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莱坞对AI入侵说不

2023-09-28涂思敏

方圆 2023年16期
关键词:影视人类

文|方圆记者 涂思敏

8月9日,美国加州,美国编剧协会和美国演员工会的成员在网飞公司外游行。100天前,编剧们开始罢工,电影和电视制作陷入停顿。7月中旬,演员们加入到罢工中。(图片来源:CFP)

AI无法创造出人性的瞬间。只要有人在拍电影,只要人们仍在挣扎,就一定有机会创造出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

影视剧《黑镜》第六季的开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普通女性安妮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日常生活被流媒体平台改编成了最新的戏剧节目,负责扮演她的则是当红演员萨尔玛。然而,这也并非真实的萨尔玛,而是人工智能(AI)通过Deepfake技术合成的图像。原来,安妮在订阅该流媒体平台时,并未仔细阅读使用者条款就进行了勾选,这使得该流媒体平台公司有权任意改编她所有的生活细节而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而现实中,安妮的故事或许离我们并不远。2023年5月2日,美国编剧协会(WGA)宣布罢工。7月14日,代表16万名影视人员的美国演员工会和美国电视与广播艺人联合会(SAG-AFTRA)发表声明,演员和广播艺人将加入编剧的罢工行列。

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影视行业演员首次罢工,也是近60年以来美国演员工会首次和编剧工会一起罢工。“我们别无选择,我们都是受害者,我们是贪婪巨头们的受害者。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如果我们现在不站出来……我们都有可能被机器和大公司所取代。它们更关心华尔街,而不是你和你的家人。”

这次罢工行动的规模是空前的,自罢工以来,好莱坞陷入了停摆状态:无人出席新片的首映红毯;行业内重大的电影奖如艾美奖等宣布延期;《芭比》和《奥本海默》等当红电影的主创在数场影片宣传活动中离场已表声援;大热影视剧IP《阿凡达》《死侍》《复仇者联盟》等的项目开发、剧本写作和拍摄都陷入无限期停滞的状态,迪士尼等多家公司不得不将旗下21部电影的拍摄计划从2025年延期至2031年……

站在WGA和SAG-AFTRA对立面的是美国影视制片人联盟(AMPTP),它既代表着如迪士尼、派拉蒙这种老牌的电影制片厂,也包括福克斯(Fox)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这样的美国电视网络,同时囊括了网飞和亚马逊这样的流媒体巨头。在好莱坞停摆的几个月内,三方曾进行过多次谈判,但进展并不顺利。迪士尼公司的老板公开表示,“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异想天开”。

在这场席卷好莱坞的浪潮里,影视行业的每个人都牵涉其中。那么,编剧和演员们为什么罢工?他们又在担忧什么?

掀起近60年来最大规模的罢工

其实,好莱坞演员、编剧与影视公司的矛盾由来已久,薪资矛盾是这次大罢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在有线电视时代,演员和编剧是靠所参与的影视剧被观看的时间和次数来计算重播费的,这是许多人稳定收入的来源。而进入流媒体时代后,计算酬劳的依据变成了平台的订阅量。也就是说,不管这部影视剧是大爆特爆还是无人问津,也不管它播放了多少次,只要播出的平台不变,演员和编剧收到的重播费不会有任何改变。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据《今日美国》调查,华纳兄弟每年靠美剧《老友记》能有10亿美元的入账,同时各大主创会收到2%的重播费。然而在流媒体平台加入后,主创们只会收到一笔固定的重播费,而这之后不管剧集在平台有多火或给平台创造了多少利益,他们都多拿不到一分钱。

这种情况对很多小演员来说几乎是致命一击。演员本身是极不稳定的职业,他们飞去一个城市进行试镜并等待结果时,正是重播费支撑着他们的生活。

另一方面,流媒体平台广泛采用的“迷你编剧室制度”也是这场矛盾的焦点。简单来说,迷你编剧室是制片方花最少的钱,雇用最少的编剧,并将一部剧集的大纲、试播集的剧本写出来。一般情况下,流媒体平台需要看到前3集的剧本才能决定是否订购该剧。在此期间,编剧们无法从事其他工作,试播集通过后也无法参加后续正式的剧集写作。

在这样的制度下,迷你编剧室的编剧的薪酬会因骤减的工作量而减少。写出被改编成大热美剧《权力的游戏》的作家乔治·马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迷你编剧室对编剧职业生涯的影响是可怕的……初级编剧只能作为旁观者,他们无法参与选角、会面导演、围读剧本,没人把他们带进剪辑室,观看剪辑师是如何工作的。”

