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文质论探析

2023-09-28张敏敏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1400

名作欣赏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王充文质扬雄

⊙张敏敏[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1400]

文质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想。古代学者们时而用文与质描述文采与质朴,时而用其概括形式与内容。①一般认为,文质说起源于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②,虽然孔子的文质论是用来形容人的,其所蕴含的思想却具有普遍性,启发了文学审美,为后世文质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有关文质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董仲舒、扬雄、王充等学者在此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汉代文质论的主要内涵

先秦时期关于“文”与“质”的表述,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且主要涉及政教、修身等,是一种文化思想。两汉时期学术繁荣,许多学者关注“文”与“质”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的来说,汉代文质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质先于文

董仲舒、刘安、刘向等学者尚质,主张“先质而后文”。董仲舒追求文质兼备,但如果两者不能兼备,则“宁有质而无文”,其在文质关系中,尤其突出了“质”的重要性。他在《春秋繁露·玉杯》③中云:

志为质,物为文,文着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

刘安在《淮南子》中对文质关系也进行了探讨,认为“质”具有决定性,“文”是“质”的表现形式。《淮南子·本经训》中有言:

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其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歌舞节则禽兽跳矣。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人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故钟鼓管箫,干戚羽旄,所以饰喜也。衰绖苴杖,哭踊有节,所以饰哀也。兵革羽旄,金鼓斧钺,所以饰怒也。必有其质,乃为之文。④

大体是说:人的情感有乐、忧、哀、怒的区别,先有情感的产生,钟鼓管箫、衰绖苴杖、兵革羽旄等文饰在后,人们用钟鼓管箫、干戚羽旎的形式表达喜悦之情,用衰绖苴杖、哭踊有节的形式表达哀伤之情,用兵革羽旄、金鼓斧钺的形式表达愤怒之情。概言之,刘安认为“质”影响“文”所采用的方式,“文”是“质”的表现形式。

刘向《说苑》中的《修文》《反质》对文质说有所发挥。在《说苑·修文》中,刘向从音乐的教化作用论述了质而后文的道理。他认为“乐者,德之风……乐之动于内,使人易道而好良;乐之动于外,使人温恭而文雅。雅颂之声动人而正气应之……郑卫之声动人而淫气应之”⑤。“乐”是“德”的表现形式,音乐可以打动人心,净化心灵,使其“好良”,音乐的影响表现在外,使人举止文雅,态度谦恭,本质上是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德”,音乐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音乐动人的角度,刘向认为质先于文。《反质》中的“是以圣人见人之文,必考其实”“君子虽有外文,必不离内质矣”都表明其对质十分重视。

(二)第二阶段:文质相副

扬雄既认同质决定本质,又提出“文质相副”的观点,重质不轻文,与西汉时期董仲舒、刘安等学者的文质观相比,凸显出一定的进步性。

扬雄是西汉、东汉之交的一位重要学者。在其《法言》《太玄》中,有不少关于“文”与“质”问题的言论。他在《法言》中说:“有人焉,自云姓孔而字仲尼,入其门,升其堂,伏其几,袭其裳,则可谓仲尼乎?曰:其文是也,其质非也。敢问质?曰: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圣人虎别,其文炳也;君子豹别,其文蔚也。辩人狸别,其文萃也。”⑥质是根本性的,质决定事物的本质。扬雄认为圣人、君子和辩人的质有虎、豹、狸之差别,其文也有各种差别,这是由质所决定的。扬雄认同质具有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他也强调文质相副的重要性。

扬雄首次将文质关系的讨论引入文学领域中,探讨文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关系。他既肯定文学内容占主导地位,又不否认文学形式的作用。其在《法言·寡见》中说:“或曰:‘良玉不雕,美言不文,何谓也?’曰:‘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扬雄不认可良玉不需要雕琢,美言不需要修饰的说法,他认为言辞若没有文采,即使是《尧典》《大禹谟》这样的名篇也无法成为经典,肯定了文饰的重要性。《法言·修身》中也说:“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朴实无华就显得粗野,华而不实就如同商贾,华实相副才符合礼义,这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扬雄提出的“文质班班,万物粲然”⑦、“事辞称则经”等观念也具有文质相副的含义。

通过对2007年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分析,从定义中可以了解到博物馆的基本业务目的是“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而博物馆经营的各种业务活动也都应以教育为基础,要将 “教育、研究、欣赏”等目的得以实现。这就要求博物馆内的各项工作需要积极主动的协调配合,使博物馆的教育专长得到充分发挥,使博物馆的教育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使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从而是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三)第三阶段:重文倾向

东汉时期的文质观呈现出重文倾向,持相关观点的学者有王充、张衡、蔡邕等。

王充赞美华实相符、文质统一的作品。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说:“吾文未集于简札之上,藏于胸臆之中,犹玉隐珠匿也;及出芙露,犹玉剖珠而出,灿若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嫌疑隐微,尽可名处。”⑧意思是,创作者内心有所感悟,藏于胸臆,就像美玉藏在椟中,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行之于文,就是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文与质的和谐统一。

