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还是OKR,有效果才是硬道理
2023-09-28周琪
文/周琪
HR 苦绩效久矣。自从00 后开始整顿职场,KPI(关键绩效指标)的生存空间可谓越来越小。很多企业发现KPI 越来越不适应自身发展需求,工作无法量化、人员流失严重、人才瓶颈出现、企业发展停步不前……企业开始寻求新的绩效管理方法,因此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成为各大企业追逐的工具,以至于众多HR 直呼“既生OKR 何生KPI”?其实,KPI 和OKR 都只是管理的手段,没有高低之分,只是看谁更适用于当前的实际需求。
一些企业正在跟风从KPI 转向OKR,然而如果不思考两者的使用环境,直接将OKR 和员工的奖励收入挂钩,那么OKR 就会变成换了外套的KPI,换汤不换药。其实,在一定程度上KPI 与OKR 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德鲁克早就指出了相应的原则。(1)聚焦关键和有挑战性的目标。(2)将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紧密连接在一起。这里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3)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相结合。这是目标管理法里最关键的一点。定量看结果,定性看过程。KPI 除了定量的结果指标,还考察定性指标,比如周边绩效模型主要是对周边绩效行为进行定性评价,以及对组织环境氛围的促进、非量化的任务绩效等等。对于OKR,O 指的就是模糊的目标,只能是定性的;而KR 是关键结果,是可被评价的。所以OKR 本身就是定性和定量的结合。(4)注重长期目标。KPI 设计方法中以综合评分计分卡为代表的指标设计方法,不只是看结果,也关注过程。强调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量化,因为量化会使得组织只关注短期目标,所以要与关注长期目标相结合。OKR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就是模糊的,是关注长期的等待被实现的目标。
由此可见,KPI 是目标管理,OKR 也是目标管理。OKR 和KPI 只是目标管理的两端,组织偏灵活多一点,就选择OKR,但也要承担其风险;组织偏确定性多一些,就选择KPI,但要承担其保守的缺点。本着稳定大于一切的原则,企业不可能全面放弃KPI 而选择OKR,毕竟利润不是其全部。本期专题策划—KPI 还是OKR,有效果才是硬道理。作者从两者融合的视角帮助HR 适时、适当地选择绩效管理工具,从而应对组织的变革和员工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