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骨傲然:宋代诗词对海棠审美品格的升华

2023-09-28董雪静上海电机学院上海201306

名作欣赏 2023年12期
关键词:海棠花陆游海棠

⊙董雪静[上海电机学院,上海 201306]

海棠从中晚唐开始逐渐成为诗人笔下吟咏的对象,北宋时期迎来了海棠诗词创作的繁荣,对海棠的刻画逐渐由“形”到“神”,从外形花色的描摹转向对其内涵品格的挖掘。宋人赏花注重“花德”“花品”,如同人有人格一样,“人们欣赏花卉,不是欣赏花的自然美,而是欣赏花的人文美、性格美,观赏花卉的过程成为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①。宋人对花的审美观照,除了花姿花色外,更注重欣赏与品味花中所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所谓风骨,始于汉魏时的人物品评,在文学领域指刚健之美,风是风度、气质,骨是内心坚定不移的力量。海棠没有梅花香远,不比兰花幽雅,为何能获得人们的倾心与痴情?海棠迎风峭立,花开时满枝尽是粉艳美丽的娇小花朵,但它艳丽的外表下并不是一副羸弱的身躯,相比于其他观赏性植物,海棠不仅无惧阳光直晒,并且具有较强的耐风寒能力。宋人对海棠的喜爱,不仅是因为海棠的明媚动人、楚楚有致,更在于海棠绰约风姿中飘然而立的高洁品质和刚傲风骨。宋代诗词塑造了海棠孤高、坚韧、忠诚的审美品格,形成海棠既妖娆娇媚却又风骨铮铮的审美特质,进一步升华了海棠意象的审美境界。

一、只有名花苦独幽:空谷海棠的孤高之美

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内涵,常以美好的事物比喻高尚的情操,从屈原的“香草美人”开始,花草就被赋予了深厚的审美内涵,也寄寓了无数文人骚客的独特情操。“以花比德”,即以花草比喻高尚德行的创作方式自古有之,如以兰为佩的屈原、以梅为妻的林逋、独爱菊的陶渊明、以莲自喻的周敦颐……海棠因其姿色婀娜而往往被视为柔弱娇嫩之花,诗词创作多描摹其花茂的妩媚妖娆。对海棠审美品格的生发在唐代初露端倪,宋人在花卉审美中更注意观物返性和涵养德性,宋代海棠诗词开始关注对海棠品格意蕴的深入探讨,直到苏轼笔下的海棠以高洁孤傲的形象呈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海棠娇柔无力的审美认识,开启了咏赞海棠的先河。

海棠古来以蜀地为盛,苏轼为四川眉州人,生长于“海棠香国”的他,早年没有一首诗吟及海棠,直到四十五岁贬谪湖北黄州,才写出了第一首咏海棠诗。元丰二年(1079),东坡因写诗讽刺新法,被弹劾下狱,后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他漫步所居住的定惠院附近的小山上时,偶然发现了一株夹杂在杂花草莽间独放的海棠,尽管花色繁茂,但当地人无人了解其华贵,更无人欣赏。苏轼对这株海棠甚为喜爱,每年海棠盛开时,都要置酒赏花,来到黄州的第二年,他写下自谓“吾平生最得意诗”,深情地歌咏海棠: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作为“花中神仙”(贾耽《百花谱》)、“花中至尊”(王禹偁的《商山海棠》)的海棠,并没有因为流落在山野草莽而自艾自怜、自怨自弃,就算在瘴气蒸郁的恶劣环境中,海棠却仍然“嫣然一笑竹篱间”,自信而优雅地微笑着,并不以境遇的荣辱而改变清洁高雅的姿态。诗中引用了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佳人》)的诗意,“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将海棠比为空谷中的佳人,这样天姿美好的海棠却被造物主安排在“空谷”,不过海棠的美是不能掩却的,“竹篱间”的“嫣然一笑”,风姿高秀,不改其度。当粗俗的草木桃李漫山生荣时,只有海棠苦于“幽独”,执着于“幽独”,遍山热闹的桃李反而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了,以桃李反衬海棠,更突出海棠的不同凡俗、孤标傲世。

