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人民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09-28李雨航李细满

中国商论 2023年18期
关键词:普惠人民币金融

李雨航 李细满

(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由此可见,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它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对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加快金融科技的发展及推动金融监管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历程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货币的地位,现在各国均在加快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进度。国际清算银行对66家央行的调查显示,约80%的央行正在研发数字货币,如欧盟、英国、美国、日本、瑞典和瑞士。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法定数字货币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探索、迭代、完善,已在发展模式和业务框架上有了重大的突破。2014—2016 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相关研究工作。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搭建中国第一代法定数字货币概念原型,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姚前(2019)明确指出:“尽快推出数字人民币”。 2017 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数字人民币项目,选择了大型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作为参与研发机构,打造完善数字人民币 App,完成兑换流通管理、互联互通、钱包生态三大主体功能建设。201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2019年末,开始了在多个城市进行试点工作,在广东深圳、江苏苏州、河北雄安新区、四川成都及北京冬奥会场景启动多轮数字人民币试点和测试工作。截至2021年末,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达875.65亿元。

2 数字人民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比纸质货币来讲,数字人民币从存在形式、底层技术、运行环境形成了其独有的特点:双离线性、可控匿名、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及可编程等。借助这些独有的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在普惠金融面临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三农”、收入差距等问题,助力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其独有的特性至少可以从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加深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提高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三方面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2.1 扩大普惠金融应用面,缩小数字鸿沟

普惠金融要如何聚焦小微企业、“三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是当今普惠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数字人民币的诞生,利用双离线的特性及其特殊的功能性极大地拓宽了传统金融无法抵达的地区与应用的人群,如图1所示。首先,双离线支付的特征使得一些网络覆盖度不高的偏远山区及某些灾难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后没有网络的场景得以实现支付。无论是手机对手机、手机对NFC标签还是手机对POS机,其仅需要使用“碰一碰”功能就可以完成离线的交易。其次,数字人民币把过去一些无法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人群囊括进来,通过可视支付卡、可穿戴设备融入生物识别技术,利用指纹、面部识别等科技手段帮助过去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或儿童完成支付与相关服务。数字人民币利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手段,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需求,开发特色金融产品,从应用场景和人群精准扩大普惠金融的应用与覆盖面,缩小数字鸿沟,使得普惠金融真正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发展。

图1 数字人民币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路径

2.2 加深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提升安全保障

普惠金融实现的难点始终是如何长效保证长尾群体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性,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与效率,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与应用为普惠金融的安全性与服务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数字人民币能够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提高其中的风险防范能力。第一,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的特点决定了货币由中央银行直接牵头负责发行、注销、跨机构互联互通和钱包生态管理,在此过程中,中央银行可以保持公平的竞争环境及从大局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第二,通过央行的数据绝密存储,使得资金的运用实现了完全路径的可追溯,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更加精准地把控资金的流向,打击违法融资、资金诈骗等行为。第三,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向把控,可以更好地评估中小企业的真实发展状况,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企业的融资提供官方认证条件,提高银行的放贷意愿,改变过去银行更倾向为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提供贷款的囧况。

数字人民币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支付成本,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第一,整个资金交易过程中只存在支付方与收款方,没有第三方机构,无需支付服务费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个人、家庭甚至企业的交易成本负担,提高金融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数字人民币的无纸化特征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现金管理成本,推动金融机构的轻型化转型。因为现金业务是基本不收费的,商业银行花在现金存取、现金运输、入账登记及ATM机的建设运营上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导致其成本与收益不相匹配,数字人民币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实时清结算的特性跨过了过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息传递路径,提高了资金的融通效率。通过交易产生的大数据分析,直观地看出地区间的金融流通情况与资金的需求情况,为中小企业甚至个体户的精准贷款提供数据支持,为完善货币信贷支持体系、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见图2)。

图2 数字人民币加深普惠金融使用深度路径

2.3 提高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极大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的诞生,将过去的纸币或电子支付转化成现在支付源头与支付路径都可追溯的便捷支付方式,其实时清结算和非营利性定位极大地增强了普惠金融的便利性与实惠化。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可编程的特性能够加载智能合约,智能合约可以根据双方商定的条件进行自动交易,当相关责任方合同履约完成后,系统自动触发相关支付指令,自主执行向对方付款的交易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企之间还款的风险,可广泛应用于涉农、交通、餐饮、医疗等特定的行业领域,为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3 我国数字人民币助力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难题

普惠金融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主要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而城乡地区人们对普惠金融的使用率低是其发展缓慢最主要的根源。究其原因,是人们对金融产品的接受能力弱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数字人民币在农村普及的首要问题是村民对金融产品的接受能力弱。《2020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显示,在农村地区,现在还有近1/5的成年人没有享受到电子支付带来的便利,尤其是贫困群体和老年人,他们不会用甚至不敢使用电子支付,缺乏相关的金融知识,思维意识相对固化。相较现金而言,电子支付繁琐的操作界面与较高的使用门槛使其望而却步。同时,农村地区猖獗的电信诈骗是增加他们使用电子支付顾虑程度的原因。