在认同文质统一的同时,王充的思想呈现出重文的倾向。其于《书解》篇中云“物以文为表,人以文为基”,文对于自然、人文是至关重要的。《量知》篇中说:“绣之未刺,锦之未织,恒丝庸帛,何以异哉?加之五彩之巧,施针缕之饰,文章炫耀,黼黻华虫,山龙日月。学士有文章之学,犹锦帛有五色之巧也。”这里以锦绣需要修饰显现其美丽,象征文章需要文饰彰显其美质。文章需要与内容相应的文采才能成为美文,内容依靠形式才能广泛传播,形式美也是成就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充的文质观是古代文质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赞美文质统一的作品,并重视文的修饰,对当时的文学风气具有引领作用。张衡、蔡邕等东汉文人也提出好文重文理论⑨,对此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良好影响。

二、汉代文质论的总体特征

(一)重质思想到重文倾向的跨越

两汉时期,学者们对“文”与“质”有了更深入的探讨,他们都承认文质不可偏废,只是在具体评价中对文与质的取舍程度方面,态度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汉代文质观完成了从重质思想到重文倾向的跨越。

第一发展阶段中,董仲舒、刘安、刘向认为质先于文;第二阶段,扬雄提出文质并重思想;第三阶段,东汉时期王充、张衡、蔡邕等人好文、重文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文质观发展到了新时期。纵向来看,文质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西汉时期,董仲舒、刘安、刘向等学者认为质是第一义的、质先于文。西东汉之交的扬雄从质为根本这一点上强调先质而后文,并在文学理论上首次提出了“文质相副”的观点,辩证地看待文质关系,提高了文的地位。东汉时期,王充的文质理论尤其强调了“文”在文章中的地位,“学士有文章之学,犹锦帛有五色之巧也”,实现了从重质思想到重文倾向的转变。

(二)人文思想到文学理论的演进

文质论最初是一种文化思想,之后发展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想。⑩汉代就是文质论从人文思想到文学理论演进的关键时期。

西汉初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建立了一个大一统、张三世、通三统的历史体系,思想基础是文质循环的历史哲学,董仲舒把以文、质论人推广到以文、质论“历史”。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他解释历史循环的原因说:“王者之制,一商一夏,一质一文。商质者主天,夏文者主地,春秋者主人。”前一代尚文,后一代必救之以质,其以文质论为基础的循环说是维护大一统的需要。⑪董仲舒用伦理道德解释历史、服务政治,其文质观就是这种历史文化思想的体现。

刘安《淮南子》已经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探讨文质关系。“必有其质,乃为其文”,他认为真正的美有本质之美,再辅以人工之美,就是美上加美了,便达到了一种大美境界。文质兼备即为大美,这种审美观念在文质成为文学理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扬雄则首次将文质关系的讨论引入文学创作、文学批评领域中,真正实现了从文化思想到文学理论的概括与升华,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应该完美统一。

(三)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的偏差

文学主张和创作实际并非始终一致,文人所持的文质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扬雄是西汉末期的辞赋大家,其辞赋铺采摛文,辩丽恣肆,他曾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晚年,扬雄对辞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扬雄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总体来讲,扬雄的辞赋作品文过于质。但在理论主张上,他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认为优秀的辞赋作品应辞采华美,内容符合儒家的伦理准则。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他认为文质相副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典范,理论主张与实际创作有所偏差。

王充赞美华实相符、辞情并茂、文质统一的作品,尤其重视文的重要性。但在创作实践中,为了达到“疾虚妄”的目的,王充的作品往往有先质后文的倾向,体现出理论与创作的矛盾性。

三、结语

汉代文质论对文学创作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其明确优秀作品的标准,批判堆砌辞藻或一味重质的创作倾向,指明了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在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汉代是文质论发展的过渡时期。先秦是文质论的产生阶段,对文质的讨论尚未涉及文学领域。而汉代文质论则兼容众长,完成了从文化思想到文学理论的中转,实现了从重质到重文的转变,为文质作为文学理论的体系化、深入化奠定了基础,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的重文轻质倾向,唐及以后关于文质关系的探究,都是汉代文质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①蔡育曙:《“文质论”的渊源及其发展》,《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第20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8页。

③苏舆撰,钟哲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7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④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5—266页。

⑤ 刘向著,向宗鲁校:《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08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⑥ 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1—72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⑦ 郑万耕:《太玄校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⑧ 王充著,陈蒲清校:《论衡》,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447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⑨ 许结:《论扬雄与东汉文学思潮》,《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第173页。

⑩⑪ 束景南:《从文化思想到文学理论:文质说的历史形成与发展》,《文献》1999年第3期,第29页,第31—32页。

猜你喜欢

王充文质扬雄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酷爱学习的王充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弟子规·出则悌(七)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