苏轼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海棠比作天生丽质、高贵清淑的空谷佳人,极力刻画海棠幽独、清雅的形象,海棠幽独高洁的个性不仅与其美丽的“天姿”有关,更因其所生长的恶劣环境,突显出雅致孤高、独拔流俗的审美品格。诗人识花爱花,为他人不识名花而惋惜,为名花流落山野而愤然,海棠佳人在僻陋的江城独自花开花落,其幽独寂寞、不为世人所赏的遭际,与诗人被人谗害、历经九死一生后流落黄州的经历何其相似!诗人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与空谷海棠“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境遇融合,表达自己就算是被放逐寂寞山野,也要坚守自己的美好节操,保持卓然不群人格的人生选择。

盛放在山野中的海棠花,不屑与那些俗世中的花争艳,它的存在从来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要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后来,苏轼迁居临皋亭,也把这株海棠移栽了过去,海棠是诗人欣赏的对象,更是诗人惺惺相惜的心灵寄托: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苏轼白天领略风中摇曳的海棠,晚上观赏朦胧月色下的海棠,深夜还要凝视红烛照耀下的海棠,为什么苏轼对海棠如此钟情与深情?这株流落于草莽之中、无人理睬的海棠,诗人与之产生了放逐黄州“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与芳华灿烂的海棠相见要熬一年才能盼来一次。因此,每一次遇见诗人都万分珍惜,就算晚间也要拨亮灯捻儿,仔细端详,通宵不眠,在所不惜。“故烧高烛照红妆”凝结着诗人浓烈炽热的情绪,前代诗人酝酿提升的海棠审美品格,在苏轼笔下,海棠的高洁之姿正式定型。

苏轼对海棠的钟爱,不仅是海棠有着优雅婀娜的美丽外表,更可贵的是它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和自我沉静、傲立于世的高洁品格。苏轼一生坎壈,虽九死而犹未悔,以旷怀达观和浩然正气立身立德立言,为后世留下了有宋一朝文弱绮丽的皮相下刚健坚韧的卓然风骨。苏轼对海棠飘零的同情和幽独的品节的讴歌,既是对生命遭受摧残的无奈嗟叹,更是对美好生命的珍视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强化了人们对于生命和美的体认,传达出中华美学“以‘生命为美’,以体现充盈的生命之气为美,以显示旺盛的生命力的东西为美”②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标准。

二、海棠不惧胭脂色:雨中海棠的坚韧之美

海棠花色繁艳,入宋后被君王贵族赏识,声名渐隆,因此用海棠称名风色气候的现象比较普遍,如“莺语愁春,海棠风里胭脂雨”(陈允平《点绎唇·莺语愁春》),“陌上风光浓处。最是海棠风措。翠袖衬轻红,盈盈泪,怨春去。黄昏微带雨”(李弥逊《十样花·陌上风光浓处》)。作品里所说的“风”,意思是“风信,所指是三月间百花盛开时应令而起的风候……时间大约在仲春清明时节”③。

各地海棠花开,大多经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风候,海棠花期恰逢春雨较多的节气,“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④。雨中海棠深得赏花人喜爱,“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绵无数开。欲识此花奇绝处,明朝有雨试重来”(陈与义《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其二》),“晓来雨过,正海棠枝上,胭脂如滴”(王炎《念奴娇·海棠时过江潭》),“海棠经雨胭脂透”(宋祁《锦缠道·燕子呢喃》),被细雨“洗”过的海棠越发呈现出洗尽铅华、楚楚动人的美感。

三月前后初暖还寒,“春寒欲尽复未尽”是这一节令的风候特征,“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蒋捷《解佩令·春》),“杜若水生江舫集,海棠风起郡斋寒”(刘诜《和萧孚有新年》)。海棠花开的时节,常常是春寒或倒春寒严重的时期,同样是早春时节开放的桃花、李花、杏花,往往因为不耐寒冻,在凉风冷雨中随开随谢。然而,海棠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植物和花卉特性,特别是在花蕾酿花和开花期能够耐寒、耐风雨,可以迎着寒雨凉露、晓风夜雪,在春寒料峭的时节动人妖娆地绚烂开放。“海棠浑怯冷,为我强留春”(李弥逊《临江仙·次韵叶少蕴惜春》),诗人寇准也不禁感慨“犹谢海棠花始发,似留春色向凋零”(《和人暮春·其一》),只有海棠能在这桃李凋零的时节,为他留下那片明丽的春色,形成海棠特殊的美感。

