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生煮海》中的佛道意蕴

2023-09-28张辉西北大学西安710127

名作欣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张羽瑶池杂剧

⊙张辉[西北大学,西安 710127]

《张生煮海》又名《沙门岛张生煮海》,《曲海总目提要》中提到“《张生煮海》元李好古撰,《录鬼簿》与《太和正音谱》皆有著录,今存《元曲选》及《柳枝集》本”。这两个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三折,前者中此折由正末主唱,后者由正旦主唱,所唱曲词却无大出入。赵景深主编的《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中,考证的结果也与《曲海总目提要》一致。本文研究以《元曲选》为底本,辅以《柳枝集》为参考。

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杂剧分为“杂剧十二科”,通过对这些题材的考察,可以发现其中表现宗教故事、人物和思想的作品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类别。宋元时期,宗教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诸教并行,相互影响;二是各宗教间加快了彼此融合的步伐,世俗化倾向明显。本文将以宗教剧来统称那些以宗教文化为背景、具有一定程度宗教意蕴的杂剧。

《张生煮海》是典型的宗教剧。其内容大致是:书生张羽借住于东海岸边的石佛寺,夜晚他弹琴散心,被同是夜游散步的龙女琼莲听见,龙女被琴声吸引,二人一见钟情便私订终身。两人约定中秋成亲后,龙女便走了。张羽非常思念龙女,便去海边寻找她,这时张羽遇到一个仙姑,仙姑告诉他,琼莲是龙王之女,而龙王性情暴躁,不会将女儿嫁给他。在仙姑的帮助下张羽煮沸海水,制服了龙王,最终与琼莲结为夫妻。剧本的内容和主题都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本文将从宗教典型意象的构建、煮海情节的宗教源流、金童玉女与谪仙回归模式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宗教典型意象的构建

元代的宗教剧中大多是表现佛、道两教的内容,在这些剧中,剧作者通常会运用一些具有宗教性的意象来构建整个主题。比如《铁拐李度金童玉女》:“我灵光回阆苑,他慧性到蓬莱”中的“蓬莱”;又如 《月明和尚度柳翠》:“毕罢了爱欲贪嗔,同共到灵山会上”中描写的“灵山”,都是典型的宗教意象。

在《张生煮海》中瑶池与桃源是一组极具解读空间的象征符号,并且它们出现在戏曲的结尾部分也颇有意味,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例如:

对对双双,喜喜欢欢,我与你笑相从,再休提误入桃源洞。

幸会多娇有所期,闲花野草斗芳菲。幽情何处桃源洞,则怕刘郎去未归。

你二人若非吾来指引,岂得到瑶池仙境也?

“瑶池”最早出自于《穆天子传》:“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即是西王母宴请周穆王的地方。再据,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西王母是西方昏荒国名,又曰西王母神名。”也就是说“瑶池”最早是指西方的某国,而瑶池是外事招待之地,瑶池相会可以被认为是外交事件。唐代也有瑶池殿,唐太宗曾御瑶池殿问侍臣“西蕃通来几时”。后世的“瑶池”也多取自它的原初之意,即西王母的住所,而瑶池宴也用来代指神仙之宴。

“桃源”则主要来源于陶渊明的“武陵避秦”与刘义庆的“天台遇仙”。桃源意为“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大致按照相同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武陵避秦”与“天台遇仙”都表现了隐逸的思想,但是二者之间也有区别,一是表现避世之思,一是问道修仙。后者又在文人不断地敷衍中引出了男女之间的情爱意蕴,这在元代宗教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桃源洞”与一般的宗教意象有所不同,它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人神恋或者说人仙恋的宗教剧中。除《张生煮海》中多次提到桃源洞外,《刘晨阮肇误入桃源》《张天师断风花雪月》中也有出现,例如:

