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上古至先秦的龟灵崇拜

2023-09-28黄靖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名作欣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龟甲先民崇拜

⊙黄靖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一、上古时期的龟崇拜

龟崇拜起源于遥远的上古时代。早期人类的生产力低下,完全依靠自然界的供给,因此很容易对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与生存资源的自然界产生依赖心理。又由于先民无法对自然界的诸般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久而久之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有某种灵性的力量支配,进而产生了自然崇拜。先民对龟的崇拜亦是从其自然特征出发,产生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龟的自然属性

在人类蒙昧时代,食物资源匮乏,沿河流生存的先民们将龟作为一种食物食用,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了龟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对其产生了一种原始的动物崇拜。

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寿长。受生产力和生产条件所限,上古时期的先民难以抵御自然灾难和病痛饥饿,因而寿命短暂,相比于人类的寿命,龟的寿命可谓极长,基于这一自然属性,先民自然会对其产生一种崇拜与敬仰,进而将其圣化为灵。其次,龟的行动缓慢,可以长久维持不动,且生有极为坚固的外壳,遇到危险时能随时将头和四肢缩进壳内保护自己,这也容易引起饱受自然灾害威胁的先民的向往。再者,因为有过洪水灾害的历史,人们对能够自由穿梭于水陆之间的龟也会产生敬畏之心。在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中,大禹的父亲鲧是治水英雄之一,夏族以鲧为祖先,认为鲧是鳖鱼的化身,鲧治水失败被流放至羽山,《国语·晋语八》记载鲧“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尔雅·释鱼》云:“鼈三足,能。”鼈即鳖。经陈久金先生考证,今河南省中部的嵩山即鲧的封地崇山,以此推断出“鲧的部落以三足鳖或灵龟为图腾”①。

(二)龟甲器的出土

现代的考古发现更证明了早期先民对龟的独特关注,出土的龟甲器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考古发现最早的龟甲器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实物龟甲,距今7800 年~9000 年。人们在贾湖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随葬的龟甲90副,且这些龟甲普遍存在人为加工的痕迹,此外该遗址还“存在祭奠用龟现象”②。这些具有明显人为痕迹的龟甲与内盛的石子显然有其特殊之处,有学者分析在龟甲内盛放一定数量的石子应当是早期数理思想的体现。

以北辛遗址为代表的北辛文化中,也存在这种龟甲随葬的情况。在北辛遗址中发现了“现生种乌龟的腹甲和鳌属肋板”③,在之后大汶口文化的多处遗址中亦发现了实物龟甲器。高广仁等学者对大汶口等诸多墓葬进行了分析,认为“从内装石子或背甲涂朱来看,似非日常用品,当与医、巫有关,或具有原始宗教上其他功能,是死者生前佩带的灵物”④。按此种观点,从贾湖遗址所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先民对龟的崇拜具有一定的传承性,特别是在龟甲内摆放小石子的现象,学界对此争论不一,有人认为是作响器之用,也有学者相信这蕴含着早期占卜文化的萌芽。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凌家滩遗址中,出土了内盛玉版和玉签的玉龟。玉版的长侧和短侧各有数目不等的钻孔,正中间刻有圆形图纹,图案中心另有内绘八角星形状的圆圈,外部包有大圆圈被直线八等分,被划分的每一部分中刻有箭矢状的图形,而大圆圈的外部也有指向玉版四角的箭矢图形。而同时出土的玉龟则包括了背甲和腹甲两部分,这两部分均被穿孔,背甲的小孔处还被刻出凹槽,俞伟超先生在《含山凌家滩玉器和考古学中研究精神领域的问题》一文中认为这是为了把背甲和腹甲以绳索暂时固定起来,玉龟内部或可以放入某种物品,“即当某种物品放入后,人们便会用绳或线把两半玉龟拴紧,进行使整个玉龟甲发生动荡的动作(例如摇晃),然后解开绳或线,分开玉龟甲,倒出并观察原先放入的物品变成什么状态”。这一行为本身具有巫术色彩,俞先生认为这是一种早期的龟卜方式,而玉版上的八等分圆,大多学者认为或与八卦有关。

北辛遗址、大汶口遗址与凌家滩遗址皆属于仰韶时代。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的龙山文化层中,出土有火灼痕迹的龟腹甲,龙山文化晚期的禹城刑寨汪遗址发现有凿痕和火灼痕迹的龟甲。以火灼龟甲得兆,这显然已经有了夏商周三代盛兴的龟卜文化的雏形。

