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另类情感下的国民性批判
——以《四世同堂》为例

2023-09-28韩正路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8期
关键词:四世同堂国民性老舍

⊙韩正路[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国民性的归纳和透视,是启蒙主义照耀之下的“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为现代中国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鲁迅和老舍的国民性思想的建构都是面对民族忧患的艰难困境而由衷激起的。辛亥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广大地区的农民仍旧处于愚昧麻木的状态中。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相继反扑,使得备感失望的鲁迅意识到国民性批判和改造的深远意义。深知只有彻底改造中国的国民精神,才能推动中国的政治化革命走向最终的胜利。与此类似,20世纪30年代回国后的老舍看到的也是旧中国一片生灵涂炭的悲惨场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军阀混战的惨况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使得底层劳动人民处于绝望的边缘,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懦弱苟且、保守顺从和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更是刺激到了作家老舍敏感的神经,引发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痛思索,进而希望借助国民性的批判和改造来促进民众觉醒。文化立场和情感投注的差异所在,使得老舍的国民性批判展现出独具个性的另类温情色彩。

一、双重情感的国民性书写

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是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性启蒙,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化潮流使得作家鲁迅对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封建伦理秩序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否定。而老舍没有直接参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的狂热化思潮没有扭转作家的理性化思维。西方的民主、自由、博爱等思想的长期熏染使得老舍的国民性书写包含了人道主义的温情。同时,“五四”思想又对老舍的批判思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他的国民性批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正像他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中所论述的那样:“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和情感。”①特殊的经历使得老舍作品里的国民性批判包含了肯定和否定的复杂化元素,这种双重情感的国民性书写在他的代表作《四世同堂》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且以正派市民群体的书写为主。一方面,老舍对他们忠贞爱国、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热情仁义的道德修养进行了由衷的称赞和讴歌,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另一方面,老舍也对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保守思想所滋生出的软弱、苟合、愚昧等性格进行了潜在的痛斥和批判。但是这种批判是建立在对古典文化积极因素肯定的基础上,因此批判的力度和深度与鲁迅式的锋芒毕露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别,这使得老舍的国民性批判流露出富有哀婉、感伤气息的挽歌情调。

以祁老太爷、马老太太等为代表的老派市民是北平老一辈市民阶层的代表,他们世居皇城脚下,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遇事以和为贵,温顺知礼,在为人处世上以典型的士大夫做派为主。这些人一辈子安分守己,守规矩,讲礼节,宽容待人,对他人客气和善,笑脸相迎,且处处遵循着礼教和文化习俗的约束和规范。讲究面子,崇尚官运,是北平旧派市民的典型代表。然而,正是这种富有忍性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顺服和迁就的元素造就了传统市民软弱苟合、中庸懒散的落后思想。他们虽有着崇高的民族情结和明辨是非的道德涵养,可是在传统的道德伦理的束缚下,他们往往由于内心的软弱被压迫控制,最终在民族危机的步步紧逼下被迫改变僵化保守的价值观而走向反抗帝制的道路。老派市民祁瑞宣作为祁家的长孙,也因袭了这类文化中的糟粕元素,成为矛盾和悲剧的典型。他一方面接受过西方新式文化的教育,善良正直,渴望杀敌报国;另一方面受着传统文化中庸保守思想的束缚,惆怅苦闷,妥协退让,既想尽忠,又想尽孝,从而在家族和民族之间犹豫徘徊,苦闷不已。老舍对这种由传统文化中较为落魄的忍性文化所滋生的保守消极的落后思想进行了集中且深刻的审视和批判,但这种批判的内里层面又蕴含着他对传统和文化中的珍义重礼元素的适度肯定。“通过表现中国人感性、理性和意志的多重沉落,唤醒国民鲜明尖锐的心理感受,摆脱板结枯死的状态,使他们认识到清醒坚宽的理智和坚强主动的意志是何等珍贵和重要。”②这正是作家揭露忍性文化与民族危机的尖锐矛盾的意义所在。但同时,老舍笔下的这些正派市民,无论是以祁老太爷、祺瑞宣、祁瑞全、钱默吟等为代表的老派市民,还是以剃头匠孙七、李四爷、戏子尤桐芳、小文夫妇等为代表的底层市民,他们热情知礼,保守谦和,有着深厚的道德涵养。在民族和家园遭受侵略时,他们最终都能投入抗争与自我的牺牲中,英勇无畏,互相帮扶,不像鲁迅笔下的“看客”群体那样冷酷麻木,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义情怀。透过这些人物的品性书写,老舍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厚善良、刚强不屈及民族至上的思想品质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发掘出传统文化的特有精髓。多重品性的渲染使得老舍的国民性批判摒弃了鲁迅狂飙激愤式的肆意决然,而是因眷恋赞许的部分态度为国民性书写增添了人道主义的特有温情。

