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信社如何以金融力量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2023-09-28刘健美
刘健美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涉农金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资金来源。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涉农主体对金融需求的越来越多元化,作为地方农村金融主力军,农信社如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持续深耕“三农”市场,差异化做好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的涉农金融服务,助力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值得研究和深思的课题。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关联千家万户的乡村产业生态正逐步丰富并发展壮大,除传统小农户外,还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等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其中。随着农业产业生态的逐步丰富,对金融服务在效率、便捷度、精准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地方农村金融主力军、乡村振兴的主办银行之一,农信社应提高政治站位,永葆支农初心,自觉将业务发展战略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将金融服务创新与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接,充分运用好扩大内需、发展普惠金融、实现共同富裕的各项政策红利,担支农使命,注金融活水,支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及乡村全面振兴。
一、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开展错位竞争
在大中银行涉农服务不断下沉的趋势下,农信社应自觉对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总要求,保持支农支小战略定力,充分发挥点多面广、覆盖城乡的比较优势,决策链条短、信贷审批快的比较优势,政银关系密切、协调联动有效的比较优势,继承和发扬好“挎包精神”“背包精神”,在不断转变工作理念、改良工作作风中,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错位竞争。一是在发展理念上,面对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业务下沉,及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农信社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及时更新经营理念,从思想认识上坚持“速度赶超”向“质量赶超”“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做大规模”向“做优结构”“投入拉动”向“创新驱动”“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五个转变,主动探寻突破路径。二是在贷款投向上,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股份制银行以金融科技手段支持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发展等,农信社不能盲目跟风,应坚决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冲动,将“好不好”作为检验发展质量的标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意识,专注做自身能做、又能做好的整村授信、小额贷款投放,以“更下沉”的姿态开展普惠金融,深耕农村市场。应聚焦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特别是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持续提升服务质效,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助力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三是在服务对象上,大行在利率上占优势,在科技水平上更领先,利用科技优势、利率优势等分流了部分优质客户,不应一味以降低贷款利率进行同质化竞争。要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契机,深入开展实践调查研究,将农村客户信息不健全的相对劣势转化为巩固市场主阵地的竞争优势,在流程优化、便捷服务上下功夫,守好、留住现有客群,服务拓展好目标客户群,赋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四是在服务渠道上,应紧盯现代银行业发展趋势,将金融科技作为支撑业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强化科技赋能和技术引领,加快推进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金融服务平台开发应用,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应积极推动3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线上化转移,提高办贷效率,满足农村客群年龄结构逐步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及定制化的高品质需要转变过程中带来的金融消费需要。
二、注重引导培育产业主体融合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既需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也离不开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发展格局。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既是农信社贯彻落实国家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大局、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有效推动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充分发挥信贷资源的调节配置作用,探索研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信贷支持模式,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吸引更多小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入农业产业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县域,很多农业产业项目都是农信社一路扶持起来的,建立有深厚的感情。在具体信贷支持上,一是大力支持核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核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中心,在“链”上发力,关注其产业链前端和后端客户,做好对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的延伸服务,既改善与单个客户的一对一传统授信方式,又通过金融助力帮助农业产业上中下游客户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利益链和价值链。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在政策允许框架内,依托区域特色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助力打造农业产业园区或特色产业小镇。同时,应积极为产业园区内客户提供企业开户、单位存款、授信额度、贷款方式、审批流程等综合金融服务,着力培育本地优质客户,共同助推园区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繁荣。三是大力支持农村新兴产业业态。主动顺应现代农业功能多样化、需求个性化、业态复合化的趋势,依托农村绿色资源,围绕绿色农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和农村康养等产业发展,助力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条。