尽管不同时代出土的龟甲器其用途也不完全相同,但从中仍然可以窥见对龟的崇拜的传承性,龟灵崇拜也在龟甲器的传播与使用中不断壮大,并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河图洛书

中华民族自古流传有“河图洛书”的传说,《周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竹书纪年》云:“帝禹复后世,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日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伪孔《传》曰:“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说的是龟背负有数文,大禹因之作《洪范》九畴,也就是洛书。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未解谜题,河图、八卦与伏羲,洛书、九畴与大禹,在传说与文献资料的记载中都有着龟的身影。隋代萧吉在《五行大义》中认为九畴的设立与其龟背上的方位有关,且将九畴与九宫联系起来,认为九畴源于九宫,而《说文·川部》又载:“一曰州,畴也。”可知九州又由九畴而来,冯时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指出,禹分九州也许受到龟甲兆纹的启发,是效仿龟兆之象而定天下之疆域。

尽管河图洛书的起源未解,但九宫、九畴与龟显然存在着某种联系,凌家滩遗址的玉龟玉板显然与原始八卦也存在着一定关联。张光直先生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提出了先民对龟兆龟纹的信仰或许来源于对动物的自然花纹崇拜,因为龟是神圣的动物,所以它身上的图案也被赋予了神圣的解释,无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河图洛书”的传说都从侧面反映出对龟以及龟纹的崇拜发展至此已经到达了一个绝对的高度,龟从一种自然界生长的动物,逐渐变成中华文明起源历程中一个奠基性的要素,并随着殷商龟卜文化的发展更进一步。

二、殷商龟卜

“凡卜祀者用龟,卜它事皆以骨。”先民并非从一开始就以龟甲为占卜物,而是使用兽骨,如牛、羊、猪、鹿的肩胛骨,山东历城城子崖遗址的龙山文化层中发现的甲片皆为兽类肩胛骨,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现有烧灼痕迹但无钻孔的兽类肩胛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也出土了卜骨,“卜骨的原料有猪、牛和羊的肩肩胛骨,绝大部分都未经整治。卜骨大都仅有灼痕,无钻,个别的有凿”⑤。

由这些考古发现可知,在占卜文化产生发展的最初时期,占卜物多为兽骨而非龟甲。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明了商代占卜时龟甲与兽骨并用的现象,《中国甲骨学史》中提到:“商代早期仍然主要用卜骨,且兼用牛、羊、鹿、猪之肩胛骨等,很少用龟甲……晚商甲骨并用,有时用甲多于用骨。”可见商代使用的占卜物出现了前后变化,而出土的西周甲骨则绝大多数都是龟甲。《史记·龟策列传》云:“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段文献说明夏商周三代之兴与龟卜兆祥的密切关系,且蓍龟为“不易之道”,足见龟卜对王权的重要性。

(一)龟的通天性

之所以出现兽骨到龟甲的变化,离不开龟灵崇拜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龟的通灵属性基于其长寿的特点而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含义,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就是龟能通天。

《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这就是古人的盖天说。龟的外形与先民的这一宇宙观念恰好吻合,可以说古人这种宇宙观念的具象体现。龟有圆拱形的背甲和宽平的腹甲,这与天形圆拱、地形方平的宇宙空间观念相一致。前文也提到,古人认为圣者以龟背兆纹为法则立九宫,定九畴,显然是认为龟能够传达上天的旨意,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其通天性的笃信,借神圣的龟来代授天书,可见天意不可违。

除此之外,龟的通天性还可以从这种宇宙观的另一方面展现出来。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广为人知,《淮南子·览冥训》写炼石补天之处,其后还提到“断鳌足以立四极”,鳌就是海中的巨龟。《楚辞·天问》中有“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之问,这里的八柱就是神话中支撑天地的八根天柱,后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断,女娲斩断巨鳌四足重新撑起天地。在这里,龟作为构建天地空间的要素之一出现,而不仅仅是传达上天旨意的使者和卜问吉凶的载体。所谓“四柱成间”,“间”代表着中央与四方的有序关系,这一传说中或体现着龟在古人关乎空间方位的意识中占据着筑基性的地位,而对龟能通天的认识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古人宇宙空间观念的构建当中,它从通天转化为天地存在的一部分,这种通天性随着龟卜的兴盛逐渐形成了“天——人”的感应体系。