紫霄仙谪来人世,修真在桃源洞内。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

他若肯早近傍,我也肯紧过从。拼着个赚刘晨笑入桃源洞。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

“瑶池”“桃源”在很多人仙恋的杂剧中出现,它所建构的空间意义也大多相似,这表明其中应该包含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意蕴。韦勒克认为:“‘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一个‘意象’可以被一次转换成一个隐喻,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系统的一部分。”“瑶池”“桃源”等意象在历代文人的不断敷衍下逐渐带上了宗教色彩,从而进一步演化为宗教典型的意象,而杂剧中由此所构建起来的戏剧情境和空间意义也自然蒙上了宗教的象征色彩。

二、“煮海”情节的宗教源流

与大多数才子佳人戏不同,《张生煮海》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并不是叙述的重头戏。张生与琼莲从相识到定情只有一折的戏份,而定情之后的内容却有三折之多。其中,“煮海”的情节是全剧的重点和高潮,然而煮海这一情节要素并不新鲜,在很多历史典籍中均有记载。在中国民间故事中有着与其非常相似的“煮海宝”故事,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被编为AT592A 型,名为“煮海宝”。“煮海宝”源自古老的巫术观念,是古老的灵物崇拜中人们发展出使用灵物的巫术。模仿巫术和接触巫术是我国传统的两种民间巫术形式,前者是用相似物代替的方法来达到巫术的目的,后者是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者与之相关联的事物来达成目的的巫术。“煮海”故事中的巫术一般都兼容了上述两种方术的特点,因而具有特殊的效果,足以取信于听者,使他们相信那块石头真的能将大海制服。

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史》书中曾对“煮海宝”故事进行过探源,认为这一故事最早是由印度的佛经故事脱胎而来。在成书于一千五百年前的《经律异相》中记载了一则名为《入海采珠以济贫苦》的佛本生故事,它讲述了佛陀的前世是一个王子,曾率领众人入海采宝,得到一颗如意珠。但是海里的龙王不让他拿走,于是佛陀用一种法器将海水吸干,最后龙王屈服,将宝珠奉上。刘守华认为:“这个构思新颖、现象丰富、意境优美的印度故事通过汉译佛经传入中国后,很快被纳入中国文学之中,逐渐演变成一个众口传颂的故事类型‘煮海宝’。”

同样的,在《佛本行经集》卷三十一《昔与魔竞品》中,也发现了相似的情节内容:有一商人在海中寻得一块摩尼的宝物,却不慎将其坠入海中。于是商人便拿着一个杓,企图让海水枯竭,好寻回宝物。海神得知后,劝他放弃,但商人不改其志,最终海神被他的决心震慑,将珠宝还给了商人。此外还有很多典籍中均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如《贤愚经》卷九《大施抒海品》中,有菩萨抒海迫使龙神送还宝珠,以度济众生的故事。另外在《杂誉喻经》《海龙王经》等中,也有很多龙神传说。刘荫柏认为:“在宋院本诸杂剧中有《张生煮海》,大概是受佛经故率、唐传奇及民间传说融合而衍成的宋代传说,因很流行,遂又被编成院本、杂剧上演。”

此外,煮海术与道家炼丹术也有某种关联。剧中描写,仙姑奉东华上仙的法旨,赐予张羽三件法宝:银锅一只、金钱一文、铁杵一把。仙姑提到:“放金钱在水内。煎一分。此海水去十丈;煎二分去二十丈,若煎干了锅儿,海水见底。”其中还提到:“这宝呵出在那瑶台紫府清虚界”,包括剧本末尾东华大仙说的“配金丹铅汞相投”,煎熬海水的时候,锅中要放金钱,这与道家炼金丹的仙话不无关系。

可见“煮海”这一情节既有佛教源流,也与道教有所关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儒释道三教合流息息相关。自汉代起,儒道两家便开始相互吸引,相互结合,具体表现为西汉末年,谶伟之学的广泛流行,这正是儒学的阴阳五行化和儒家经典的神秘化导致的结果。当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种外来宗教必须与当时盛行的炼金术思想相结合,才能在中国本土站稳脚跟。在道教的创建过程中,也有一些佛教教义被用来捏造成道教教义,并通过模仿一些佛教仪式来制定道教仪式,也正是有了“煮海”情节的渲染,才得以让此剧的宗教意味更为浓厚。

