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应和诗探析
2023-09-28马冰洁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马冰洁[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应和是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它既是中国传统礼仪之一,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对于应和诗的概念,目前暂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应和诗主要是被动的一方对原唱诗歌进行的酬答、附和。应和诗或是出于情感需要,双方因亲情、友情或离别、祝贺等情感为媒介相互应和;或是面对和解、威胁等政治讯息,互相以诗进行呼应。这种诗歌形式,可称其为应和诗。韦应物是唐代大历时期的诗人。安史初平,天下以为中兴可望,故官场上迎来送往更为频繁,京城里权贵豪族宴请之风也更为盛行,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唱酬答报的诗歌创作风气。韦应物一生中多次迁调游历,迎来送往的友人数不胜数,也为应和诗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应和诗在韦应物诗歌中的地位
(一)韦应物生平概述
韦应物旧史无传。宋代姚宽在《西溪丛语》中简短叙述了韦应物的生平,宋代沈作喆曾作《补传》。傅璇琮先生又在《补传》的基础上对韦应物生平作了较细致的考证,著有《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孙望的《韦应物事迹考述》,姜光斗的《韦应物评传》,陶敏的《韦应物生平新考》对韦应物的籍贯、生卒年、仕历和生平事迹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探索。2007 年,陶敏的《韦应物生平再考》在西安出土的韦应物一家四口墓志的基础上就韦应物的生卒年、籍贯、仕历、生平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韦应物是唐代大历时期著名诗人,出身于京兆杜陵官声显赫的韦氏家族,祖上出过多位丞相。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韦冲之子挺,居象州刺史。挺子,即应物曾祖待价,拜武后朝宰相。待价子令仪,官宗正少卿。令仪有五子:鉴、銮、锜、镕、镒。”①因此可知,韦氏一族多任朝廷重要官职,其家族权势显赫,热可炙手。至韦应物一辈,韦氏家族已经开始衰落,虽然韦氏家道衰落,但昔日名门世族与寒门子弟还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韦应物年仅十五岁便做了玄宗的“千牛”,也就是贴身侍卫。之后几年安史之乱初平,韦应物回到长安入太学读书。大约在天宝末年,以荫参加吏部考试得官,得任仓曹参军事。在肃宗至德、乾元中,又任高陵尉一职。代宗广德、永泰中,韦应物任洛阳丞。在任上韦应物请告闲居洛阳城东的同德寺中,之后游历扬州。大历六年左右任河南府兵曹参军,八年去任。大历九年,韦应物任职京兆府功曹。德宗六月,韦应物告疾辞官,闲居于长安的善福精舍。建中二年,韦应物官拜尚书比部员外郎。三年,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兴元元年罢任。贞元元年任职江州刺史。三年,韦应物应召赴京,入朝为尚书左司郎中。四年,韦应物任苏州刺史。至贞元七年,韦应物罢任,后寓居苏州永定精舍。韦应物罢苏州后不久就得到了朝廷新的任命,他新拜职的官署“禁掖”是什么官职已无法知道了。大约朝廷的新任命到时,韦应物已经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二)韦应物应和诗概述
