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明平濠记》中的“小说笔法”
2023-09-28吴霜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吴霜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传记是艺术再现真实人物生平及个性的一种文学样式,而小说则以细致周到的事件描绘来表现人物的生死离合、否泰沉浮。①徐泉华的文学传记作品《阳明平濠记》巧妙地融小说笔法于传记创作之中,赋予了人物传记独特的小说韵味。具体而言,《阳明平濠记》中所采用的“小说笔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小说化故事手法展现王阳明与其他人物的传奇色彩;第二,特殊的情节与结构设置打破了传记的传统模式;第三,以小说化手法描写社会环境,并将自然环境同传主情感及命运转变紧密相连。
一、小说化的人物塑造:传奇色彩的主动挖掘
不同于绝大多数传记对于人物形象评述式的展示,《阳明平濠记》对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具体论述几乎没有着墨,而是通过文字趣味性与故事性的加强,让读者从富于生气、韵味独特的小说化文字之中主动感受王阳明及其他人物的独特魅力与传奇色彩。
譬如,《阳明平濠记》的第二部分一开篇便是惊险的追杀,情节的紧凑和紧张程度仿佛将读者置身于传奇小说之中,王阳明躲避追兵速离丰城,不幸遇上了南风与逆水,一番祭天祷告之后,风向竟有回转,霎时北风大作,王阳明得以逃出生天。而后,著者从王阳明的视角出发,结合想象,评估出此时局之下必须“使朱宸濠停留在南昌不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有备无患”②,由此,王阳明布下疑计迷惑宁王:将假情报与真钦差相结合;命令歌舞艺人假报发兵日期;在抓获李士实家属后假意露出破绽,放他们回去通风报信——真真假假环环相扣,最终让宁王成功“入瓮”。计成之后,王阳明又重新布局,再揣摩对手性格、对手属下的心理,并分析现实种种情况和事情发展可能性后,连施反间计:故设疑兵,佯装攻打南京;印发喜报,写迎接公文;假意写回信,引发敌方内部猜忌;密送蜡信,再添疑云——成功打乱朱宸濠相关部署。王阳明仅用四万多兵士的部队,一举攻克固若金汤的南昌城;凭借一万多兵士的部队,在赣江和鄱阳湖上打败拥有十多万兵士的朱宸濠并生擒之……因敌制胜、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求虚③、布疑计、发奇兵,而后巧夺胜利,平濠之战实属军事史上之奇迹。仅靠平濠一役,王阳明的传奇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们眼前。此外,更不必说著者通过王阳明将怒而不纳五两白银的锦衣卫认定是轻财重义之人,同邹守益就叶芳是否可信展开争辩,对“屈身事贼”的季敩等人感到遗憾叹惋等情节,使读者了解到王阳明是知行合一、诚挚待人的一代圣贤;还有,从王阳明上书请求为连年战火之下生活艰难的百姓减免盐税,发布告对遭受大旱的老百姓施行宽大体恤的政策,面对危机时说出“我今日看到正义的事情,就认为应当这样做。事情成败,个人祸福,不去考虑了”④等情节,读者很容易品味出王阳明视人犹己、视国犹家的宽广胸襟;从王阳明向朱熹的正统思想提出质疑和否定、倡导圣学等行为来看,其勇于怀疑、敢于创新、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可见一斑。通过著者小说化的文字,读者很容易在字里行间窥见一代圣人的传奇色彩。
本传记小说化的手法还体现在其他配角人物传奇色彩的展现中。在王阳明传奇人生的对照下,其他人物的魅力很容易黯然失色。但是徐泉华选取了恰到好处的故事情节,像小说一样将配角塑造成鲜活丰满的圆形人物,供读者探寻其闪光点与特殊之处。譬如,串联传记的关键人物——叶芳形象的展现就运用了诸多小说技巧:峒酋叶芳在《阳明平濠记》中的第一次出场,著者就以“以后可能还要用你”“只要先生令牌到,我叶芳即刻起兵”⑤此类的对话为下文叶芳的重要作用做了铺垫,使其成为串联整场平濠之乱的线索人物;王阳明意图让叶芳生擒朱宸濠,邹守益以叶芳有被朱宸濠收买的嫌疑为由,坚决反对,在二人一问一答、一信一疑的对话描写中,读者心中对叶芳的疑虑被推向了高潮。然而,叶芳秘密派人传递消息的行为又拨开了笼罩在他身上的迷雾,一波三折之后,叶芳的拳拳挚诚之心终于被平铺在读者面前;在第三部分的十二章,著者幽默地记叙了颇有戏剧性的一幕:在宁王急切期望叶芳能够出现时,便见到了叶芳的众多渔船,可惜这些渔船将喜出望外的他押往了敌军阵营——叶芳高超的军事素养和精准的判断能力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他的淡泊名利、仗义豪气也令读者动容。此外,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著者也大肆泼墨去刻画他的特别之处,如季敩身上就充满了奇异色彩,可以说是书中典型化的圆形人物代表。季敩因随王阳明平乱有功而被升为广西参政,在赴任路上适遇宁王生辰,被迫进入宁王府庆贺,竟而被囚;被囚的他起初也有为国捐躯的大义凛然与豪情万丈,奈何最终还是屈服于宁王淫威,不得已为其做事。季敩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单一的贪生怕死,而是复杂丰满的:初被关押和途经墨潭时的心理描写足见其内心的挣扎和苦涩,他也曾为国家挥洒血汗,也曾想过为家国大义而死,挣扎万千终究缺少了舍生取义的勇气。正是这些熠熠生辉的配角人物丰富了作品的寓意和层次,向读者展示了截然不同的奇异色彩。
