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勋《海波词》中的青岛吟咏

2023-09-28曹晓宇夏令伟鲁东大学文学院鲁东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烟台264025

名作欣赏 2023年12期
关键词:怀古海波青岛

⊙曹晓宇 夏令伟[鲁东大学文学院、鲁东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 烟台 264025]

青岛是近现代文人学士极为喜爱的滨海之区、文化之城。他们旅居于此并形诸歌咏,张大了文学青岛的旗帜。梁启勋(1876—1965),字仲策,广东新会人,是著名的词人、词学家,著有《海波词》《词学》《词学铨衡》《稼轩词疏证》等。梁启勋于1930年秋来到青岛,次年登览劳山(即崂山)胜景,又一年执教于国立青岛大学,同年离开青岛,在此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光。其间,他先后创作了40余首词,既有怀古思人的慷慨激烈,也有登览纪行的逸兴遄飞,还有海滨日常的深婉闲逸,从而为文学青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对此,笔者拟择取其中若干颇具代表性的词进行赏析,以飨读者。

一、追步遗迹,感念师恩

康有为最后的岁月是在青岛度过的。他于1923年开始经营位于福山路的天游园,开设古董与艺术品展览会,创设孔教会,同时览胜赋诗,颇以“茂林峻岭百驰道,又入仙山画里来”(《重游青岛示佳重孙》)为乐。1927年三月,康有为病逝,暂厝于象耳山,远离南海,栖魂异乡。三年之后,康有为弟子、梁启超之弟梁启勋前来凭吊,无限感慨,遂成一词。词文如下:

可怜无限江山,未应短尽英雄气。悠悠万古,沉沉长夜,人间何世。独立苍茫,呼天不语,碧空无际。念当年杖履,森森万木,更谁识、凄凉意。历乱冈陵堆起。对西风、远山如睡。秋容渐老,萧萧落木,平林如醉。我亦飘零,百年何许,人生如寄。整朦胧泪眼,荒丘细认,待何时至。(《水龙吟·庚午重阳前四日,谒南海先生墓》)①

光绪十九年(1893),梁启勋入万木草堂从康有为学习。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进京参加会试,梁启勋也一同进京,自此再未返回万木草堂。而这首词作于民国十九年(1930),梁启勋时已五十五岁。三十五年之间,中国历经甲午之变、戊戌变法、庚子之变、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等,外侮内患,致使国事日非,生民日蹙,令有志之士扼腕。此时,致力于变法强国的康有为、梁启超已逝数年,梁启勋前来凭吊乃师遗墓,充满了“凄凉意”。

此“凄凉意”首先是为江山破碎、英雄气短而发,痛惜于南海先生的其志不扬。梁启超曾集宋人词句为联“春已堪怜,更能消几番风雨;树犹如此,最可惜一片江山”,并广赠友朋,寓其忧国伤时之怀抱。梁氏兄弟同治稼轩词,熟悉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流露出来的伤心之处,因此特别寄情于江山、英雄之关合。本来江山如此多娇,正英雄有为之时,康有为却不得展其救世之志,而萎于荒草,所以这首词起笔“可怜无限江山,未应短尽英雄气”,正话反指,对康有为难为的不平遭遇寄寓感喟。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三)康有为一生尊孔,早年著有《孔子改制考》等书,以孔子学说为变法改制张本,晚年又于青岛设立孔教会等。作为康有为弟子,梁启勋对康氏学说推崇有加,但其说不行,康氏终未能如孔子一样照耀万世,因此面对苍茫宇宙,无限碧空,有天意难测、徒呼无功之凄凉。

追怀万木草堂从学时光,深抱天人永隔之痛,也是此“凄凉意”的内涵之一。晚年梁启勋曾口述过一篇《“万木草堂”回忆》,其中提到“康先生中等身材,眼不大而有神”“康先生幼年就非常喜爱读书……青年时期,博通今文经学、中国史学及佛学”“康先生的精神很好,讲课时总是挺着脊背坐几个钟头”②等,隔着七十年的时光,细节还记得如此清晰,可见他对这一段从学经历的特殊记忆。当面对处于秋风萧瑟、冈陵历乱之中的乃师之墓时,追怀来时之路,痛惜恩师不存,大有“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别样心曲。加之梁启勋世路飘零,乃师乃兄在,人生尚有来路,如今“独立苍茫”,不由得不起人生有限之慨了。

这首词议论纵横,即景即情,苍凉慷慨,很好地展现了作者兴寄无端的长痛深哀。一年后,梁启勋执教国立青岛大学前夕,“过青岛福山路南海先生故居”,有感而成《减字木兰花》一阕:“东君应许。为送云轓归帝所。旧燕重来。门外曾无长者车。墙头薜荔。未把当初风月系。物是人非。阑角年年挂落晖。”睹物思人,情感往复于今昔之间,不胜感慨。

