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伦敦系列”艺术中的“气韵美”
2023-09-28吴杰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温州浙江325000
⊙吴杰[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温州 浙江 325000]
一、“伦敦雾”的情感转向
在谈论莫奈作品中所体现的“气韵美”之前,需要对莫奈创作的现实基础——“伦敦雾”的背景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曾经的外来者在雾的阴沉中看到压抑恐怖的冥界图景,让人想到自杀或不得不去别处寻找蓝天。然而情况随着时间渐渐转变,外来者在雾中也发现了一种新奇甚至美丽的东西……雾似乎褪去了它早先的恐怖性。这种变化不仅是美学风尚上的转向,而且反映出伦敦雾本身性质的真正变化。
对伦敦雾感兴趣的一般是外国的艺术家或艺术家,他们看待雾的角度也很独特,更抽离,也更加客观。一直到了1880年左右,伦敦雾的爆发频率和浓度都达到顶峰。在当时许多领域的艺术家对此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比如惠斯勒扬言自己的目的就是要将伦敦雾审美化,很多艺术家跟随惠斯勒的脚步,高声赞美伦敦雾的美学潜能。其中就包括莫奈,莫奈曾说:“我热爱伦敦……但是我最喜爱的还数伦敦的雾……没有伦敦雾就没有这座可爱的城市……是雾给了他无与伦比的辽阔。”对于莫奈来说,伦敦的雾霾所带来的气氛是这座城市最吸引他的地方。伦敦雾逐渐从污染物的产物这一反面的观点转向了具有伦敦特色的艺术表达介质。
独特的伦敦雾让莫奈沉迷于此并延伸出不同的生态艺术作品,从而让生态与艺术产生交集。其实早在1870—1871年间,他就画过雾的题材,在《国会大厦和泰晤士河》和《绿色花园》等作品之后,在法国描绘雾中的勒阿弗尔港口的《日出·印象》才真正被大众熟知,在《雾中维特尼》这幅作品中,他首次尝试捕捉那些基本上湮没于雾中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也为此后莫奈所创作的“伦敦系列”组画——一共包括九十八幅油画作品(九十五幅泰晤士河的风景画,三幅莱斯特广场的夜景画)埋下“伦敦雾”的伏笔。
二、以“中”论“西”的可能性
“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人提出的传统画论,真正将“气韵”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当是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总结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将莫奈的“伦敦系列”作品放在中国的山水画范围内看,两者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的。
首先从画面内容所包含的自然素材来看,许多中国山水画(如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中都会带有烟雾缭绕的景象。从生态角度看,虽然和由于污染产生的雾霾在本质上存在差异,但从艺术角度同样具有表现朦胧美感以及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意蕴,将画面中各个物象进行处理,塑造整体的空间,将画面的空间气韵相互贯通,并使之呈现出生动且朦胧的柔和之美。
其次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莫奈绘画的笔法、对物体的造型描绘以及所使用的色彩等表现形式和中国绘画中画家用笔用墨的方法有一定相似之处,比如从笔触上看,短小的笔触和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法相似。而从视觉感受上看,雾中的伦敦又有几分烟雨朦胧的江南山水之感。另外,与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相似之处还包括减弱了客观物象的物理结构,比如与黄宾虹的作品相对比,可以看出这种画面的整体感,这也使得莫奈的画面整体感受往往有一种中国画论里所谓的“气韵、意境”美。因此,从“气韵”这一角度去赏析莫奈作品中通过伦敦雾所表现出的“气韵美”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三、“伦敦系列”作品的“气韵美”
在现代思想背景下,气韵生动这一古老的艺术范畴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气韵生动所表达的天人一气、生生不息的丰富思想内涵一直影响着中国绘画,道家的思想总是深藏于中国艺术当中,然而将西方艺术拿来与之对比,可以发现其中微妙的相似之处。
中国美术家中与莫奈在绘画风格上相似的有黄宾虹先生,据潘天寿先生介绍,黄宾虹学画经历三个阶段:先求法则,次求意境,后求气韵 。莫奈的时代比黄宾虹要早,但了解莫奈的艺术经历之后,可以发现莫奈的绘画历程似乎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发展的,他的艺术风格的演变也与之相似。从早期学习学院派的风格到中期慢慢摸索并突破学院派的局限,捕捉瞬时的自然光影,强调对色彩的表现,模糊对象事物的轮廓以创造整体性的意境和气韵,尤其是中后期系列组画的创作更是充满强烈的“气韵”美感。
(一)共生之“气”
“气韵生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或生态万物的共生之美,即世间万物都不是相互独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共荣共存的。莫奈曾说:“我非常爱伦敦……但仅仅是冬天的伦敦……这个时候城市是一个整体,所有东西都在一块,一切都是如此简单。”由此可以看出莫奈当时在伦敦雾的影响下,体会到了万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比如在他的作品《议会大厦》中,雾仿佛变得有性格,它们围绕在国会大厦周围,时而变大变浓,时而变轻变淡;那些雾则竭尽所能地变着脸色,有时候妖娆,有时冷冰冰,有时迷茫得好似要将命运尽数埋没。可以从中体会到由雾和雾中的光所导致的色彩的瞬息万变以及建筑、海面、天空以及空气共同形成一个渐变的整体,而这一外在环境撞击着画家敏感的视觉神经,给他造成身体触动,激发起他的兴趣和冲动,他将自己的这一情动凝聚在自己的作品当中,然后在欣赏者身上唤起同样的情动效果,让观赏者也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莫奈在画面中运用厚重的色彩、自由的线条、绵密的笔法表现出一种空间气韵,以此传达出生动、柔和与朦胧感,对于空间气韵的营造则是通过对整个物象明暗、光线与色彩的观察与研究、把握与描绘而取得的。