三、注重因地制宜支持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根据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意见》,2025年前,河南省将以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等为重点,发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作为该省存贷款规模最大、扎根“三农”最深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是农信社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应将自身转型发展与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以“产业发展需要什么,农信社就有什么”的支农担当,出台相配套的政策、相对应的信贷产品,助力农业强省建设。但因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特色和资金需求特点,在具体支持方案上,要体现特色化、差异化,要坚持因地制宜。一是加大调查研究,为积极支持农业特色产业政策的落地实施,应成立专门的业务调研小组,重点围绕区域产业优势、区位特点、业务重点难点等方面开展市场调查研究,并在制定信贷投放指导意见或业务营销方案中加强调研成果运用。同时,要结合市场调研,找准县域产业分布与营业网点分布的对应关系,适度调整业务发展规划和网点布局,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提供差别化的信贷支持,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状况、政策支持力度及整体信用生态环境等,适度调整授信准入门槛,扩大支持范围。同时,加大对特色产业客户或项目在贷款利率、办贷效率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一事一议,提升信贷审批专业化、职能化、便捷化。如针对特色农产品收购或加工较集中的区域,当地农信社可探索引入快速调查、绿色审批机制,明确从现场调查、贷款审查直至出账放款等各环节的时间节点,限时办理,满足农产品特定收购时期客户急用款的要求。三是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应在法律法規和省联社信贷产品规划框架下,因地制宜,针对性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的额度、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要素优化工作,主动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金融服务需求。如针对食用菌大县,可重点结合食用菌“产、供、销”特点,针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农户种植、收购、仓储保鲜、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链条,在省联社相对标准化的产品体系基础上,创新研发系列贷款产品,满足各环节、上下游客户融资需求。如针对肉牛、奶牛养殖大县,应深入研究《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对接当地政策,研究探索活体抵押等专属信贷产品,助力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壮大。四是增设专营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对接合作,通过调整原有普惠金融事业部职能或新设成立特色产业支行等,优化完善专业化服务组织架构,着力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特色化、专业化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
四、注重资源整合有效防控涉农领域风险
因农业种养殖收益受自然因素和市场行情波动等影响较大,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应聚焦问题导向,以具体目标为牵引,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精准发力。如在贷款投放上,要严格遵循“211”规则(即“两真”——借款主体真实、贷款用途真实、“一不”——不垒大户、“一百以内”——单户授信额度控制在100万元以内);在资源整合上,一是应注重自身内力与社会外力的资源整合,积极开展与政策性担保公司的合作,通过担保增信分散风险;积极开展与基层党组织的党建金融联动,借助“村两委”力量,以“逆向筛选”方式提高客户准入质量。二是应注重内勤柜员与信贷人员的力量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先进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全员营销推动内勤员工与外勤员工优势互补,客户经理和柜员的相互配合,最大化人、财、物等资源的联动效应,精准识别客户、黏住客户。三是应注重全产品的交叉营销。立足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存、贷、网金、中间业务等产品的交叉营销,推动公私客户、核心客群上下游客户的联动服务,改变传统以單个产品或产品线为主的营销策略,实现多组合的“乘法叠加效应”。四是应推动部分标准化业务的作业融合,如对住房按揭贷款等标准化相对较高的业务试行集中作业中心,将节约下的人力资源充实到一线营销队伍中,以更多的力量、精力研究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客户产业经营现状、金融产品适配性及客户维护管理等工作,提高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业性、有效性,防控金融风险。
五、注重工作机制完善强化惠农服务保障
完善工作机制是保障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各环节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农信社应以助推农村产业深度交叉互动、融合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完善研究对接机制。金融与经济相融共生。每年国家都会出台关于“三农”相关政策举措,明确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和支持重点。农信社应密切关注中央和各级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强化对经济金融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的研究,吃透政策精神,把准政策导向,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寻求与自身发展的契合点和结合点,精准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二是完善对标学习机制。要放宽视野,认真对标省内外同行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上的先进实践经验,从他们的丰硕成果中启迪贷款管理的思考;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省联社的资源整合及大平台优势,聚焦某一特色产业,挖掘系统内行社较成熟的经验做法,建立对标学习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对标学习,逐步提升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三是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应切实加大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倾斜力度,积极参与地方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同时,应持续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建设工作,切实提高诚实守信意识,优化信用生态环境。四是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应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营销人员正确处理好防范风险与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关系,把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作为调整信贷结构的切入点和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着力点进行探索和实践。应加强业务营销数据的考核督查,坚持按月统计、按季通报、按年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任免、职位晋升、薪酬匹配工作中,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信社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各级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传承和弘扬“挎包精神”“背包精神”,以专业的金融团队、创新的金融产品、便捷的服务渠道,持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助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新.金融如何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J].当代农村财经. 2023:8-10.
[2]周萃.金融要助力小农户紧密“牵手”大农业[J].金融时报,2021.
[3]宋珏遐,韩强,陶志宇. 金融服务嵌入特色农业产业的潍坊实践[J].农金周刊,2023(04).
[4]李子茂,郭小铎.如何发挥好农信社优势做好错位竞争[J].中国经济时报农村金融,2022.
[5]刘华.农商银行应精准发力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金融时报,2020.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