在流媒体平台大肆瓜分影视行业的蛋糕时,整个娱乐工业的生态也在发生变化,而它们所带来的对“重播费”和“迷你编剧室”的革新其实也是用平台大数据和AI算法思维来拍摄影片的必然结果。

除了薪资问题外,生成式AI入侵是编剧、演员罢工的另一个深层原因。

生成式AI是一种可创建新的内容和想法(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的人工智能。它能够根据指令自动生成文字和画面。比如,输入一段你想要看到的电影场景,它就能从一个个分镜头开始帮你写好脚本,并最终生成一段与你描述分毫不差的画面。

在编剧和演员看来,包括亚马逊、苹果、索尼、迪士尼、福克斯、网飞、派拉蒙、华纳兄弟、HBO等在内的多家电影公司会借由AI剥削他们的劳动。此举有可能完全取代编剧,甚至伤害到整个影视行业的核心。许多编剧担心自己以后至多只会被雇用去改写那些AI写出来的剧本草稿,而自己呕心沥血写出的剧本则变成喂养AI的养料。

因此,编剧与演员们希望影视公司能出台具体的规则来限制生成式AI的使用。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WGA提出的诉求包括“AI应该被限制”,“不能写或者重写任何文字材料”且“作家们的作品不能被当成训练AI的原材料”。

AMPTP拒绝了他们的诉求,认为提高薪资待遇“并不是件现实的事”。然而,他们却在电影项目里的AI使用上挥金如土。比如,一些娱乐公司想用一天工钱买断群众演员的肖像权时,却给一个AI产品经理开出90万美元的年薪。

“第一批被AI抢走工作的失业者”

那么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是如何一步步威胁到这个靠人类审美、想象与思维建立的电影业的呢?

追溯以往不难发现,AI在电影制作中的使用由来已久,漫威的超级英雄大片、中土奇幻巨作《魔戒》都被运用到了AI。最近的例子则是利用AI让演员哈里森·福特在电影《夺宝奇兵》中看起来更年轻。AI还可以运用色彩校正,能在后期制作中更快找到原始素材并进行改进,比如去除素材中的划痕和灰尘等。

可是,当AI逐渐侵入电影制作的核心地带,即剧本写作和影像拍摄时,一切都变了。由于大型的语言模型都是根据人类以前撰写的文本来进行训练的,因而使用AI面临着知识版权的问题。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大卫表示:“AI完全有可能在未经原作者或未经拥有该影片知识产权的电影公同意的情况下,生成具有特定导演或是编剧风格的剧本。”比如,AI可以在学习完某导演拍摄的所有电影后,按照指令写出一部极具该导演风格特色的电影。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影艺术系教授威尔斯表示,真正恐怖的是,编撰剧本这一技能会消失,人们会以为剧本可以只靠AI来生成,人类的思考与写作不再被需要。一旦允许AI写作的这个潘多拉盒子被开启,就没有回头之路了。

另一方面,演员面临的问题则更为迫切。在好莱坞制片方提供的续约条件中有这样的一项条款:所有参与签订合约的群演会被进行肖像扫描,并被AI复刻成一个能随心所欲出现在任何影片中使用的替身,后续无须再支付任何薪酬或获得当事人的许可。然而,买断肖像的费用仅仅为群演一天的工资,即便群演的公众形象与声誉尽毁,制片方也无须为这一切承担任何责任。

这只是好莱坞制片方对编剧、演员提出的离谱协议中的一部分。同时,人工智能公司声称他们出于研究目的正在大范围招募人类演员,让他们在2小时内按要求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人类情绪并即兴创作一些简短的场景,以训练AI数据库,使它们能更好地表达人类情感。

演员们担心,一旦他们被迫出售过一次自己的肖像权,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肖像被大厂一遍遍反复使用。接着,不仅仅是他们的面孔,他们的身体、声音都会被采集、合成并反复使用。他们担心Deepfake技术和AI克隆将成为常态,真人演员不再被需要了,他们也不再对自己的身体有控制权了。

