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30 年代张其昀西北考察的著述及作用探析
2023-09-28李静
李静
(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青海西宁 810000)
张其昀(1901—1985 年),字晓峰,浙江鄞县人,我国现代著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被称为“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在中国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方面获得显著成就。 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张其昀重视实地考察, 他主张指定一个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深入考察对象,即所谓的“实验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该法是区域地理学的基本工作及基本素养[1]。1934—1935 年,张其昀受南京国民政府委派到西北进行人文地理考察, 此次考察正是张其昀区域地理研究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 张其昀将其西北考察的相关调查和见闻编撰成书,主要著述有《甘肃人文地理志》《青海人文地理志》《宁夏人文地理志》《陕西人文地理志》等。相关著述在当时引起了时人的关注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相关内容的研究较少[2],本文通过对张其昀有关西北考察著述内容介绍的基础上探讨其作用。
1 张其昀西北行概述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机加剧,国人开发西北的呼声日益高涨,认为我国西北、西南为以后抗战之最后根据地, 亦为将来复兴建国之中心。南京国民政府基于时势的发展,开始着力开发西北。 1932 年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该会筹建西北调查团,并分5 队,分别进行水利测量、地质矿产、垦牧及民族、农作物及移垦与人文地理5 项调查[3]。 张其昀负责人文地理方面的调查工作。
20 世纪30 年代初期, 张其昀在地理学界已小有名气。 曾发表数篇关于地理学研究的文章,如《首都之国防上价值》《江浙二省人文地理之比较》《东三省之考察》等。 1931 年张其昀组建东北地理考察团到东北调查万宝山事件, 并收集到大量珍贵的地情资料;而后,张其昀于1934 年到浙江进行考察。这两次考察使张其昀进一步将西方地理学理论、 区域地理学“实验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与中国本土地情相结合,同时为其之后到西北考察奠定经验基础。
1932 年中国国民党召开四届三次会议确立了西北区域大致范围, 之后发布文件正式确立西北范围,“始公认以绥、陕、甘、宁、青、新六省为西北之范围”[4]。 张其昀曾在《开发西北之要点》中提及西北范围之广,故将西北划分为3 部分:“(一)近西北,(二)远西北,(三)外西北。 近西北为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绥远五省。远西北为外蒙古唐努乌梁海、科布多、新疆、西藏。 外西北则在新疆以西,包括中亚西亚之一部……现时一般所谓之西北, 殆多指近西北而言。 ”[5]张其昀以“近西北”为考察重点。 于1934 年9月—1935 年8 月期间带领学生任美锷、 林文英、李旭旦赴西北考察,考察地区西至青海,南至汉中,北至百灵庙境内的兰州、夏河、天水、陇南、西安、汉中、陕南、青海、宁夏等广大西北地区,考察历时近11 个月。
2 张其昀有关西北考察著述的内容介绍
1935 年张其昀西北考察结束后,结合调查报告及沿途见闻,分别于1939 年、1942 年陆续出版了《甘肃人文地理志》《青海人文地理志》《宁夏人文地理志》《陕西人文地理志》等。 上述著作具体分为西北沿革、面积、人口、地形、土壤、气候、耕地、农产、林产、畜产、矿产、工业、贸易、交通、农村、都市、民族、宗教、名胜古迹、边防等23 个条目,主要涵盖了西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
2.1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方面, 张其昀从地理学角度重新划定西北在中国版图的位置:“惟是一般所谓之‘西北’,‘东南’等名词,在学理上实为谬误。中国几何上之中心厥惟凉州……由是,甘青宁陕,实际皆在东南。”提出甘肃凉州为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甘青宁陕四省,皆为中国版图的东南部。而后,张其昀依据区域地理学的划分方法将西北各省重新进行划分。 他认为地形和气候是影响环境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地形和气候对人口的分布、水道的走势、水量的大小、农作物的收成、耕地的利用、植被的分布、矿产的分布等方面都产生影响,这些方面进而影响当地物产、交通、本地甚至本省经济发展。
