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围城》在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视阈下的独特性
2023-09-28高洋洋山西工商学院太原030000
⊙高洋洋 [山西工商学院,太原 030000]
《围城》的小说背景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是一个不断寻找发展出路的时期。抗日战争背景下,个别知识分子表现出彷徨无助,而对于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来说,如何改变国人腐朽的思想,如何引进先进的文明与技术,如何适应彼此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人的思想才能彻底解放,是其思考和努力的方向。钱锺书所创作的《围城》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作品中蕴含的文学语言艺术也是极具时代的独特性和代表性。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艺术的界定
(一)“现代文学语言”的概念辨析
“现代文学”不单是从时间概念上划分的1917 年—1949 年的文学,这个时间段的文学通常也被学者们称之为是“现代阶段”的文学。“现代文学”和“现代阶段”文学有着很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文艺形式,它是用当代文学的方式来表现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一种文学风格,而“现代阶段”的文学则指的是当下这一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学样式。
1919 年五四运动后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的兴起,使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研究对象逐渐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现代文学语言将人性意识的觉醒带给读者,如周作人先生提出“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此时期的文学语言因其时代性而与世界文学建立关联,它不是被孤立的,而是在吸取其他国家文学后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围城》也不例外,著名教授夏志清先生将《围城》称作是“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录。
(二)现代文学语言艺术的变革与发展
文学的精髓在于使“语言”的韵律、形式、意境等多种美学要素自觉地汇集起来,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对人性的感性化、个人化和审美化,从而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个时期的语言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秉性,都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写作手法。
我们通常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期:1917 年五四运动之后至1927 年全国革命之前;1927 年至1937 年的全民抗战高潮时期以及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时期;1937 年至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历史时期。各个时期必然会出现各种文学现象,而在不同的时期,文艺思想上的突破都源于作者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大环境的变迁中,文学的各种变化也随之出现,同时,中国的文学语言变革也带来了文学的质变。
二、《围城》的语言艺术探究
(一)钱锺书笔下的语言特征
钱锺书作为一位学者型讽刺小说家,他的独具匠心和文思敏捷体现在他对细节的处理上,而他在语言的把控上更见匠心。在他的小说中,我们时常能感受到细节的精心安排,语言的精炼程度亦是无可挑剔。钱锺书先生极重视语言的艺术技巧,是练字练句的高手,这种锤炼语言的功夫和技巧对其作品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钱锺书从文的语言风格,追求“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格调。他说:
夫以故为新,即使熟者生也,而使文者野,亦可谓之使野者文,驱使野言,俾入文语,纳俗于雅尔。
可见“太朴不雕”,“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而“高近者狎言之,洪大者纤言之”是钱先生语言使用上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最终形成亦庄亦谐的新颖而又活泼的作品风格。钱锺书总喜欢用智者的眼光来透视人的各种劣性,并擅长使用象征这种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本质的表现方式,喜欢用简短精练的词句来引出寓意丰富的话语,其行文言简意赅、切中时弊,带给读者无限回味和思索。这一独特的语言写作风格,在其《围城》一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二)“讽刺”语言体式
钱锺书曾在《中国文学》中说道:
中国讽刺作家只徘徊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
《围城》摒弃了那种惺惺作态的温和取笑,取而代之的是对人处于困境中的挣扎以及人性弱点的探究,讽刺了人性的丑恶,表现了彻底的悲剧。《围城》里的主人公方鸿渐和四个典型的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以及李梅亭和顾尔谦这些在学界颇有名气的学者构成了一个圈子。小说中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如李梅亭的纸箱和洋药、金华欧亚酒店的奶汁和豆浆以及人物的遭遇等都构成了极具讽刺的叙事片段。
李梅亭在去三闾大学任职时,所显示出的那种吝啬态度是相当具有讽刺意义的。出发时,他争先恐后地去购买劣质的船票,想要节省开支,可他偏偏要说大话来博取好感。一路上,他为了不用新的雨披,就一直用别人的雨伞。他拿了一大箱子的药物,本来打算把价格定得很高以赚取差价,因此舍不得把几粒药送给身体不舒服的孙柔嘉。“一袋仁丹一旦打开就不会有好的价格,但如果不用,那就太抠门了。”左思右想后,他突然想起几日之前曾有一颗鱼肝药片被他拆开过,当下取来一颗鱼肝油丸,喂到孙柔嘉口中,使她再次作呕。李梅亭吝啬的古怪性格,在他的节俭行为中显露无遗,使人们感到不适,使他的绅士面具一片片地被剥了下来。这种反讽与激烈的攻击是不一样的,这是用一种真实的态度来表达它的幽默感,可以说是朴实无华,却不失半点嘲讽的意味。
《围城》以爱情、亲情、家庭关系为基础,剖析了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夹击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并进行道德探索和批判。《围城》对各种留学知识分子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并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进行再审视。不论是宏观的主题意蕴,还是微观的人物心理描写,又或是细致的人情世态都体现出作者的这种讽刺艺术。
(三)刻画人物心理的方式
《围城》中的心理描写是钱锺书先生着意追求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但钱先生不是为了“写心”而“写心”,只是将它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法,如:
苏小姐目送他走了,还坐在亭子里。心里只想快活,没有一个成轮廓的念头。想两句话:“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不知是旧句,还是自己这时候的灵感。