何谓风骨,无非是能受天磨。经历过风雨侵袭仍能顽强留存下来的海棠,虽饱受摧残却依然独立挺拔,而这幅画面收在宋人眼里,更是自成风景,自带倔强,自显高格: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陈与义《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由于靖康之乱,金兵南侵,陈与义避乱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市),借居在朋友的一个叫“窦园”的小园里,他闲暇下来便在花园里种了花草,并自称“园公”。仲春二月的巴陵,春雨连绵,春寒甚重,燕子都不堪忍受连夜风雨的打击,然而在乱世一隅的寂静和寒冷里,海棠却遇风不落,经雨不谢。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风姿绰约,并将海棠在春寒冷雨中傲然屹立、花蕾绽放的刚健挺拔之姿作为自我人格的生动写照: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二月的巴陵,在春寒料峭中日日风雨,凄冷无比,作为园公的诗人也不禁为花草的命运担心起来。然而,让诗人惊喜和安慰的是,海棠花虽然身姿柔弱,却毫不畏惧,园子里的许多花草都耐不住寒气逼人,以至于谈“寒”色变,而海棠却不以为意,它并不爱惜吝啬自己的胭脂颜色,任凭细雨打湿了花瓣,久而久之也冲淡了花的绚丽,仍旧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装点人间春色,哪怕减损了自己的美丽,也在所不惜。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诗人将海棠拟人化,着力表现雨中海棠顽强的生命力,海棠以坚定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与风雨对抗,它被雨浸润、被雨摧残,它但毫不顾惜,依然以自己艳美的姿态挺立于雨中,绽放其最美丽的风采。诗中的“风”“寒”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是社会的战乱与侵扰。国家“山河破碎风飘絮”,承受的正是来自入侵者的凄风苦雨,而作者正如风雨严寒中的海棠一样,不屈不挠,傲视风雨打击。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表达了一种面对恶劣环境时坚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人生品格。

一般诗词中的海棠常常是娇嫩柔弱的,像是弱柳扶风的美人。而陈与义刻画的风雨中的海棠在春寒料峭中凌寒独舞的神采和风骨,散发着悲壮而崇高的阳刚之美,这种美不仅注目于外在,更凝聚于内在。宋代诗人刘子翚笔下的海棠花集梅、柳优点于一身,好似娴静的淑女妩媚动人,“幽姿淑态弄春晴,梅借风流柳借轻……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海棠花》)。虽然海棠经过夜雨的洗礼后已经飘零殆尽,但是余香犹在,即使“染尽胭脂”也无法画出它留芳遗馨的气韵来。海棠的美是香味犹存、艳丽妖娆于一体的表里之美,是经历夜雨磨砺后的刚毅之美、坚韧之美。

三、乞借春阴护海棠:蜀中海棠的忠诚之美

两宋时期,一生追寻海棠花影、对海棠最钟情、最痴情的诗人当属陆游。陆游一生有两大难以释怀的情结和隐痛:一是爱情感伤,一是爱国情怀。如果说作为断肠花的“秋海棠”是陆游与唐婉一生相思的爱情祭奠,那么作为天下奇艳的“蜀海棠”则是他忠贞不渝的赤子之心的情感寄托。

陆游出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一个书香世家,四十六岁时被召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爱国梦想的破灭,北伐建议的无法实现,报国无门的苦闷使陆游亲历了欲战不能的情感波澜。入蜀后他开始转向实际生活,在蜀地生活八年,陆游广泛游历了成都的名园胜迹,“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陆游《成都行》),蜀海棠妖娆不俗、繁艳富丽,成为他蜀中生活最绚烂的名花记忆:

看花南陌复东阡,晓露初干日正妍。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颠。(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其一》)

《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组诗对海棠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细致描绘,时间从海棠初放时海棠花苞的“枝上猩猩血”(其六)到海棠花谢满树“胭脂吹作雪”(其十),囊括了陆游在成都赏海棠花的全过程,他饱观海棠、欣赏海棠、吟咏海棠,为海棠痴狂,并欣然接受了“海棠癫”的雅号。

蜀海棠名满天下,宋代沈立《海棠百韵》云:“岷蜀地千里,海棠花独妍。万株佳丽国,二月艳阳天。”蜀海棠繁艳富丽的神韵与陆游在蜀中车马轻狂的游历生活十分契合,他如醉如痴地爱上了蜀中海棠,尽日寻春不到家,因为爱得越深就越怕花易逝去,担心“海棠已过不成春”(其十),甚至愁从喜中生,因痴爱海棠以至于因爱生愁:

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其二》)