张其昀在《甘肃人文地理志》等4 部著述中根据地形地貌将四省划分为不同区域。 如将宁夏划分为平原区“均为黄河冲积所成,村落连绵,稻田广袤无垠,号称塞北奥区,共有中卫平原、中宁平原和宁夏平原”;高山区“以贺兰山为主干,连绵叠嶂,土地较为贫瘠,居民以挖矿狩猎为主”;高原区“境内岗嶺起伏,大部分被黄土覆盖,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并不发达”;戈壁区“本区地形主要受风力影响,雨量稀少,水资源匮乏,以蒙古族为主,逐水草而居”[6]。 又将甘肃划分为陇坂区、河西区、蜀山区、草地区四区;青海划分为河湟青海区、柴达木区、祁连区、高原区;陕西自北向南划分为陕北高原、渭河平原、秦岭山地、江汉平原与大巴山地五区。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张其昀根据各地气候情况,将甘青陕划分为不同区域。如将陕西以秦岭山脉作为分割线分为两区, 秦岭以北北风长驱直下,冬季气候寒冷,故无法产出樱桃、柑橘等果类;秦岭以南夏季风从东南吹来,携带大量水汽易形成地形雨,故物产丰富[7]。 秦岭山脉不仅是陕西气候分割线,也是我国地理气候的重要分界。我国重要农产如米、茶、桐油等,大致以秦岭为最北划线。又将甘肃划分为5 个区:陇南区、叠岷区、陇东区、陇中区与河西区,其书分别记录了5 个区的雨量、气温、农作物种植情况。 将青海划分为青海东部河湟一带、柴达木盆地、青海南部高山区域及北部祁连山区域、南部玉树一带。
考察期间, 张其昀发现虽然西北地区降水量较少,但水资源并不匮乏。 在其书中也曾提及“甘肃境内内流流域面积极广,约占全省之一半”[8]。宁夏位于黄河上游,水资源丰富,且宁夏平原充分利用水资源用以灌溉,使宁夏农业发展较好,冠有“塞上江南”美称。 陕西有两大水系,12 条河流。 西北地区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张其昀按其水理分布将甘肃省划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内陆流域;宁夏渠道4 000余里,按其大势分为中卫区、河西区与河东区。 为了让人们对西北各地有更细微的了解, 张其昀对甘青宁陕土壤、植被覆盖等方面也进行了区域分类。这是张其昀首次从实验方法、 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西北各省依据不同自然条件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 为人们科学认识西北特殊的自然环境奠定基础。
2.2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方面, 因西北调查团将西北考察的重点放在此处, 而张其昀本人对西北的开发也抱有无限期望, 故著述中有大量的篇幅叙述西北各省农林牧业资源、矿产分布、交通、商业发展等内容。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不乏沃土,有水田、旱田、果园、茶园、菜园等。 黄河、湟水、大通河两旁皆有冲积平原,土质肥沃,可适于农业耕种[9]。西北地区尚有较多可耕而未耕之荒地未被开垦, 如渭河流域各县有待于开垦荒地占耕地面积的39.08%。若将其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则可增加西北农业收益。陕西所产棉花品质好,洁白柔软,富有弹性,与南通棉花不相上下且产量高,产量居于全国前列。若用心经营定可推动西北农业发展。
林业方面,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且高原、山地地形对湿润气流的阻碍作用,导致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 然而,张其昀实地考察发现西北地区并非皆为草原与沙漠, 也存在森林。 青海拥有天然森林,以松柏为主,杨桦榆橡皮及苏木红柳等共生于此。陕西多天然老林,陕南地区森林繁盛,因当地居民砍伐较少,树木葱郁。 其森林区植被成林,树木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可制成火柴、木筏,还可用于房屋建造,或加工成车轮,如柏树可磨粉制香,栎树可种植木耳作为食品等。张其昀看到树木商业价值的同时, 还关注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他在《甘肃人文地理志》中提道:“洮岷松杉森林区山深林密,近来虽略经开发,然斫伐不烈,原始森林尚未受严重破坏,惟伐而不造,长此以往将来森林必赴减少,宜早预为绸缪,详加计划,保护幼树,规定斫伐数目,庶利源可以永久。”作为现代人文地理学家, 张其昀深知区域地理研究须注重人地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 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张其昀在著述中提出保护幼树,规定砍伐树木数量,反对竭泽而渔等观点,进一步阐明了人文地理学中提及的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从中也看到了张其昀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除木材方面外, 张其昀在著述中提及西北药材也极为丰富。 青海盛产药材,种类众多,有麝香、鹿茸、人参等;宁夏为我国药材重要产地;陕南名贵药材种类众多;甘肃药材为甘肃省重要出产资源,占甘肃省出口货物第二位。 西北地区树木茂盛、药材丰富,若能在当地得到充分开发,亦能推动西北经济发展。