这几句心理描写,将苏文纨潜意识的心理状态和见到初恋时的兴奋情绪描写出来,既承上照应前文,又启下暗示结局,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文中用到的典故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与整个情节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围城》通过揭露人物内心的秘密和矛盾的社会意蕴,使其所塑造的形象更加丰满,从而使人物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围城》在心理描写中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作者本人的生活方式、艺术修养息息相关。钱先生是一名大儒,常年活动于文人圈中,他对当时动荡社会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心态十分熟悉,所以他在写作上也会下意识地有所侧重。并且,他还是一名博古通今的大学士,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和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他不仅借鉴了我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也吸收了国外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华,表现在《围城》的心理描写层面,就是尤其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但又不失西方小说细腻丰富的特点,这对我国的新文学来说,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
三、《围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一)文学思维中的符号化
《围城》是钱锺书用一套象征意义的符号,为观众构筑的一座“迷宫”。作为20 世纪初期的社会变化和时代变化的见证者,他将自己的作品浓缩成了一个象征着新旧交替的时空符号,在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里,他的角色和周围的空间紧密相连。从海外去上海,从上海去“三闾大学”,从“三闾大学”到香港,从香港再到上海,书里的每个城市,似乎都是方鸿渐自己的自由选择,但其实,在他的选择后面,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迫使他做出这个决定。这股无形的力量,对他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的人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赵辛楣、苏文纨、韩学愈、李梅亭等,看似还有一些选择的余地,实则也是在这种压力之下,不得已而为之。钱先生通过凝练这些文学符号及空间符号,将“围城”体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基本受孕于“围城”的语义符号,“围城”来源于英国的一句古话和法国的一句俗语:
婚姻就像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意蕴的语言符号,这种“意蕴”在于它本身固定的符号形式中沉淀着丰富的人类心理活动内容,它像是《围城》的心脏,基本决定着《围城》的生命,作为《围城》的“血泵”,它也基本规定了《围城》的语言表达样式。在笔者看来,《围城》仅仅是“围城”符号的填充和拓展,“围城”符号的具体化象征和小说《围城》中文学思维的符号化是钱先生创作《围城》的主要艺术手法。
(二)与现当代文学的接壤
钱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既体现了那个时代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联系和矛盾,又对人类在城市里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更超前的反思,对城市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20 世纪,人的现代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既赋予文学作品以崭新的生活气息,又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显示出新的美学追求。《围城》作为一部讽刺意蕴十足的佳作,不拘泥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物真实描写,而把人物与现实关系提升为形而上的哲学来反映,由此使得人物形象蒙上荒诞不经和幽默的面纱,也赋予人物形象以全新的审美特征,继而为文本带来深刻的文化感、人生感和哲理性,这一表达手法,也正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具有的一大特点。
《围城》以“反英雄”的视角描述了方鸿渐,他的“视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罕见:既可以揭露“新儒林”的软肋,也可以窥见学者的路径。钱锺书企图通过写“新儒林”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省,而文化反省是他文学创作的核心。
《围城》还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充满矛盾感和游离感,人们面对现实,处处碰壁,由此,从形而上层面揭露了生命的荒谬。小说通过对“围城”内人物生存状态的描述,表达出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同时还表现出作家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批判态度。小说主旨是集中表现人生存的荒诞性,体现丧失了信仰与意义之源后人的茫然与寂寞,被视为现当代讽刺小说的典范。《围城》首次将荒诞这一美学范畴纳入现当代文学的视野,把现当代小说从写实主义中解放出来,得到和现当代文学一样的荒诞意识和哲学品质。
钱锺书先生的作品是对中国传统落后文化的一种批判,他以“最新式”学者的角度出发,以一群海外留学生为对象进行文化反省和批评。《围城》的意义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推动了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三)具体价值趋向的体现
《围城》的情节既不具有浪漫性,也没有刺激的场面描写,多是琐碎的情节,但这部小说真正的魅力就在于将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与精神孤独感描述出来,使读者去思考自己是否也处于“围城”中,带给读者一种“生而为人,在尘土飞扬的世界中生活”的精神体验。“围城”是生活状态的标志,包括婚姻、友情、事业,等等。方鸿渐在《围城》中,一直处在一种盲目的迷惘中,他总是在寻求“围城”之路,从一个城市再到另外一个城市,周而复始,一直被“围城”。钱锺书通过对人类虚荣心的描写揭露了人类的堕落,感受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所面临的种种两难处境。他以戏谑的口吻讽刺了这个异类的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其所存在的各种弊病,同时也显示出它在思想上强烈的同化作用。如方鸿渐的进城、出城、再进城……从侧面告诉我们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逃进来,但无论是冲进去还是逃出来,漫无目的地选择永远是无意义的,只会让我们离本来的意愿越走越远,从而陷入新的“围城”。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反复寻梦的过程,也许是可怜,也许是幸运,而我们在循环往复的“围城”中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终有一天会冲出“围城”,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钱锺书笔下的《围城》讽刺语言体式的解读,从语言艺术的视角研究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嘲讽意图、思维符号化等内容,思考了小说中的现代人与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性,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下的弊端和困境,是一部多层意蕴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