当然,只要使用过Deepfake技术和AI克隆等工具的人都知道,目前AI生成的影像缺乏诗意与美感,只是对文字转述成画面的拙劣复制。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的潜力仍是不可估量的。不管是业余人员还是专业人士,他们都能使用AI工具达到以假乱真的电影效果,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电脑性能的不断提升,这种与现实电影的“相似性”将大幅提升。

更可怕的是,从前期制作、剧本筹划与写作、现场拍摄到后期制作,AI可能侵入影视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而一旦这种猜想成真,影视行业全链条的从业者都将面临失业的困境。

人们说,这是第一批被AI抢走工作的失业者,其实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AI对人类创意思维与作品的侵占可谓无孔不入。

这场发生在演员、作家、其他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和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之间的不可弥合的冲突反映着一种现实,那就是AI的发展正剧烈影响着人类的创意产业,这场星星之火从影视行业里燃起,然后在其他行业里也获得了一呼百应的声援。

“AI在内容创作的其他领域已经取代了人类劳动力,比如新闻报道、文案写作、SEO写作等。站在前线的WGA和SAG-AFTRA正在保护他们的成员远离技术性失业的威胁。”大卫在采访中表示。技术性失业是指因技术进步,造成相同产能的劳动力需求减少所引发的失业现象。据高盛集团预测,全球预计将有300万个工作岗位会被新一波的AI浪潮所取代。

正在参与罢工的编剧、导演与前演员贾斯蒂娜发出宣言:“要知道,我们的斗争与你们的专业领域所面临的斗争是一样的,这是一个贬低人的努力、技能与才能,转而追求自动化与利润的时代。”

制片方许诺将作出妥协

2023年7月26日,软件工程师尼古拉斯发布了一段48秒的科幻电影预告片《创世纪》。该预告片采用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器Midjourney制作的图像和Runway图像—动作生成器Gen-2制作,既没用到演员,也没有用到编剧。

该片发布后迅速引爆网络。有人感到惊叹,有人提出质疑:“没有真人感。”这也是在网飞等流媒体平台开发的剧集如《饥饿站台》《红色通缉令》中人们经常会看到的批评—“很像大数据电影”“给人一种AI一键生成的感觉”。

的确,AI的强项是通过大数据抓住时下的热点和痛点,并将所有能刺激观众的部分拼接起来拍成电影。它可以做到很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比如以人类难以企及的速度建立模型、生成特效。而输入一段指令,它就能建造出一个比阿凡达还要宏伟的幻想世界。

可实际情况是,观众并不买账,“像AI做的”变成了评价电影的贬义词,痛斥这样的作品不过是电子垃圾,是影视快餐品。

奥斯卡获奖导演查理·考夫曼在评价这场罢工时表示:“AI无法创造出人性的瞬间。只要有人在拍电影,只要人们仍在挣扎,就一定有机会创造出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也许有人说它只是一种娱乐,一种感官刺激。可不要忘了,电影在创造之初就是一门艺术。当我们在为《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自由与希望感动落泪时,当我们深深担忧着《何以为家》里向法庭状告自己父母的男孩的命运时,当我们为《霸王别姬》里个人在时代命运里的沉浮所打动时,不要忘了,电影讲述的永远是人类的故事、人类的希望与挣扎,它是由无数导演、编剧、演员共同创造的作品。纵观电影的历史,像《我不是药神》《熔炉》这样的电影的出现告诉了我们,它们不仅有传达现实的力量,更有改变世界的能量。

(图片来源:CFP)

然而,如果当这一切都被AI取代的话,我们也许只能看到在大数据分析内的、可供预测的故事、人物动机和表演。可是,我们作为观众需要的只是这些吗?我们需要的只是纷繁复杂的建模世界、眼花缭乱的动作设计与打斗场景吗?

由于AI的迅猛发展,很多有关新技术发展的规则仍未创立,在法律上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今年6月,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该法案有望成为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法案。8月15日,据彭博社报道,多家大型制片厂和娱乐公司终于向罢工的编剧和演员们让步了。他们提出了新的协议,许诺将在生成式AI的使用和获取观众观看数据等方面作出妥协。

AI发展的时代浪潮是不可逆的,威尔斯说:“如果AI是在演员和作家们知情的条件下参与设计的话,演员会创造什么样的工具,作家会创造什么样的工具,开发者会考虑什么样的知识产权、版权和创意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又会形成怎样一种具有包容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电影生态系统?”也许,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演员和编剧们能帮助整个行业适应这个正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

猜你喜欢

影视人类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颤抖吧,人类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