畜牧业方面,张其昀在著述中写道:西北各省均有天然牧场,水草鲜美,最适合养殖牛羊驼马等,给西北带来极高的商业价值。甘肃羊毛除供本省外,每年出口估约四万斤, 畜产品居本省出口贸易之第一位。陕北各县皮毛出产素称丰富。张其昀在实地考察时得知牧畜乳酪极为可口,牛羊肉肉肥鲜嫩,认为可将牛乳制成乳粉、 将牛羊肉制成罐头食品供人们日常消费,也可作为军事物资。
矿产方面, 张其昀在著述中记录了西北矿产种类多,资源丰富。 西北主要矿产有石油、煤矿、铁矿、金、盐等。 甘肃“皋兰南四十里之阿干镇煤矿属侏罗纪,最为著名”;“陕西煤矿之储量,在全国之中,仅次于山西省,占全国总储量百分之三十”;青海“矿产,以金煤盐三者为著”;宁夏“盐产之富,甲于西北,所产之盐,纯属池盐”。西北矿产资源与全国各地相比,其数量、质量皆为前列,且开发较晚,仍有大部分地区未被开发。若政府加以重视予以开发,将有利于推动整个西北经济发展。
张其昀看到西北农林牧业、矿产资源皆具商业价值同时,也看到交通不便会直接影响西北经济发展。“至运输方法, 蒙盐大都仰赖骆驼”。 “惟以其地毗连野番,商旅劫杀,时有所闻,而派驻之防兵,兵力单薄,保护难周,有以交通不便,金矿难以发达。 ”有鉴于此,张其昀提出应重视西北内外交通。在扩建陇海铁路的同时,新增铁路线路以畅货运,大行修筑公路、开发航空弥补铁路之不足,希冀推动西北经济发展。
3 西北考察相关著述的影响
张其昀西北考察后的著述在社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西北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帮助国人加深对西北的了解,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
3.1 促进西北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20 世纪40 年代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时期。 张其昀是我国较早引入、探讨西方人文地理学理论,并将该理论与中国本土情况相结合, 运用到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学者之一。1934 年张其昀接到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从南京出发负责调查西北人文地理,并实地考察甘青宁陕四省。同年12 月在甘肃省政府大礼堂公开演讲时, 张其昀向人们解释了什么是人文地理:“现在国际关系复杂,更须具有世界眼光。所谓人文地理学, 可以叫作研究世界和国家和各省各县人民生活状况利害关系的学问。 ”[10]考察期间及其从西北返回后, 相继撰写了关于人文地理学著作:《甘肃人文地理志》《青海人文地理志》《宁夏人文地理志》《陕西人文地理志》。这些著作是西北考察后对西北的人文地理做出的归纳总结, 同时也极大推动了西北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因张其昀受南京政府委派到西北各省进行考察,故得当地政府积极配合,所得各省资料多系当地征得的一手资料。如地方政府原始档案、地方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等。又有西北调查团其四队水利测量、地质矿产、垦牧及民族、农作物及移垦在西北调查结果进行参考。 其著述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研究价值。
4 部著作中增添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数据:在人口方面,添加了各县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男女比例等,为后期研究当地历史提供重要数据。西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历史变迁人口不断迁移,到近代,西北人口发生了较大变化,书中对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及各民族人口比例也有详细的记载。《甘肃人文地理志》 中提及回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十分之一,主要分布于西路以临夏、和政、西定、康乐为中心,北路以海原、固原、化平为中心、南路以清水、徽县为中心, 以上除徽县外, 其人口均占十分之四以上。 《青海人文地理志》提及化隆为回族中心、都兰、玉树为蒙藏民族所居,并附各县各族人口调查表。
耕地面积方面, 张其昀统计了西北各县可耕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及各地农作物种植情况, 为研究当地或是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提供了宝贵数据。 4部著述的内容加强了对民族源流、 民族关系等的记述,提及耕地开发、种植树木保持生态平衡;协调人口增加与物质资源的关系,保护自然资源;强调人地关系的平衡性等,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张其昀编撰的4 部人文地理志是对西北区域的人文地理做出的第一次归纳总结。 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史地学家关注西北, 推动时人对西北人文地理的关注,也助于国人对西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实地考察中不仅搜集了相关文献还获得大量口述资料,成为研究区域地理的重要文献。张其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实地考察的学术精神也影响许多后来学者。这些著述成为当时研究西北人文地理学资料的索引,为后世学者研究西北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