莫奈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是其体现气韵的主要手段,对于光色变化的注重也是莫奈以及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绘画最显著的特征,雾气对于光线产生的影响被莫奈敏感的视觉神经所掌握,并且运用其熟练的色彩表达使得画面整体的色彩富有诗意,冷暖色的共存以及两者之间所产生的鲜明对比,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同时冷暖色之间的相互制衡以及相互过渡又显得那么自然与柔和。西画中颜料的颜色渐变过渡所带来的视觉感觉和中国画中墨之五色“焦、浓、重、淡、轻”之间的过渡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重要的是,莫奈运用色彩的过渡将画面分割又统一,画面中的自然物象在视觉上呈现出既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融合的整体。
(二)动态之“韵”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中国人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生生不息的,世间万物从无形到有形聚气而成,而这一活的过程在气论本体论中被认为是世界最本然的状态。“气韵生动”所体现的就是生生之美,这种美是生生不息的,是处于动态的,是人作为此在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的共生之美。
“伦敦系列”中围绕议会大厦所创作的组画,也可以从这一角度欣赏出世间物体的动态韵味,莫奈的笔触及色块如同一个个欢快的音符,他的画就像高低起伏的旋律一般,与中国六法中所说的“骨法用笔”相似的是,莫奈的笔法中透露出一种“书写”性和强烈的秩序感,轻重缓急、刚柔并济、方圆虚实等无不显示出画面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合理有序的笔触因势而变,或上下或左右,或斜正,有序的笔势构建出极富内涵与张力的音乐感。画家运用了看似凌乱的“涂、抹、点、勾”等笔法,勾勒出光线相互交错、色彩相互渗透但又浑然一体的雾天景象,整个用笔过程中彰显了乱中有序、序中有变的原则。画家大胆而又冷静地运用涂抹式的笔法,平涂中时隐时现地显露出笔触的痕迹,生动地描绘了雾气中的水面和远处隐约可见的建筑体,显示了令人神往、静谧的朦胧感。莫奈用静态的艺术表现的动态的瞬间光影,捕捉变动的时间和氛围,呈现世间万物生命的律动,这种律动就是“韵”的特点。通过色彩表现绘画的通透性与流程性,而这也基于莫奈笔触的流动,以及其绘画中所体现的时间和生命的流动。莫奈所表现的自然的光线和空气交织变化也正是一种活的过程,它使人能通过绘画作品领悟到生生不息、周流无滞的生命与自然的“气韵生动”之美,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与解放,享受到艺术带给人的“至乐”与“畅神”。莫奈的绘画作品,对内是其自我的力的回旋,不仅是表面意义上的大量的写生和只追逐光的画家,更多的应该是他对宇宙空间的思考,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生命变化。
(三)神似之“意”
“气韵生动”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形似”上,而是向更高阶段的“神似”靠拢,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达到“神”的境界,而“形”存于其中,因此并不代表“形”不重要,而是表现“气韵”要以“形”为基础,“神”为升华,艺术要表达神似之意即是要做到表现生命气韵。
莫奈对于物象造型的处理在方法上与中国画中国的意境造型有着共通之处,其对于自然的物象并不是简单地在模仿的层面上进行描绘,而是根据自己当下的真实感受,以及对于光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物象进行进一步的主观处理与加工,从而达到中国传统绘画所有的“形神兼备”的特点。在莫奈伦敦雾系列的作品中,受到浓雾遮掩影响的物象,议会大厦原本坚实的建筑轮廓被模糊,其外在形象也在“形”的基础上随着光线和空气介质而扭曲,但是并不代表议会大厦的“形”消失了,而是通过光影颤动的变幻,用神似之意包含了形似之态,表现的是一种似与不似的意象审美,而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的意味所在。艺术家从追求视觉上的真实发展为追求一种整体印象上的真实和心灵的真实。如郑燮所说的“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莫奈从“形”出发,但又打破了严谨的形体,表现出一种意境,留给观者很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表现上更注重色彩的表现和光线的表现,弱化了空间感,从而使绘画的表现形式更丰富,视觉表现更放松。他在创作各类组画时,经常对同一个场景反反复复地描绘,这种浸入式的对于自然的感受以及对于自然景象、光线的体会使得莫奈的创作达到了“立万象于胸怀”的境界。
回顾中西美术的历史发展,绘画艺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前进,在似与不似之间游刃,是中西绘画艺术追求更高境界时所共有的特征和规律。
四、结语
本文在对莫奈绘画作品的欣赏中,表明“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表现不仅仅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所体现,在西方油画艺术当中也可以发现痕迹。莫奈“伦敦系列”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共生之“气”、动态之“韵”、神似之“意”无不显示了其内在与东方艺术的相通之处。通过梳理总结,可以发现艺术的发展是具有世界性的,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国家的艺术是可以相互渗透的。中西美术发展的时间存在前后的差异,但中式思想和西方艺术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碰撞,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