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话语方式 提升地市党报传播力

2023-09-28王乐群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8期
关键词:话语受众群众

王乐群

面对舆论生态的复杂变化、信息技术的加速迭代,地市级党媒必须顺势而为,不断创新话语方式,始终和人民群众“同频”,才能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受众认同度。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目的,“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是手段。

一、创新话语方式是新闻报道永不过时的课题

话语方式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使用语言来诠释思想的形式。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愿意听家常话、知心话,特别是喜欢听引人入胜的故事,厌烦呆板枯燥的说教。同理,恰当的话语方式,可以让受众感同身受接纳媒体要传达的信息;话语方式陈旧落后,则拒人于千里之外,使报道在信息海洋中露面即“沉底”,自娱自乐。所以,与时俱进创新话语方式,是新闻报道永不过时的课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皆可“自媒体”的传播环境下,一方面信息过载、泥沙俱下,热点新闻反转常态化,群众迫切需要有公信力背书的党媒发声以正视听,但也不时吐槽党媒的一些报道“不说人话”,甚至希望有环节能对此类报道“再加工”提炼,简明扼要地传递事实,所谓“省流”。另一方面,媒体人期待自己发布的内容能够“出圈”“爆款”,得到受众广泛认可,但不少时候仍自说自话,或者找不准“痛点”“爆点”,或者明明有“干货”却因没能“有话好好说”浪费了题材素材。随着媒体融合日益深化,体制架构、机制流程、技术手段、平台渠道等变革系统推进,有的方面进展顺利,有的方面囿于客观条件限制须啃“硬骨头”。其中话语方式创新、话语体系建构方面相对滞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媒体人还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同报道内容、传播方式等相比,文风是“小事”,树大自然直,不必刻意在这上面下大功夫。其实不然,试想,如果新闻产品张口官话、闭口套话,受众关心的信息需要“翻译”才能看明白,则不仅难以在引领社会舆论中发挥主导作用,反而会被“牵着鼻子走”。媒体要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必须下定自我革命的决心,大刀阔斧,破旧立新。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群众想听、愿意听的内容,用群众喜欢说、正在说的话语表达出来,才能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最近几年的新年贺词中,鲜活的用词、接地气的语言,让人倍感亲切,“朋友圈”“世界那么大”“点赞”“蛮拼的”等,被网友们大量转发和称道。

二、新闻采编要做到“顶天立地”才能“铺天盖地”

内容是传播的“本”,好的内容自带大流量。创新话语方式,要从源头做起,把手中的笔、相机、摄像机多对准基层、对准群众。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4点希望,其中就包括“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从多家党媒进行的读者调查看,“高高在上,和基层的真实感受有距离”“较为客观,但缺乏感染力”等意见相对集中;青年群体则认为文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板着脸说教,为宣传而宣传”“浮光掠影,没有找准真问题”。反过来看,就是要求报人“身”入基层、“心”贴一线,在摸透实情的基础上,报道见人见事、见细节见现场、见矛盾见问题。文章锦绣,其本在民,媒体真实反映群众关切,群众才会真正关注媒体。

总之,新闻采编要做到“顶天立地”,才能“铺天盖地”:“顶天”,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立地”,就是站稳群众立场,用群众的语言,展现群众的创造。

三、力求短、实、新才能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山东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在2022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群众观念、改进新闻报道的实施方案》,倡导“短、实、新”文风。“短”,就是长短得当、简短快捷,要“短”得得体,“短”得醒目,“短”得有力。“实”,就是客观真实、真情实意,要内容真实,语言平实,感情真切。“新”,就是思维更新、表达创新,要新颖鲜活,令人耳目一新;紧跟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反应迅速,传播快捷高效。方案还明确了“短、实、新”的具体标准和落实措施。

新闻作品“短、实、新”,要求新闻工作者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了然于胸,对群众火热的生产生活饱含激情。心中有数、眼里有光,才知道看什么、问什么、写什么、怎么写,才能见微知著、一针见血,创作的产品才有生命力。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媒体人的工作,但也带来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就是有的记者习惯于通过网络爆料、“网”来“网”去发现线索、完成采访,虽然产品供给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但客观生动、分析透彻、触达人心的报道却没有同步增加。互联网时代,决不能让网络搜索代替自身思考,让网上交流代替脚步丈量,让复制粘贴代替创造创新。

今年春节前,《临沂日报》一版刊发了一篇“新春走基层”稿件《一粒种子,太空“串门”归来》,在读者中引起良好反响,就是记者在乡镇连“蹲”3天的成果。“一串串外形酷似老鼠的老鼠瓜吊在半空,每株结瓜50至70个,既可观赏也可食用。再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蛇瓜树,一棵蛇瓜一次可结100多条,最长可长到4米,蛇瓜不仅有食用价值,还具有很好的美容养颜和药用价值。更为奇特的是砍瓜,随吃随砍,砍了之后可迅速再生,而且不会影响正常生长,天天都能吃到鲜瓜。各类果蔬形状各异,多姿多彩,示范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百果园’:西红柿的诱变品种黄柿、黑柿,辣椒的诱变品种线椒、红彩椒、甜长椒,茄子的诱变品种线茄、圆茄、绿茄、白茄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现场感扑面而来……这样的描写,只靠材料“编”不出来,依赖网络“淘”不到手。

当然,鲜活而有深度的新闻报道,需要记者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管理部门在考核机制上给予支持才能可持续。

四、与“网”俱进形成个性化、轻快化、“潮”味十足的话语体系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新”和“旧”是相对的。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依托网络交互形成了个性化、轻快化、“潮”味十足的话语体系。在新闻创作中适当引入一些网络语言,有利于创新表达,使传播的内容更容易被受众特别是年轻人接受。

临沂日报获得2022年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沂南鸭子潇洒“飞”过长江去》,就采用了网络语言常用的把动物人格化的方式,讲述了“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走出沂南”,占领了江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肉鸭市场,新颖、生动、活泼,内容和语言相得益彰,是作品成功的密码。

运用网络语言,关键是把握好度。“网感”是个好东西,但不能无节制使用,需要去芜存菁。比如,有的网络用语标新立异,或纯粹为了打字快捷,各种省略、无厘头,缺失了中华民族传统语言的优美,一个“yyds”形容一切世间美好之物,毫无意境之美、想象空间。党媒不只要贴近,还要引领,有些俗不能“媚”,有些底线必须坚持。

创新话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无论是在讲话、致辞、演讲还是在文章中,都经常用故事来说明事实、阐释道理、打动受众。对新闻舆论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为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怎样创作作品指明了方向。

创新话语方式与创新传播手段相辅相成。作为传统传播的载体,纸媒正逐渐式微,但不代表报纸已经无所作为,把新技术手段引入平面媒体,也是一种融合创新。借力传播手段更新,使新闻产品实现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单项到交互的立体化呈现,满足受众多终端阅读、多样化体验需要,其中必然包含着话语方式的创新,不可割裂。

结语:

创新话语方式,是媒体人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自主性的一个环节,理应积极主动作为;特别是在地市级层面,在资金、技术支撑相对薄弱的条件下,要充分发挥离基层近的优势,以文风的改进和突破推动其他方面的变革,从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猜你喜欢

话语受众群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