3.2 加深国人对西北的了解
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多数国人对西北的了解较为片面。 国人只知西北地处内陆,位居高原,远离海洋,又因崇山峻岭阻隔,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降水少。 却不知西北地域广袤,天然环境丰富,有冲积地,土壤肥沃,适合耕种,有面积广阔、水草鲜美的放牧圣地, 还有许多鲜为人知富有肥沃土壤且未被开垦的土地, 丰富的矿产资源也基本无人勘探和开发。张其昀作为较早到西北考察的地理学家,对西北地理、富源及民族关系做了详细考察与分析,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并在著述中将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风貌系统全面地展示在国人面前。
著述中张其昀率先介绍了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在书中提及西北农业现存最大问题为灌溉,西北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当地人却未充分利用水资源,导致西北农业时至今日依旧凋敝。 因西北地区灌溉技术落后,遂提出修建水利,开渠引水灌溉农田。 若水利灌溉问题得以解决,今宜承先启后,继续振兴,使瘠土变膏腴,西北便可增加大量耕地面积。 进而,可鼓励国人移民西北,推进西北开发,推动西北经济发展,还可缓解内地人口过密,导致人均耕地锐减等问题。
西北不仅农业凋敝,其商业也尤为落后。张其昀西北考察著述中提及西北具有丰富的特产资源,如羊毛、奶制品、牛羊肉、皮革、林业、药材、矿产等。 西北地区物产如此丰富,但为何商业却如此落后?张其昀分析得出其主要原因有三:技术落后、销路滞塞、交通不便。 技术落后,可引进国内先进技术、设备予以解决。 销路滞塞需政府予以政策扶持,打开国内、国外市场。 但最主要问题为资源开采之后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过高甚至是无法运输,而导致经济仍旧凋敝。因此当务之急为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张其昀在著述中对于西北资源描述及针对西北存在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使国人了解到西北资源丰富且具有发展前景, 同时利于吸引政府和国内商人对西北进行投资,促进国人向西北迁移。
西北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古为边防要地。现今国内形势严峻, 内忧外患, 其西北边防地位日益突出。 张其昀在著述中谈及民族、宗教、边防军事中多次提及政府应重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平等,通过教育缓解民族纠纷以期稳固边防。
张其昀在其为期近一年的西北考察中撰写的关于西北的著述,对国人进一步认识西北地理环境、资源概况、民族关系及边防战略位置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西北农业、工业及矿产等起到了宣传作用,吸引更多国人投入西北建设中去。
4 结束语
张其昀考察西北地区历时近一年。 主要调查了甘、宁、青、陕四省。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西北的地理风貌、自然资源、农业、林业、畜牧业、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撰写大量关于西北人文地理的论著。不仅有助于加强国人对西北的了解, 而且促进了西北地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此外,张其昀在多篇著作中提及如何加强西北经济建设的措施,如兴建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农业、畜牧业、林业及工业,大力发展交通建设, 这些措施结合地方实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总体来看,张其昀有关西北考察著述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出版和传播,对当时的西北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对现今的西部大开发也有着一定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