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维特根斯坦规则悖论的消解

2023-09-28李宁宁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悖论哲学

⊙李宁宁[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哲学家,他推进了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开创了语言哲学研究新世界。他强调语言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认为哲学的本质蕴含在语言中,从而使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得到重新诠释,给哲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经历了前后期的重要变革,他的两部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呈现出其哲学道路上两个阶段的不同思想架构。维特根斯坦前期主要是让哲学演变成语言学问题,建构理想语言,思想的核心是逻辑实证主义;其后期又将哲学回归日常语言,认为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语言中寻找,在“游戏”自身中理解游戏及其规则。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中用大篇幅的笔记围绕游戏及其规则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但相关论述中有很多看似模糊不清、无法确定的话语,甚至产生了悖论之疑。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有关遵守规则的思想与论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维氏后期哲学思想的学者的关注点,众多学者对维特根斯坦的相关思想进行了细致、深入的重构解读。有关维特根斯坦遵守规则思想的阐释中,颇负盛名的无疑是克里普克的怀疑论解读,其解读引发了西方学界一系列的论争,支持者与反对者曾展开激烈交锋。但若根植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回归到实践中动态地考察规则的问题,遵守游戏规则的悖论实则可消解于日常语言活动中。

一、维特根斯坦关于“游戏规则”的悖论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曾列举出一个教学例子,如果教一个人从0开始写出“+2”的基数数列,在他顺利做出1000以内的数列练习,并完成随机性检测之后,让他按照规则继续写出1000以外的数列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写下“1000、1004、1008……”这样的数列,而不是如预期的那样按照“+2”的规则写出“1000、1002、1004……”。但如果我们质疑他并未依据应有的规则去写,他会解释道,他仍在按规则行事,并没有违反要求,他只是以他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解释这个规则,因此,无论他写下什么,他总是能针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做出某种自己的解释。实际上,这样的解释是永无尽头的,因为他在做出一个解释之后总还能再紧接着做出另外一个解释,这将是无穷无尽的。

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每个人开始进行游戏的时候,都必须得遵守游戏相应的规则,而要遵守规则,首先就要了解规则是什么,不然就不知道遵守什么,而进入游戏后的行动就由先前所了解的相应规则制约着。从这一角度看,规则是我们能够投身于实践、做出行为的前提,规则是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行为的缘由,而行动是我们遵守规则的结果与产物。然而,在真正的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往往是在不知道规则为何物的情况下就投身于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的,且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规则才能够得以体现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才能真正地遵守规则。如此看来,规则又不是人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是语言活动的产物,因为规则并不是先于行动存在的,而是在人类具体的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东西,这似乎产生了悖论:因为人们只有在知道游戏规则是什么并且遵守相应规则的前提下才可以顺利进行语言活动,但人们却常常是在不清楚具体的规则为何物的状态下就投身于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而这也便是维氏著名的关于遵守规则的悖论。那么,究竟该如何去理解这个悖论呢?

二、遵守规则悖论引起的论争

自从维特根斯坦提出了“遵从规则”这一悖论,这个话题便成为学界诸位学者热烈讨论的焦点,美国学者索尔·克里普克(Kripke)针对这一悖论做出了相应的怀疑论式的阐释,这一骇人听闻的观点更是推动这一悖论成为探讨热点。克里普克曾经在他的一本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遵从规则”悖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与此同时,克里普克还通过“79+64”这类数学例子对这一悖论做出了符合自己观点的更进一步的阐释,从而提出了对于当时的学术界来说属于全新的一种解读维特根斯坦游戏规则思想的视角与观点。

克里普克认为,当我们看到“79+64=?”或者类似的等式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等式里的“+”就是往常的等式里所代表的“加号”的意义,我们应该思考这一等式里的“+”是否和往常的“加号”一致。如果我们认为它确实就是“加号”,那么又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呢,何来的依据认为它就代表“加号”的意义呢?如果我们回答说是按照之前丰富的运算经验来判断“+”这一符号的意义,那么在新情境下,我们可以怀疑“+”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不再是往常所认为的加法意义。因此,我们就无法十分确定地说出“+”这一符号在全新的使用情景中究竟代表什么意义。这样,克里普克就把从这类似的例子中得出来的结论灵活地运用到日常语言使用的规则上,即在个体进行的全新语言使用情境之中,我们无从确定在具体的使用环境中所运用的语句有什么样的确切意义,因为我们并不能根据以往的使用经验来确定这一语句在新的具体的使用环境中是如何运用的。以上就是克里普克对于规则的怀疑论式的解读。

相应地,克里普克采取了怀疑论的解决方法,认为应当通过寻求外在的共同体来解决意义的怀疑论。大家之所以都能遵守同一规则,并不是因为每个个体对某一规则的理解完全一致,而是因为全体社会成员就某一规则共同达成了约定,在实践活动中共同遵守相应的规则。也只有在共同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某个个体遵从规则与否,而判断的方法就是在个体所处的共同体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和共同体的反应是否一致来进行检验,如若一致,则判断个体遵从了规则,否则,即视为没有遵守。但这一观点是有待商讨的,学者们因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既有捍卫者,亦有反对者。