(二)龟的通幽性

古人想象宇宙垂直分为天、地、鬼三界,天界与人界以天河(银河)划分,鬼界与人界以地川(冥河)划分,无论是人界到天界,或是人界到鬼界,都要经过水的洗礼。上文说过,对龟的崇拜之中蕴含着洪水神话的影子,人类对吞噬生命的洪水感到畏惧,对能够穿梭于水陆之间的龟则充满了羡慕与崇敬,选择龟来作为神话之中沟通三界的使者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

龟知天意,能与天感应,亦知鬼意,能与冥间相通。1972 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T 形帛画就向人们展现了这种天人鬼三界的空间观念,在代表着地下冥界的部分之中,一个脚踩鳖鱼的巨人支撑着方盘状的大地,大地之上人们悠然宴饮,巨人的两侧有口含灵芝状物的大龟,龟背上各立着一只鸱鸮。这个巨人就是禹强,亦叫禺疆、禹京,为海神。《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彊(禺强)。”又《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䝞。黄帝生禺䝞,禺䝞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䝞处东海,是为海神。”《列子·汤问篇》有天帝命禹强遣十五只巨鳌拖住五座仙山的传说,可知龟在神话世界中除了担任着支撑天空和大地的职责,还以海神的形象背负着大地飘浮于幽冥之水上。

龟能与冥界相通,亦是上古葬龟习俗与殷商龟卜文化的一种意识延续。殷商人实行土葬,祖先逝后葬于地下,但魂灵依然存在,可以与生人沟通。古人的宇宙观中,大地之下是代表鬼界的幽冥之水,龟穿行其中,能够将祖先的消息传递给地上的人们。此外,殷墟出土的十二座殷代大墓半数有与龟腹甲相似的“亞”形墓室,也说明了龟在殷商冥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冥间不仅在地下,也曾存在于地上。夏商周三代习惯于将死者的头朝向北方进行埋葬,并且会选择偏北的处所,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北方存在有魂灵居住的地方。《山海经·海内经》有记:“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楚辞·招魂》也有“君无下此幽都些”之句,王逸注云:“幽都,地下后土之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袁珂先生认为《山海经》之幽都与《招魂》之幽都颇为类似,应都源于某一自古流传的幽都神话。中原先民皆处于北半球,按太阳日照时长判断,越向北日照的时间越短,北方阴暗荒芜,是太阳无法照射之处,先民想象在极北之处存在着永远没有阳光的黑暗之地,那里便是魂灵所在的幽冥世界,也就是幽都。幽都即人死后魂灵所居之冥间,综上可见冥间的地理位置出现了地上与地下的分裂,但无论幽都存在于地上还是地下,北方始终是冥界的方向。

至此,龟、北方,与幽冥世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人——鬼”的感应体系,成了连接天界、人界、鬼界的神兽,甚至还隐含着方位意识。而随着阴阳五行体系的壮大与填充,龟逐渐与民间流传的星宿信仰融合,又经过复杂的演变成了汉代“四神”之一的玄武。玄武从玄冥而来,冥即为“黑”,代表着黑暗,它身上仍沉淀着对龟的通幽性的崇拜。

三、结语

古人对于龟的崇拜经历了从广泛的“万物有灵”到将其纳为中华文明重要要素之一的历程,龟因其长寿、生命力顽强且能水陆两栖的自然属性被上古先民崇拜,进而成为自然宗教观念支配下的一种灵物,其花纹、龟甲的区域划分或许还启发了先民的数理意识。随着三代龟卜的流行,龟更被赋予了通天和通幽的功能,龟崇拜的兴盛也使其在秦汉时期成为“四灵”之首,并且随着五行理论和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形成了秦汉以后的玄武神话。

①陈久金:《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与四象概念的形成》,《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1期,第17页。

②姜仕炜:《中国新石器时期龟灵崇拜的起源、传播与演变》,《黄河·黄土·黄种人》2018年第8期,第25页。

③吴汝祚、万树瀛:《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186页。

④高广仁、邵望平:《中国史前时代的龟灵和犬牲》,《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第63页。

⑤方酉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第222页。

猜你喜欢

龟甲先民崇拜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商朝
———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我崇拜的那条“龙”
特异性扩增技术鉴定龟甲与鳖甲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