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之言 匠心独具
——评《如何做一个智慧的思政课教师》

2023-09-28于宏霞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名作欣赏 2023年18期
关键词:思政智慧研究

⊙于宏霞[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张锦荣[太原市泰华高级中学,山西 太原 030003]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如何做一个智慧的思政课教师》一书,是郝双才撰写的一本关于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专著。该书重点介绍了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并站在学科的内在本质上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提出具体对策。此书并不只是思政教学相关内容的收集与整理,更是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得出的匠心之言,也是开始思政课教学的一本重要的书籍。此书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以及研究内容的鞭辟入里都值得读者细细品味、慢慢享用。

一、谋篇布局,耐人寻味

从本书的整体布局来看,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即“立德树人”“课标意识”“破题立意”“语言转换”“线穿珍珠”“合纵连横”“区间课堂”“课堂生成”。它将思政课教学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同时强调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个人意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做一个智慧的思政课教师》之所以能够让读者“品之有味”,与本书的写作方式有关。

其一,作者从教学中的全过程进行论述,从定位课程——引领方向——明确主题——实现价值——选择事例——整合资源——重构模式——激发活力出发,层层剖析,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一门学科的教学问题,首先涉及的是该课程的性质。明确了学科性质,就为后面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地位、学科功能的确定提供了可靠基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是对思政课性质的明确定位,为我们进一步分析不同学段思政课性质的不同表述提供了基本的学理遵循。明确了思政课的性质,我们可以高屋建瓴地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整合资源和教学设计,就可以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工作,从而充分保障教学质量。

其二,作者以学术性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学术视野极其开阔,资料翔实,运用大量的理论和证据阐释了成为智慧的思政教师的详细策略,同时又通过全新的思维方式解析了思政课教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具体案例,这些案例和实施建议为成功的课堂经验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为读者呈现了一名教学专家的学识度与专注力。我们都知道,课例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有效抓手,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便捷途径。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典型课例,这些课例有的是说明作者所提出的一些主张的,有些是解释比较深奥的理论问题的,有些是为我们提供示范性资料。这些课例既典型又精致,既有趣又有效,既别致又恰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三,作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严谨的学术态度,秉承“真实”“客观”的原则,从对教学瓶颈问题的分析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再到教师智慧成长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在阅读此书时,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思政课教学问题的思考、对于教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点评;也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每一章节所做的精心设计与总结;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探讨,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教育研究工作者严谨治学、独立思考、追求真知的良好形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对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热爱。

二、笔墨精妙,别有风味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立意高远、视野广阔,而且能够感受到他对于学生的爱、对于教学境界的追求。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学术研究的前沿性与独特性

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我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①《如何做一个智慧的思政课教师》秉承了这一种理念和原则,内容研究并未局限于已有的研究框架,而是另辟蹊径巧选角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体现出作者独特的研究视角。

本书以如何点亮思政课教师智慧之光为中心,以解决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瓶颈问题为重点,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如书中所说“化繁为简”与“化简为繁”并重、“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共举。思政课教学问题是思政教育硕士所关注的专题研究,关于思政课的定位问题,笔者也从多种文献和网络资料进行查阅求证,相关著作很多,中国知网上也有数篇文章,其中以该书的论述最为系统。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述:“目前,学术界对于思政课的性质有不同的认识,归纳起来,有几种观点较为典型。”关于思政课定位的问题原有的定义和解释也仅局限于分类不同,当前教育学科发展的日新月异已显而易见,学术更新的广度与速度更是前所未有,尤其是在思政学科前沿话语的体系下,如何转变教学思维,传统教学理论又将面对怎样的变革与冲击都是当下需要关心的问题。因此,关注最前沿的思政课教学问题,把握未来思政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成为未来学者开展研究的新要求,其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十分鲜明。本书研究始终紧跟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潮流,从而展现出卓尔不群的研究品味以及独具特色的研究洞见。因此,该书基于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系统地呈现了作者关于课标、主题、语言、教学设计、课程资源等,体现了“立足现实、开拓引领”的研究宗旨,而不是复述已有研究。在这个意义上,该书充分体现了研究的前沿性。

(二)问题剖析的深刻性

“课标意识”这一内容,文章从课程标准切入,探讨了树立课标意识的重要意义,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对思政课教师课标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做出了具体阐述。文章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疑问进行探寻,最终借用思政课教材实例,要求教师努力做到:无标不备课、无标不上课、无标不说课、无标不听课、无标不评课,要努力按照课程标准把课程的目标完成好,而不能只满足于在三尺讲台上把课本知识讲好,学会既要聚焦课堂,更要放眼课程。