三、金童玉女与谪仙回归模式

“下凡历劫”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巫师通神活动。借由通神活动衍生出了最早的下凡济世仙话,然后在后世又演变为下凡历劫的模式。这种道教独特的“谪仙回归”模式,即天界上仙或因私动凡心或因触犯天条而被贬入凡间,历经磨难和考验之后,再经由上仙指点,得以重返天界。“谪仙传统”自东汉出现,之后就大量见于神仙传记和笔记小说中。“谪仙回归”模式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叙事系统,谪仙的生命历程是早已规定好的:因过失而贬谪,受磨炼而回归。元代杂剧中的仙—凡—仙程式,即某上仙因为过错被帝君贬下凡尘,后传经说道,济度救难,谪仙“功成行满”,重返天界。这正是对道教经典中谪仙故事的图解和再现。

《张生煮海》表面上看是一个人仙恋的爱情故事,但其本质上与道教“谪仙回归”的模式一致。它借用才子佳人的外衣,表达的是道教的升仙思想。张羽和琼莲本是天上的金童玉女,却动了思凡之心,因此被东华上仙罚往下界投胎脱化。金童转为潮州张家之子张羽,是一个深通儒教的秀才;玉女即龙女琼莲托生于东海龙地。二人因琴相识,私订终身。后遭到了龙神的阻扰,于是东华上仙派遣一名仙姑来帮助张羽,二人最终圆满成婚。最后经东华上仙点化,令他二人可以重返瑶池,同归仙位。故事的结构完全符合仙—凡—仙的程式。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金童玉女”的角色设定,这在宋元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宋词词牌出现有侍香金童、传言玉女、玉女摇仙佩等形象。神仙道化剧中,金童玉女也频繁出现,成为戏中的重要角色,如南戏《金童玉女》,杂剧《金童玉女》《度金童玉女》《庄周梦》等。按道教的说法,凡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皆有童男童女伺候,叫金童玉女,比如民间盛传:太上老君有金童玉女三十万侍卫、元始天尊有金童玉女九千万人侍奉,等等。可以亲历的比如庙宇中北方真武大帝的身旁,就常塑有金童玉女。“通过对现有田野资料的考察发现,上至华夏始祖盘古(岭南柳州等地盘古庙)、下至须发银白的好好先生土地爷(比如山西平遥中都寺、双林寺)身边,都有金童玉女贴身侍奉,跟着主人享受馨香祷祝。”久而久之,金童玉女也成了道教故事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四、结语

知名汉学者青木正儿在《元人杂剧概说》中谈及《柳毅传书》与《张生煮海》时说道:“结构方面《柳毅传书》为优;《张生煮海》是把单纯的事迹,勉强延长为四折,因此结构松散。”纵览全剧,笔者确有青木先生之同感。《张生煮海》虽可归为人神恋的类别里面,但是它讲到恋的情节并不多,可以说只有一折而已。它更多的篇幅是讲张羽如何煮海以及石佛长老来劝导张羽停止煮海。最终,当东华上仙来点化二人时,我们方才知道,煮海不过是张羽所必须要遭受的凡间苦难,这是仙人返还天界必定程序。而戏曲的最终落脚点不过是“携手登仙去,撇罢尘世苦海”的成仙得道的宗教命题。因此,在笔者看来,《张生煮海》所具有的宗教意蕴远远大于其他所谓的对世俗爱情的追求,但不得不说人仙恋爱的情节的确为《张生煮海》增添了不少世俗化的倾向。总而言之,《张生煮海》一剧蕴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我们可以看到佛道合流在其中的深刻体现。

猜你喜欢

张羽瑶池杂剧
Dual-channel fiber-optic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with cascaded coaxial dual-waveguide D-type structure and microsphere structure
吟荷
美丽的“人间瑶池”:黄龙
我想考试
瑶池会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瑶池玉蚌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