陆游生怕风儿吹、烈日晒,海棠花不堪风日摧残,折损了娇美芬芳的容颜,他想方设法让春天把海棠花留住,并且由衷地发出痴想——既然红尘不让春长在,那就祈求苍天吧,让我连夜在青藤纸上写好奏章,连夜奏报玉帝通明殿,向上天祈求借来些春天的光阴多给予海棠荫翳,让海棠花期延长,诗人爱花爱到癫狂的惜花之情溢于言表。

在入蜀之前,陆游亦有咏海棠之诗,但数量不多。在遍游蜀中诸园、与海棠长久接触之后,诗人与海棠产生了深沉的心灵联结和情感共鸣,蜀中时期和离蜀之后,他创作了大量海棠诗词。陆游自言与海棠的相遇是一场“零落逢知”,蜀中海棠不仅是他怡情悦性的美好寄托,更是与他惺惺相惜、诚挚相伴的深情知己。“我为西蜀客,辱与海棠游”(陆游《海棠图》),陆游一生“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希望能在抗金前线奋勇杀敌,却屡屡不为朝廷所重用,在西蜀期间,虽官职不断,但大多属于闲职。蜀地生活的八载光阴,不仅是陆游在得意失意之间度过壮岁之年、人生走向成熟的岁月,也是他在从戎与游历中感悟最多、诗境转变的历程。在海棠诗词中,他寄予了知音寥落、报国无门的感慨,同时也将蜀中海棠与收复中原的爱国深情巧妙结合,诗人借“乞借春阴护海棠”,表达了希望君主不要再做出打击爱国志士的举动,并以“为爱名花抵死狂”,再次抒发了自己忠贞不渝的爱国赤子之心。

“海棠独立方倾城”(陆游《雨霁出游书事》),陆游爱海棠,不仅喜其奇艳,更爱其风骨。海棠娇而不媚、无惧风雨,还自有一股倔强品格,诗人以海棠自比,用它来展现风雨飘摇时代中自身的爱国热忱:

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讥弹更到无香处,常恨人言太刻深。(陆游《海棠》)

诗人说蜀地海棠气概非凡,一枝独秀,足以艳冠千林,然而以海棠之艳丽绝伦,尚有人讥弹指点海棠艳而无香,诗人为之愤愤不平,深感人言“刻深”可畏。对于海棠无香的讥弹,陆游不遗余力地为之辩护,不仅是为海棠正名,更是将自身遭际与海棠的命运融为一体,写海棠之“气”之“恨”,表现海棠的崇高气节不被世人所知而遭受非议,折射出陆游怀揣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反而蒙受谗言和迫害的人生境遇。

陆游是一个深情又痴情的人,家国情怀萦绕一生。诗人移情于物,他为每一株海棠花的命运担忧,更是为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担忧,诗人寄情于花,歌咏海棠的高洁和倔强,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陆游殚精竭虑穷其一生致力于收复中原,虽屡遭挫折,但至死不改初衷,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一往情深和矢志不渝的忠诚。在一系列海棠诗词中,陆游写出了自己与海棠共同的命运、气格,其高洁傲然的人格和爱国忠贞无悔的信念,感情炽热,铁骨铮铮,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之美的至情至性、深沉厚重。

四、结语

在古代文人看来,花是有灵有情之物,人们欣赏花的外形美,更看重它的荣枯兴衰的内在美,花卉散发着文化意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气节。“宋人在植物审美中更注重养精炼神、涵养德性……更多的是力求对物性自在本真的展现和追求。”⑤宋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投射到海棠花上,使得对海棠花的品赏呈现出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形到神的审美拓展,在海棠传统柔美婀娜、婉约秀雅的审美印象基础上,深入挖掘海棠内在的审美品格,尤其是宋代大家将“以花比德”的创作手法,创造性地运用在海棠诗词创作中,塑造出海棠孤高、坚韧、忠诚的审美特征。自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作品中,终于形成了海棠花既妖娆娇媚又风骨铮铮的审美意象,进一步提升了海棠花的审美品格,提升了审美意境,留给后世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

①叶卫国:《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西花卉审美特征漫议》,《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01页。

② 邱紫华、习传进:《独特的审美思维体系与诗性的美学理论》,《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113页。

③程杰:《“二十四番花信风”考》,《阅江学刊》2010年第1期,第113页。

④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页。

⑤ 丁利荣:《宋代植物审美中的草木精神与天地气》,《湖北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第70页。

猜你喜欢

海棠花陆游海棠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猫在野海棠花落处
海棠花开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大嘴狗》
找春天①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