梁启超先生曾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到:“有许多人爱下判断,下得太容易,最易陷于武断。资料和自己脾胃合的,便采用;不合的,复删除;甚至因为资料不足,从事伪造。”②而该书内容并未直接嫁接前人论断,虽经多方求证与作者自身教研经验获得教学的事实——“事实依据”往往是学术论断强有力的证明,但问题剖析以何种角度,能达何种深度并非易事。作者由此及彼,接连提出了破题立意、教学的“活”等概念进而推及“破题过程”“立意过程”。这些严谨科学观点,研究可谓深入。这一点为未来学者的教学研究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也是对当下正处于摸索阶段的教学设计者的重要反思,也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逻辑。该书注重带给读者以实际案例的示范和吸引,同时引导读者突破日常教学中难以察觉的定式。思政学科科学方法则给读者一种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思政课教学理论,指出了启发性与示范性的发展道路,呈现了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该书能够指引读者将思政课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实现有机统一。

(三)注重以“例”释“理”

书中多处采用了教学实例的论述方式,以教材分析和教学实例整理了大量实践资料,在教学理论的晦涩难懂处常常采用案例,此种方式更加利于读者的理解与信息获取,尤以第五章“线穿珍珠”的内容为甚。例如,在“学会精选教材中的事例”中,以“少年有梦”一课为例来分析教材事例如何精选,设计了织梦、追梦、圆梦、中国梦四个环节。在“学会精选教材外的案例”中,涉及课程的诸多问题,关键是要吃透课标和教材,达到对思政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先在“理”这方面一以贯之,之后再用“事例”体现其“道理”。所以,当教材中的材料无法使用时,可以在教材之外大胆选择。作者以《夯实法治基石》一课为例来说明真实事件如何选择和使用。《夯实法治基石》一课将“聂树斌案”引入课堂,在教学环节上,采用“一则案例,初识法治”“深入案例,再识法治”“抚今忆昔,纵论法治”“全民参与,共奔法治”。在“学会编撰恰当的故事”中,教师要博览群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做好平时的案例收集和积累工作,多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记录下来,作者以“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为例,说明如何编撰一个比较好的情景案例,这种解析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更让读者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每章标题下都加入了古代诗句的方式对整章内容进行概括。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连横加合纵,渐次入佳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这种方式让论述更加饱满,也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三、引人深思,意味深长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业场域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有一些专家所写的书籍,往往摆着一副学究的面孔,喜欢用玄虚的理论来包装,用艰涩的文字来粉饰,而对于真正的一线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并无太多帮助。而这本《如何做一个智慧的思政课教师》,纵观全书,作者站在新时代教育理论的高度与思想前沿,本着不忘初心、不忘本来的使命和担当,给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带来启迪,带来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一)善于进行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和融入

每门学科都要善于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所任学科,思政课教学也不例外。这就要依据思政学科的内容进行挖掘。我们要结合思政课程所归属和服务的学科与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现实因素和未来趋势,尤其是所涉及的科学家或模范先锋的优秀事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责任感、使命感、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同时,要把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对融入的内容、时点、方式等进行科学合理分析,确保知识教育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要求。选择灵活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如探究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议题式教学、辨析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并探究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思维、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二)拥有教学智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正如书中所写的:“教学智慧是教师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和技巧。”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离不开教学智慧。而教学智慧的生成离不开教师意识的转变——从“知”到“智”。新时代教师必须不断追求高水平、高效率课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才是最需要发展与进步的。高水准课堂的构建,需要优秀的教学组织者与引导者——智慧的思政课教师。教师要勇于转变教学意识,因为那些只会“教书”不 “育人”,或“腹中有书、目中无人”的教师终将被社会淘汰或者边缘化,所以从“知识型教师”转向“智慧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做一个智慧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智慧的“学生”,教学智慧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反思,是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和谐融通,智慧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学无止境,学习研究是智慧的源泉,反思总结是进步的动力。只有拥有教学智慧,才能在新时代中以不变应万变。

(三)教学研究应带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意识

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意识是我们思考、研究与行动的内在推动力,这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也是成为“智慧”教师的必备意识。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应带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意识,而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往往能够引领该领域研究走向新的高度,教学需直面当前的思想困惑,不能回避现实中的尖锐问题和复杂问题,深入研究、深层解答重难点问题。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去审视和回答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疑惑做出饱含理性的解析、富有信服力的回应。《如何做一个智慧的思政课教师》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问题意识,无论是针对学科性质的定位、对教材的具体分析还是如何教学设计,以及在该书的后记当中提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思辨的态度。从笔者的阅读感受来看,本书对于推动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助推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者从事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具体指导,具有普适性和引领性。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页。

猜你喜欢

思政智慧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