另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配套是导致金融科技普及难的因素。数字人民币的推广现基本集中在中、农、工、建等国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这些大型国有银行的普及率远远不够,农村地区往往以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机构为主,但是其规模小、管理规范性相对较弱,暂时不具备推广数字人民币的条件,使农村地区数字人民币的普及陷入两难。例如,数字人民币应用中使用的“碰一碰”等功能都是建立在一个互联网畅通、高效的支付服务平台。而现今,农村地区并不具备这样的环境与高效可视支付卡、可穿戴设备融入生物识别等技术的普及条件。所以,完善畅通的互联网及数字人民币兑换、使用中的配套机具也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难题。

3.2 数字人民币的技术安全性问题

数字人民币是以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为基础的支付工具,它使用了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但是它采取的是中心化管理,这就使其在发行、交易到数据的安全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加密解密安全性技术、数据的安全传输与储存技术、防重复交易技术、脱机匿名技术等,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确保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流通、回笼、管理等方面的安全畅通。与此同时,在确保底层安全技术的保障下,还要防范数字人民币流通过程中的黑客攻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通过在线或离线的数据盗取,可能会给整个服务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解决技术安全性问题的保障,上线高级别的加密算法有着紧迫性。

3.3 相关法律监管制度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数字人民币还处于研发试点阶段,作为国家主导发行的一种新的交易介质,它是虚拟的,传统货币的监管方式对数字货币已然不适用,数字人民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几乎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按照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其中并没有明确对数字人民币的发行、管理等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就拿数字人民币的流通环节来讲,它还属于探索阶段,存在财产权属不明确、使用者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突出、监管体系尚未成熟等问题。数字人民币特殊的存在形式决定了其在发行、流通、兑换、交易、存储、监管及销毁各个阶段都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所以完善相关法律监管制度是现存的重要问题。

4 相关建议

4.1 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宣讲普及,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多学历水平低下,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存在着城乡居民金融素养的“教育鸿沟”。一方面,应改变过去传统金融知识宣传留于形式的方式,不再以横幅、标语及宣传单为主,要丰富宣传媒介和渠道,通过微信、自媒体等方式扩大宣传覆盖面,紧贴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时代潮流,将宣传落到实处,让居民真切感受到金融科技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加大关注农村地区相关智能设备的使用力度,可以适当考虑为偏远地区村民发放智能终端,通过实地现场教育逐步消除终端设备的使用障碍,助力金融知识的普及与数字金融的发展。

数字人民币助力普惠金融发展必须跨越农村基础设施的“数字鸿沟”。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一是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应互联互通、通力合作,打通基建屏障,加强农村地区的光纤建设与网络覆盖力度,加强建设规划,并尽早全面启动农村地区的5G建设,确保低收入群体使用享受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数字服务。二是在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数字人民币的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的建设与服务,增加ATM等自助设备的配置,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布设场景,让更多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4.2 完善数字人民币的技术设计与研发

数字人民币的底层技术支持是安全开展数字货币普及、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进行技术研发时,借鉴分层混合技术路线与过去的电子支付发展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吸收国外的发展模式与技术经验。例如,加拿大基于账户的现金抵押型模式、新加坡基于等额现金抵押的批发型模式及瑞典基于账户与价值的零售型模式,通过学习从E-cash系统中拓展出来的数字货币技术与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数字货币技术,结合我国人民币发展的具体情况,择优选择适宜的技术发展数字人民币。大力整治网络交易环境,对网络病毒、黑客进行定期清理,保障供给端的安全、稳定与便捷性。

在保证底层技术安全的同时,应更多考虑数字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实现路径。第一,需要通过央行与多方合作,如商业银行、手机制造商等,为更多不识字、有行动障碍、无智能终端等过去数字普惠金融未能覆盖到的人群提供便利,为其研发提供简洁、大字版的支付界面及更多可视卡、可穿戴设备。第二,加紧研发双离线性的稳定性能,让没有网络的地区也可以纳入便捷支付与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中。第三,加强完善乡村ATM机的建设与覆盖,发展完善ATM机自动存取兑换数字人民币,便利数字人民币线下的兑换使用。第四,加快完善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研发,为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大的便利性,不断完善数据的流畅性与使用率,为农村地区数字人民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3 强化金融科技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2)》指出,金融科技发展逐渐向共赢阶段过渡。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链条更加顺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制度保障更加健全。但是在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未做好顶层设计、制度保障,金融科技的发展就会泛滥出更多的偏见与排斥,如“大数据杀熟”等,某些用户通过金融科技的“加持”反而获得了更高的消费价格。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应建立农村普惠金融的监管指标体系,以提高监管质量和服务效能。农村地区应利用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普及,顶着“普惠金融”的帽子来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的应施以重拳,建立可操作的细化处罚标准,为数字人民币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道路清理障碍。同时,通过金融科技的标准、测评和认证三个环节的创新应用来逐渐规范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机制。

数字人民币作为我国货币存在的新业态,要求从发行、流通、兑换、交易、存储、监管及数据的保护等方面进行法律法规的补充完善,从而使之法定化、合理化、常态化发展。通过对《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管理条例》的补充、修改,查找其中的法律漏洞,根据数字人民币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条例,明确各部门职能权限、落实各机构职责,不断完善其流通运行的风控体系。

猜你喜欢

普惠人民币金融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怎样认识人民币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