二、理性温婉的国民性批判

同样是凸显国民性批判,老舍笔下的国民性与鲁迅有着显著的不同。鲁迅是完全程度上的批判,它是启蒙主义指引下的战士,笔锋冷峻犀利,善于从灵魂层面对国民性进行毫不留情的激进化解剖,其笔下的国民性基本都是劣根性。而老舍笔下的国民性,既有批判和谴责的成分,也有认可和赞赏的一面。老舍一方面对北平市民社会的人性丑陋面进行了深度的铺陈和渲染,对愚昧麻木、忍让苟合、因循守旧、虚伪贪婪、自私狠毒的腐化性格进行潜在的剖析和讽刺;另一方面他又深深眷恋和挚爱着美丽、悠久、可爱、安闲却又污浊的老北京,对北平传统文化中的善良、热情、仁义、重礼等元素给予了充分的赞肯,对底层市民满怀着深沉的挂念,从而以温厚宽和的姿态展现出饱含温情的国民性批判。“对传统市民掺和了深沉热爱和同情的那种批判精神,是老舍独特的写作立场。”③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立场以立人为根本,在人性与传统社会的伦理冲突中为人的现代转型寻找到了个人主义的根底。在对国民灵魂窥探和透视的基础上,鲁迅层层揭露国民身上的劣根性,批判传统文化的“吃人”本质,并以此来抨击罪恶的封建制度和礼教规范,以达到促使民众觉醒和改造社会的目的。“五四”启蒙思想的狂热性渗透使得鲁迅往往基于社会政治化的立场来对国民性展开俯视般的审视,由内向外地不断揭示中国农民身上的卑怯、愚昧、麻木、冷酷等一系列的痼疾和弊病,企图将国民身上的缺点清数罗列来寻找解救的“药方”。而老舍则是立足于北平市民文化立场来审视国民性的病源,彰显出一种具有理性化的国民性批判。老舍的国民性批判都是立足北平文化中的“官本位”和“钱本位”的思想来揭露国民性的弊病。地处皇城里的北平市民在岁月的累积中沾染了浓厚的官僚主义气息,许多人甚至将升官发财作为毕生的理想目标,为其不择手段而陷入畸形扭曲的心理泥潭。《四世同堂》中汉奸特务的罪行丑态皆因官钱而起,这些反派群体的国民性书写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作家老舍对具有浓郁封建传统色彩的官样文化的深度嘲讽和唾弃。但同时,作家老舍作为土生土长的正统满族人,他对北平地道的民俗文化又有着情有独钟式的偏爱和眷恋,对地域文化滋育下的北平底层市民更是抱有深沉的怀念和依恋,因此当老舍以“一半恨一半笑”④的心态来进行文化立场的潜在批判时,其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温和且包容的平民建构。

鲁迅和老舍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五四”启蒙思想的浸染,二者都以批判性的笔触对落后腐朽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对国民性格层面的糟粕和奴性进行自我的深度发掘,并以洞察深远的现实主义精神来直击社会弊端,企图唤醒民众以达到改良社会的终极目的。然而二人的国民性批判风格却有所差异。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往往是以恨铁不成钢的沉痛怨愤的心情进行一针见血的批判,不留一丝温情化的色彩。在鲁迅的小说中,无论是以华老栓、祥林嫂等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还是以鲁四老爷、高老夫子等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抑或是以孔乙己、吕韦甫、魏连殳为代表的落魄知识分子,鲁迅都对他们身上的愚昧麻木的思想和卑劣软弱的心态进行了冷酷无情的批判,以决绝的姿态无情地撕下封建礼教虚伪的面纱,深刻揭露其“吃人”的本质,展现出冷峻犀利的炽热风格。与鲁迅不同的是,老舍笔下的人物除了卖国求荣的汉奸群体,大多数人物身上的精神文化品性都具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性元素,老舍对北平凄苦的底层劳动人民和悠久的民俗文化更是投注了持久的关怀和热爱。且同样使用幽默化的讽刺手法,老舍的幽默也不似鲁迅那种一味地嘲笑和调侃,而是一半揶揄,一半鞭挞。在人道主义立场的指引下,老舍以富有理性的情感表现出温婉宽厚的另类批判性风格。

三、结语

《四世同堂》是一部用作家泪与民族血书写出的痛史和愤史。通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国民性书写,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老舍和鲁迅国民性批判情感的显著不同。鲁迅是以歇斯底里的激愤之情层层揭露中国农民身上的性格弱点,发出灵魂的拷问和透视。而老舍虽以批判性为主,却是以寓温情于理性的特殊情感来审视京城市民的心理弊病,并且发掘出了民族文化沉淀中久未磨灭的积极因素。老舍不像鲁迅那样将国民性批判完全归属于政治化的范畴和领域,他侧重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以源自本土的真切感受来对国人忍性畸形的悲剧根源进行缓慢的挖掘,以温和宽厚的态度进行富有理性的审视和批判,期盼在新时期能够不断改良国民性,努力重建国民的自强精神,培植国民的责任意识,拓展国民的大局视野。作家老舍塑造每一个经典的过程都是一次情感抒发的过程,都是一次反思国民性的过程。这既是作家基于民族苦难发出的内心呐喊,也是作家源于自我生活斗争体验的再创造。老舍在《四世同堂》等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揭露,不仅在批判层面上承袭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作家对国民劣根性的叙写,同时也因为中西文化的共同影响而蒙上了一层情感化的外衣。正如有学者曾阐述的那样:“老舍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在中西对照的宏阔视野中来反思传统文化的优劣,这就使他的文化批判更具科学性。”⑤这种融合式的批判和特有的理性反思赋予了老舍作品深刻的人性和时代内涵,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窗口切身感受到了一个作家高尚的民族文化情结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① 老舍:《老舍自述》,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② 汤臣光:《老舍与现代中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③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4页。

④ 老舍:《老舍文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6页。

⑤ 黄霜霜:《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批评意义》,《名作欣赏》2017年第14期,第84页。

猜你喜欢

四世同堂国民性老舍
北平的秋
TWILIGHT LOVE
Twilight Love
家里的宝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老舍的求婚
《四世同堂》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