的管理部门也要利用当今日益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如此才能在保护与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可行性措施。相关部门在整合石围屯的文化资源时,亦可以关注周边的文化资源,做好相关的发展规划工作,争取打造以石围屯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旅游圈。
第二,培养传承人,打造专业的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在于人,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了传承人都会使传承难以为继,最终变成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为了使石围屯古民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持生机与活力,并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关部门应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最好能打造专业的团队,这样既能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服务游客。
第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一个景区要想长期吸引游客,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忽略。基于对石围屯古民居的实地考察,笔者认为除了要保护好古建筑,当地的民居也要尽量体现出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对建筑的设计风格进行一定的调整。当地的文化广场是人流量集中之地,为此,当地应完善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此外,当地虽然距离县城不远,但游客往来的交通与住宿问题亦不可忽略,所以当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旅游旺季推出旅游专线班车,根据自身条件打造特色民宿,让游客有更好的游玩体验与居住体验。
第四,挖掘特色文化,打造特色产品。当地传统文化很丰富,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不应被冷落,只要运用得当,它们也能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当地的发展路子不应局限在线下。首先,挖掘传统文化当中积极的内容,摒弃落后封建的内容。在节日庆典上做到与时俱进,突出当地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其次,可以依托日渐更新的多媒体技术把当地的特色节日民俗与非遗技艺拍摄成视频,这样既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特色节日民俗与非遗技艺,也能够传承这些文化。最后,可以选取一些有关特色民俗的文化元素,融合时代新思潮,研发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创产品。
四、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提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这成为许多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共同选择[6]。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文旅融合无疑是特色村寨发展旅游业的重要途径,但是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就是要厘清当地现有的文化资源,深挖这些文化资源的内涵;其次就是打造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完善基础设施;最后,由政府牵头,各方共同参与,积极打造文旅融合的良性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