应和也是附和、酬答的意思,首先是原诗,之后是和诗。应和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则指的是朋友亲人间诗歌的唱和,狭义指的是应皇帝要求而作。《韦应物集校注》共收五十七首应和诗,以“答”为题名的诗篇有四十一首,所涉及的酬赠对象基本上都是亲人、朋友、方外人士。如《答刘西曹》《答徐秀才》《答端》《答崔都水》等。以“酬”为题的共计十三首。所酬对象有亲人,友人同僚、官员。如《酬李檐》《酬刘侍郎使君》《酬张协律》等。其次还有“事因与诗答”的形式。这些诗一般会把作诗的时间、地点、对象都记录在诗题中,因此题目较长。如《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期卢嵩枉书称日暮无马不赴以诗答》《假中枉卢二十二书亦称卧疾兼讶李二不访问以诗答书因亦戏李二》等。再者还有“奉合”形式的诗,如《奉合圣制重阳日赐宴》《奉合张大夫戏示青山郎》《奉酬处士叔见示》等。其中,《奉合圣制重阳日赐宴》是应皇帝要求所作。《旧唐书》记载:“贞元四年九月,赐宴曲江亭,帝为诗,序曰:‘朕在位仅将十载……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诫,良士同斯情。’因诏曰:‘卿等重阳会宴,朕想欢洽,欣慰良多,情发于中,因制诗序。今赐卿等一本,可中书门下简定文词士三五十人应制,同用‘清’字,明日内于延英门进来。’”②当时韦应物在朝任左司郎中,因此有应皇帝要求的应和诗。
二、韦应物应和诗的内容
(一)韦应物与亲人间的应和诗
韦应物的应和诗中,与其亲人的交往最多,他会在特定的节日里写诗送上祝福或者表示思念,也会就身边的琐事相交流,诗词诚恳且满含真情。韦应物经常与同辈们讨论时事和历史,也会一起讨论为官的经验和抱负。韦应物在和晚辈们的交往中,喜欢分享作为过来人的生活感触和经验教训,还会与他们一起谈音乐、写作诗歌。韦应物的女婿杨凌曾任职协律,掌管调和十二律之事,因此精通音乐。而韦应物也深诸乐律,他们二人就音律之事交往颇为频繁。
崔都水,即崔倬,是韦应物的堂妹婿。在《韦应物集校注》中,有很多写给崔都水的。如《答崔主簿悼》《答崔主簿问兼简温上人》《答崔都水》,这些诗歌表明了韦应物思念亲人。其中《答崔都水》一诗:“深夜竹庭雪,孤灯案上书。不遇无为化,谁复得闲居。”诗人也有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他仕隐的心态。另一首《答崔都水》“勿厌守穷辙,慎为名所牵”,也是劝诫崔都水谨慎为官。在与亲人的应和诗中,还有与弟弟和侄子的诗歌往来。这些诗歌当中有的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殷切思念,如写给弟韦端的《答端》:“坐忆故园人已老,宁知远郡雁远来。”还有告诫亲人为官之道的《澧上精舍答赵氏外甥仿》:“隐拙在冲默,经世昧古今。无为率尔言,可以致华簪。”此为告诫赵仿在官场中不要锋芒过盛,要善于藏拙,谨言慎行。
韦应物与亲人的应和诗,主要是与他的诸弟、诸侄以及与他志同道合的崔倬的酬和。只有对亲人的殷切思念和谆谆告诫,没有与官场中人的阿谀奉承,也表现出自己厌倦官场、渴望辞归田里的内心剖白。
(二)韦应物与友人间的应和诗
在韦应物的应和诗中,与僚友应和的诗歌数目较多。僚友大多官位不高,多为地方官,高官较少。韦应物任洛阳丞时,共作《答李翰》诗三首。李翰永泰元年为洛阳主簿,与韦应物同在洛阳。第一首:“孤客逢春暮,缄情寄旧游。海隅人使远,书到洛阳秋。”孤客指李澣,此时李澣已罢洛阳主簿回归楚州,故韦应物称为孤客。此时韦应物与回归楚州的李澣相隔甚远,却甚是想念李澣。第二首:“马卿犹有壁,渔父自无家。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获花。”此诗中的“马卿”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当时司马相如回归成都,家徒四壁,生活十分窘迫。③“渔父”指隐于渔钓间者。想想此时的李澣应该和司马相如、渔父那样艰难,言语间流露出韦应物的无限挂念。第三首:“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鸣闲。楚俗饮辞客,何人最往还。”前两句不仅回答了之前李澣询问的问题,也交代了自己的近况,述说了自己的生活情趣,表现了韦应物喜好雅洁,有归田的思想。后两句问友人交友的情况,体现了韦应物的结交之道和关怀友人之情。