支持克里普克者中,怀特(Wright)同样认为在人类所处的语言群体中,语言规约性上的一致性,是通过大家约定俗成来达到的,这样就能够让每一个个体根据语言群体所达成的共识来判断自己的语言行为是否符合规则。马尔科姆(Malcolm)和布鲁尔(Bloor)也都认同遵守规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是由大家约定而成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集体的行为不相违背,就可以认为他的行为是符合规则的;否则,便是与规则相违背的。以上学者都认为存在一个检验标准来判定某个个体是否遵从了规则,且用来进行检验的标准不能是规则本身,因为如果判定的准则是由应当遵循的规则自身所规定,而规则又是由在语言中的行为决定的,那么,检验和判断规则的标准就成为遵从规则这个行为本身,而把行为本身作为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正确的准则,显然不符合逻辑。因此,以上学者的结论就是个体遵从规则与否要借助个体所处的集体来进行检验与判断。

与上述学者的观点不一致,著名学者贝克(Baker)和哈克(Hacker)则认为任何一条规则和人们对它的实际使用二者之间是一种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联系。和“外在的集体主义”不同,这种看法与观点被称为“内在的个体主义”。个体主义认为遵从规则是个体内心的理解,与外部集体的环境无关,无须借助集体来判断个体在实践中是否遵从规则。某个体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遵从规则,这是由于他在之前的经历中已经获得对规则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对于与世隔绝的人来说,他依旧可以根据之前形成的内在的理解来遵从规则。

三、回归“遵从规则”悖论

显然,上述处于争论中的学者都在尽己所能,企图为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所提及的“遵从规则”的悖论提出解决办法,但其实,对于维特根斯坦所提及的“遵从规则”问题而言,只是局限在单纯的理论层次上才会产生所谓的悖论,如果我们回归到现实的日常语言使用中,投身于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来动态地考察这一问题,悖论便不复存在。

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在研究哲学的时候较为注重语言的逻辑分析,但无论处于前期还是后期,维特根斯坦也的确始终在强调实践活动本身。只是前期维特根思坦专注地遨游于逻辑分析的语言世界中,着眼于从逻辑层面构建出理想的语言世界,力求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平滑地面,回到了所谓的“粗糙的地面”——日常语言上来,认为哲学的本质应当回归到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在“游戏”中理解游戏。后期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著作中曾表明有关哲学问题的争论都是根源于哲学家们脱离语言的日常使用,而从理论层面孤立地探寻语词的绝对含义,要使哲学问题得以真正解决,就需要将语言回归到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回归到实践中。因而,维特根斯坦提出“遵从规则”这一悖论也是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意义不能通过外界来判断。语言的意义是源于日常生活,源于生活方式的,所以,人类需要真正地投身于语言的具体使用情境中,而不要企图从外界确认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提出“遵从规则”悖论只是为了探求出语句意义和具体使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投身游戏活动和实践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回归日常语言的使用。因此,处于争论双方的学者,其实都在理论层面力求证实自己的观点,但这看似深入细致的解读实际上违背了维特根斯坦探究游戏规则的初衷与根本意图。

人们无须先学会某个语词的用法,才能进行语言活动。恰恰相反,人们通常是先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如何遵守规则后,才了解这一规则的用法的。也就是说,日常语言活动中人们总是先对“加法”“减法”“移动”等语词的合理用法规则秉持坚信无疑的态度,才能够在实践中学会“加法”“减法”“移动”这一行为,从而通过类推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并遵守更多规则。可见,掌握规则并不意味着需要先在活动之前对规则进行解释说明,规则就体现在“遵守规则”与“违反规则”的实际运用的情况中。维特根斯坦指出:“‘遵守规则’是一种实践。”①由此可见,在维特根斯坦的观念中,在语言游戏中遵守规则本质上是实践的,换言之,只有在语言游戏实践之中,我们所说的遵守规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只有亲自投身于语言游戏当中,才能真正明白何为遵守规则。因而,对于人的语言实践而言,规则不是游离在外的,也不是提前设定的。我们只能通过遵守或者违背规则的具体活动来学会如何真正遵守语言游戏规则,而不能凭借无穷无尽的“解释”。正如维特根斯坦所举的游泳的例子,我们并不是下水之前在头脑中学会理论上的游泳规则,而是只有从岸边进入水中之后,在水中进行实践,通过在水中“扑腾”才能真正地学会如何游泳,从而避免被水淹没。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运用的规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则。于是,在人们日复一日的语言游戏中,语言规则得以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并不断得到强化。

把遵守规则问题置身于具体的语言游戏活动中去考察,本就不会产生什么悖论问题。纠结于悖论,正是从具体的语言游戏实践中脱离开来,而试图单纯停留在空中楼阁,仅从理论层面孤立地对游戏规则进行阐释所导致的。我们不能从空中楼阁的层面抽象地谈论遵守规则,要使悖论得到消解,就需要投身日常语言实践,参与语言训练。只有切实地行动起来,参与到游戏训练和实践中去,在游戏训练中理解和感受规则,在参与游戏的活动和实践中学会运用规则,才能防止将规则从实践中抽离出去从而陷入规则悖论的泥淖。这显示出理论的解释在具体的实践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维特根斯坦提出规则悖论,并不是为了质疑语言意义的实在性,而旨在唤醒人们在生活中要投身于语言实践,不要停留在空中楼阁的层面。他只是想要通过规则悖论使人们明白遵守规则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游戏实践中才能谈得上遵守规则,维特根斯坦有关语言游戏规则的思想,力图把我们的关注点、着力点引向生活形式以及具体的语言实践。本文呼吁人们关注语言游戏的现实性、实践性,主动“参与”,在现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中领会语言的意义,创造人生价值。

①〔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韩林合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44页。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悖论哲学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菱的哲学
“帽子悖论”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美妆悖论
维特根斯坦语篇分析方法探析
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及其影响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