二、登临怀古,浩气长存

1931年5月,梁启勋与诸同事作青岛劳山之行,在历览北九水、玉鳞口瀑布、太和观、白云洞后,“不循故道,向山前直下,峻险陡绝,途中望田横岛”③而作一词,全文如下:

横览海天阔,世态等浮云。悠悠上下今古,后果接前因。昔日堂皇贵客,留得低昂荒冢,强弱属谁人。万事有前定,何必自纷纭。塞天地,唯浩气,是长存。从容拔剑相视,奇悍竟无伦。谁识齐烟一点,中有精魂五百,未肯入侯门。此意君知否,难作汉功臣。(《水调歌头·望田横岛》)

田横岛位于青岛东部海域,因田横而得名。田横原为齐国贵族,秦末汉初起兵割据。汉统一后,田横率五百部属逃亡该岛,后皆自杀。司马迁赞曰:“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④历代文人墨士也都对田横及其门客给予高度评价,如司马光云:“一朝从殉倾群客,千古生风激懦夫。”(《田横墓》)刘克庄云:“此身虚作田横客,血泪无因滴垄旁。”(《哭丰宅之吏部二首其一》)谢枋得云:“劲如五百义士从田横,英气凛凛磨青冥。”(《菖蒲歌》)梁启超曾撰《中国之武士道》一文,赞田横及其门客“战败宁死不为俘”“所尊亲者死,则与俱死”的精神,“以五百人者结八百年之局”。⑤这首词即感叹田横及其门客的历史命运,对他们慷慨赴义、长存浩气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词之开篇即地写景,一个“横”字将海天一色的画卷骤然打开,给人以广阔的视野,“世态”句则将眼前浮云的白衣苍狗之变与人世的沧桑之变联系起来,亦景亦理,展现了词人登高望远、思接今古的腾涌心潮。接下来,词人刻意对举互成正反或因果的词汇,造成强烈的辩证效果。如“上”与“下”、“今”与“古”,既指浮云的变动不居,又关合历史的变迁;“堂皇”与“低昂”、“贵客”与“荒冢”、“强”与“弱”,显见天壤之别,秦汉分界。那么,这其中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如何评判这种易位、易势?词人以“万事有前定,何必自纷纭”为托词轻轻掩过,实际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词之下阕便道出了他思考的结果,即这种易位、易势并不足道,而可珍贵的是其中田横及其门客的“浩气”,这才是能够“长存”于“天地”、永留青史、激励后人的优秀因子。接下来,通过“把剑相视”的细节想象刻画他们从容自刭、视死如归时的冷静、“奇悍”,又连用两个问句宣扬他们不入侯门、不作汉臣的行为,因此可知所谓“浩气”的真正内核在于不贪富贵不畏死。联系到近代以来的国家命运与社会形势,梁启勋此作显然有借古喻今、振作士气的用意在。

怀古词古已有之,如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皆为名作。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辛弃疾《永遇乐》云:“此词登京口北固山亭而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然,而英雄长往,每发思古之幽情。况磊落英多者,当其凭高四顾,烟树人家,夕阳巷陌,皆孙、刘角逐之场,放眼古今,别有一种苍凉之思。”⑥梁启勋词学稼轩,登临怀古,放眼古今,豪气不减稼轩。其《海波词》中有《满江红》“登青岛湛山绝顶”,目睹昔日德军与英日联军“肉搏之古战场”,抒发“谁说清溪悲白发,剧怜故国思乔木”的“陵谷”之思,慷慨悲凉,可与此词相颉颃。

三、沧海流波,且与绸缪

梁启勋有着深厚的大海情结。他曾横渡太平洋远抵美国留学,又栖居青岛两年,面对沧海流波,常能寄其古今之思、人生之慨。其词集名《海波词》,他曾自解其意道:

庚午秋,出门而之青岛,环境乍起变化,而意绪亦随之。一日薄暮,独徘徊于海滨,得《菩萨蛮》三阕,起句曰“海波浮动群山立”,当时自念,何妨留一迹象藉供他日之回顾?留稿之心遂以动,因即以“海波”二字作丛稿之名。

其集中咏海之作甚多,如《浣溪沙》:“成绮余霞晚未收。疏星明灭海东头。乍疑灯火出渔舟。”《好事近》:“潮汐自波澜,云淡水平空阔。”《望海潮》:“风卷暮潮,天浮暝色,芦边骤起渔歌。”此时词人笔下的大海有时神奇变幻,有时云淡风轻,既可令人壮怀激烈,又能给人以心灵抚慰,有着多重的意蕴。在这些词中,有一首咏写海浴的词,颇能见出梁启勋的此间心境。兹引之于下:

居士本无垢,聊作踏波游。古人无赖堪笑,濯足大江流。嗟彼瞿塘舟子,头白不知沧海,憔悴老扁舟。合朔记今夕⑦,日月且绸缪。踏狂澜,冲骇浪,狎沙鸥。怒涛喷沫飞溅,雪练起潮头。翻幸当年精卫,衔石辛勤未果,留得海天浮。漂泊复漂泊,云水自悠悠。(《水调歌头·青岛海浴》)

这首词作于辛未年(1931)青岛旅次,所写不过海浴这样的寻常场景,却能翻用故典,机趣横生,传达出轻松适意的生活感受。

词之上阕拉古人作陪衬,旨在突出自身海浴心情的自在与超逸。首句“居士本无垢”出自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梁启勋借以表达自己本无灰垢,故海浴的初衷不过是聊作戏玩而已。既然无垢可洗,那么西晋左思“濯足大江流”的行为就显得有些无聊可笑。因为左思曾在《咏史》之五中说“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以自己曾迈入恶浊龌龊的洛阳为耻,故要濯足长流,以去脚底之污秽,但是假如左思像苏轼一样无垢,怎么会需要洗呢?以此可见左思心有挂碍,不由得不被嘲弄。接下来,梁启勋又对瞿塘舟子加以调侃,反衬大海的险绝。《滟滪歌》云:“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流。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服,瞿塘不可触。”是知瞿塘舟子也历经险关,见过风浪,但对比起沧海来,到底是只见小巫,未见大巫了。对比下来,梁启勋以超脱之态遨游沧海,而得以绸缪日月,从容适意。

下阕一方面渲染大海奇险与平静的变幻,另一方面则突出自己“踏波游”的神采与心境。当“狂澜”“骇浪”“怒涛喷沫”“潮头”迸雪时,词人或“踏”或“冲”或“狎”或“幸”(庆幸之意),颇得纵放豪侠之姿;但当风平浪静,“云水自悠悠”时,词人则参悟物理,而能随水漂泊,全无之前争竞之意,呈现出随缘自适的超逸心态。在来青岛之前,梁启勋萍踪各地,不免有羁旅漂泊之感。其词中多见此意,如:“尽飘零、却为谁侬”(《唐多令》)、“望飞云逐浪,自怜漂泊”(《解连环》)、“无家惯得白鸥闲,生来未解伤飘泊”(《踏莎行》),等等。但在到达青岛后,他却从海浴中悟得心无挂碍,随缘自适的法谛,视“漂泊”为等闲了。

这首词翻故为新,出入古今,融情入景,亦庄亦谐,深得稼轩词之精髓。

梁启勋居留青岛期间,所作尚多,如:《菩萨蛮》组词三首作于海滨晚步之时,帆影孤鸿、灯火帘栊,夹杂着独处神伤的怅惘与如释重负的恬然;《渔家傲》(海气迷濛疑作雨)简练地勾勒出一幅“鹤唳海天图”,于驻足凝思之际,流露出一丝孤寂情绪;《南乡子》(仄径入松林)写策杖山行,动静相契,绘声绘色,虽屡次迷失所向,但终是路转峰回,可以想见喜形于色之态;《睿恩新》通过写樱花移植青岛后顿成佳种,而有感于地力厚薄之分;《鹧鸪天·北九水道中》作于劳山之行途中,所状景物真实自然,通过描绘平芜水石、碧波新涨,表达了不只偏爱沧海横波,也留恋山中天然之趣的情怀;《八声甘州·玉鳞口飞瀑》上片写银河倒泻、珠玉散溅,下片唱小溪清浅、芳茵缓步,充满了惊叹与欣喜,题虽常见,情怀却别具一格。因此,黄复评曰:“集中咏胶澳山水诸作,触绪造端,寓情于景,以庯峭绵邈之笔写岩壑林岫之奇,尤足骀荡景光,感嫮神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梁启勋的《海波词》离不开青岛的滋养,而文学青岛的历史也不能忽视梁启勋的《海波词》。

①梁启勋:《海波词》,见曹辛华主编:《民国词集丛刊》第19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② 张启祯、周小辉编:《万木草堂集》,青岛出版社2017年版,第158页。

③梁启勋:《曼殊室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71页。

④ 司马迁:《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1页。

⑤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8页。

⑥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79页。

⑦ 《后汉书·律历志》:“日月相推,日舒月速,当其同所,谓之合朔。”合朔一般在夏历的每月初一,梁启勋用在这里意在点明此词的创作时间。

猜你喜欢

怀古海波青岛
搏浪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清晏园怀古
山清水秀
说海波
上都怀古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这里有爷爷
翠云廊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