韦应物频繁的迁调游历经历给飨宴主题的诗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创作了许多表达飨宴之乐的诗歌。但韦应物的很多飨宴题材并不只是应酬附和之作,其中很多应和诗表现了韦应物壮志未酬的政治理想。其《酬元伟过洛阳夜燕》表现得最为明显:“三载寄关东,所欢皆远违。思怀方耿耿,忽得观容辉。亲燕在良夜,欢携辟中闱。问我犹杜门,不能奋高飞。明灯照四隅,炎炭正可依。清觞虽云酌,所愧乏珍肥。晨装复当行,寥落星已稀。何以慰心曲,伫子西还归。”此时韦应物在洛阳,而远在他乡的元伟却不得相见。元伟途径洛阳拜访韦应物,忽然久别重逢,自然少不了酬对宴饮,因此有感而发。诗人向元伟道出了志向不得施展的苦衷“问我犹杜门,不能奋高飞”,可见韦应物志存高远,心有抱负。
韦应物与友人的交往,通过应和诗向友人传递了自己内心的愿望和理想,也在应和诗的交往中实现其情感的交流。如《答韩库部协》:“矫翮方上征,顾我邈忡忡。岂不愿攀举,执事府庭中。”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惋惜,他渴望恢复盛唐气象的理想抱负,能在政治上发挥自己的才能。然而,这时的大唐经过安史之乱,朝廷已经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让一个壮志满怀的诗人实现自己的抱负。韦应物只好寄情于山水,以此来寻找自己精神的寄托,便有了《寄酬李博士永宁主簿叔厅见待》:“晨策已云整,当同林下期。”以及《李博士弟以余罢官居同德精舍以为答》:“从来迟高驾,自顾无物役。山水心所娱,如何更朝夕。”这些应和诗体现了韦应物想要归隐田园,在宁静的生活中寻找“诗意的栖居”。
(三)韦应物与方外之士的应和诗
韦应物一生多次罢官寓居精舍、寺庙,在他的诗集中共涉及二十多位“僧人禅客”,如皎然深上人、恒燦、琼公、温上人等。更有日本学者赤井益久从仕隐交替的特殊经历揭示诗人各个生活阶段与特定寺院的对应关系:玄宗侍卫—武功宝意寺;洛阳丞—同德精舍;京兆府功曹—善福精舍;苏州刺史—永定寺。④可以看出韦应物这一生向往归隐和渴求荣名是并存的,他一直都在重复着仕隐的循环,遁世避俗其实只是韦应物时常流露的一种心灵追求而已。
在与韦应物相交的方士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皎然,唐诗僧,字清昼,湖州(今属浙江)人。皎然自称陈郡谢氏后裔,以谢灵运为“十世祖”,他对谢氏后裔身份深以为荣。而韦应物的诗歌创作也深受谢灵运的影响,因此二人交往频繁。皎然悟性极高,兼修内外,作文写诗融会贯通,一气呵成,妙笔生花,是当时有名的诗僧。最有名的著作当属《诗式》和《画上人文集》。皎然与韦应物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皎然曾有《答苏州韦应物郎中》诗赠予韦应物,韦应物亦有《寄皎然上人》诗:“吴兴老释子,野雪盖精庐。诗名徒自振,道心长晏如。想兹栖禅夜,见月东峰初。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叨慕端成旧,未识岂为疏。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馀。茂苑文华地,流水古僧居。何当一游咏,倚阁吟踌躇。”在与方外之士的交往中,韦应物脱下了身上沉重的官服,暂时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回归了内心的平静祥和,身仕心隐的韦应物在这种心境下营造出此诗空灵悠远的意境,也表达了他内心向往自由,清净生活的心态。
三、韦应物应和诗的艺术风格
韦应物追慕陶渊明,在《韦应物集校注》中收有数篇效仿陶诗的诗歌,如《与友生野饮效陶体》《效陶彭泽》等,题目中就能看出效仿之意。这就导致韦应物的诗有一种“高雅闲淡”的风格。但仔细阅读韦应物所有的应和诗,会发现在仕隐问题上,韦应物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超然,而诗歌风格更非能以高雅闲淡就可概括。在诗人的应和诗中,多次表达了对于仕宦荣禄之欣羡、追求。如《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荣禄何妨早,甘罗亦小儿。”亦反映出韦应物渴望出仕,对荣禄的追求。但他循环仕隐,寓居寺庙的经历,又让他有一种隐遁避世和精神解脱的心理。如《洋上精舍答赵氏外生伉 》:“远迹出尘表,寓身双树林。”诗人领悟佛门高旷幽远的寂静趣味,从而体验到心境淡泊的愉悦适意。如《答畅校书当》:“偶然弃官去,投迹在田中。日出照茅屋,园林养愚蒙。虽云无一资,樽酌会不空。且欣百谷成,仰叹造化功。出入与民伍,作事靡不同。时伐南涧竹,夜还澧水东。贫蹇自成退,岂为高人踪。览君金玉篇,彩色发我容。日月欲为报,方春已徂冬。”这首诗将田园之景、隐逸之意写入诗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想寄予景中,结构精巧,呈现出一种宁静致远,高雅闲淡的意蕴,塑造了诗人高士的形象。可以说,韦应物这种矛盾的诗歌风格反映了他不是真正的超脱,而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前人评论韦诗的风格,多以“高雅闲淡”作为结论。但韦应物的应和诗中,有很多寄情于山水的作品,表现出诗歌或古朴或流丽的风格。尤其是在与亲人的交往中,诗人可以自由表达心中所想,不被官场世俗所牵绊,情感真诚,语言古朴,如《答郑骑曹青橘绝句》:“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韦应物的故人,一位姓郑的骑曹,当时卧病在床,写诗给韦应物想吃洞庭橘。但是“试摘犹酸亦未黄”,橘子未熟,韦应物便写了这首诗宽慰郑骑曹,耐心等到经霜采摘后,橘子才会美味。这首诗的语言短小精湛,但风格古朴,情真意切,不失关爱之情。又如《答崔主簿问兼简温上人》:“缘情生众累,晚悟依道流。诸境一己寂,了将身世浮。闲居澹无味,忽复四时周。靡靡芳草积,稍稍新篁抽。即此抱余素,块然诚寡俦。自适一欣意,愧蒙君子忧。”诗歌寓情于理,把哲理蕴含在外界众生之相中,语言古朴却在自然流露的情感中抒情,也表达了内心的欣喜。
当然流丽风格的应和诗也不在少数,如《答杨奉礼》中:“烟波见栖旅,景物具昭陈。秋塘唯落叶,野寺不逢人。”“烟波”对“秋塘”,“栖旅”对“落叶”,简单几句话就概括了寺庙的整体状况,好像一幅沧桑荒凉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语言流丽,想象丰富。再如《寄酬李博士永宁主簿叔厅见待》:“叶沾寒雨落,钟度远山迟。晨策已云整,当同林下期。”“寒雨”与“远山”是平凡之景,但却象征了一种意象,让人感到丝丝寒意,也不禁伤感起来。又如《答崔主簿倬》:“朗月分林霭,遥管动离声。故欢良已阻,空宇澹无情。窈窕云雁没,苍茫河汉横。兰章不可答,冲襟徒自盈。”“朗月”与“林霭”相衬托,美妙的音乐感心动耳,空中的云雁就如那窈窕淑女,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语言尽显齐梁之风,流畅而华丽,表现了一种悲情无力感。
四、总结
应和诗以诗歌的形式,点缀着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传承着中国“礼尚往来”的文化礼仪,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诗歌韵味。韦应物与友人、亲人、方外人士的交往应和,对其诗歌创作的题材、诗风、艺术特色都有深刻影响。韦应物的应和诗一方面反映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仕隐和渴求荣名同时存在,使得其应和诗的题材呈现现实化,另一方面可以感受到韦应物与亲人友人之间情感的融通。另外,韦应物应和诗多写山水,表现出韦应物纵情山水的情趣和对尘外世界的向往,形成了他淡泊闲适的心境。这些特征属于时代的产物,在同时期的诗歌里也能找到,不得不说韦应物应和诗的创作没有离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风气。
①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若韦应物、沈亚之……皆班班有文在人间,史家逸其行事,故弗得而述云。”
②〔后晋〕刘拘撰,陈焕良、文华点校:《旧唐书》,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360 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953页。
④〔日〕赤井益久:《韦应物的屏居》,《汉文学会会报》,第三十辑,198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