二、小说化的情节设置:情节设置的别出心裁
在情节与结构设置上,《阳明平濠记》不仅运用延宕、插叙、倒叙、视角转换等多样手法,打破了传记固有的直线纵式结构,而且巧设悬念,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夺人眼球的故事情节,极大地提高了文本的趣味性,将原本枯燥的历史材料构造成了可读性极高、故事性极强的“小说式传记”。
纵观当今诸多传记作品,尤其是长篇作品,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就是传主“出生—成功—去世”的结构思路。这种平铺直叙的叙事方法,难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⑥徐泉华打破了这个固有模式,将传记的时间主线设定在阳明平判宁王之际,同时,借用视角、空间、时间转换的交错叙述等方法补充王阳明其他时期的经历,打破了传记按时间顺序记叙的传统结构,全面完整地讲述了复杂多变、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和王阳明英伟豪迈、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平濠之战是王阳明传奇人生中不容忽视的闪光点,以这部分内容为传记侧重点,天然地吸引了诸多读者的目光。传记由正德十年的江西局势展开记叙,转回中央朝廷党派纷争后又讲述孙燧上任江西的惊险经历,将王阳明所处时代的局势一一点明;当读者的好奇被拉到顶点时,著者又将视线拉到主线剧情——王阳明身上,倒叙王阳明少年明志、“格竹”失败、龙场悟道、质疑朱熹等事件,点出王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在记叙王阳明正德十四年的经历时,通过王阳明对自己贬谪龙场、一路升迁、王琼相助等经历的回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王阳明的生平。《阳明平濠记》看似只记平濠之战这一时间段的故事,实际上,不论是王阳明少年明志、务成德业,铁肩道义、龙场磨砺,博采百家、圣学妙用等德行方面的进步,还是贬谪龙场、庐陵复出、南赣三征、南昌平叛、广西平乱等政治军事上的浮沉,及王阳明在心学上的重大发展,都在本传记中被著者通过不同情节或详或略地展示出来。
著者善用悬念,多设置紧张刺激的情节,紧凑文章结构的同时,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阳明平濠记》的第二部分——反间疑计,著者巧设悬念,运用一系列的想象及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将历史进程中的一波三折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在与朱宸濠一役中,阳明妙计横出,假情报、假公文、反间计环环相扣,宁王一方“尽入彀中”,紧张的情节和一波三折的进展吸引了大众目光,激发了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展现出了王阳明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才干。此外,徐泉华在传记创作中还借鉴了小说的叙事手法,运用了多种延宕手法,结合插叙、倒叙等方法。譬如,在王阳明平定盗贼后,著者并不紧锣密鼓地记叙王阳明如何平定宸濠之乱,而是先讲述了王阳明对当地百姓的治理方法,倒叙了王阳明幼时对圣学的期待及对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解,并且插叙了王阳明格竹子的过程和龙场悟道的经历;还引用了杨慎的《廿一史弹词》,点明美妙而意蕴悠长的作品与崇高的道德境界密不可分,使得杨慎与其被功名利禄蒙蔽心坎的父亲杨廷和在读者心中形成鲜明对比后,才缓缓拉开平濠之战的帷幕。在紧张刺激的战争描写中插入看似关系不大的其他记叙以缓和故事紧张感,反而加剧了故事的冲突性和可读性。而且,除了王阳明的故事,许多其他人物的戏剧性情节也被选进传记,用幽默的口吻以调剂故事的紧张感:如在讲到右布政史胡濂被扣留的过程,著者戏谑地归结于他“太能干,太快完成运粮任务”;南安县知府季敩运气更是“差到极点”,恰巧在赴任路上被宁王传去贺寿,稀里糊涂就被捕了。王阳明一生本就一波三折,传记中的延宕叙事层见叠出,逶迤的文字之下更显其经历跌宕。
三、小说化的环境描写:传统模式的打破
《阳明平濠记》摒弃了传统传记平铺直叙式的环境描写方法,选用了小说故事化的手法来解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知识,还将自然环境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及命运变化相联系,使得环境描写为人物形象及情节添彩之余,还能给读者以独特的诗意想象与生命抒怀。
《阳明平濠记》将传记传统的环境描写模式打破,以故事化手法讲述相关背景知识。譬如,在传记开头介绍宸濠之乱的社会背景时,著者没有直接描述时局,而是用故事化的文字从侧面予以叙述。社会背景的介绍从江西巡抚孙燧的上任经历入手,先讲举荐人选时的一波三折,而后详细叙述孙燧如何换装进入南昌、提防耳目、同许逵商讨、尝试劝说朱宸濠等具体情节,侧面描写了时局的黑暗。著者善于用或幽默或反讽的语言诙谐有趣地讲述事件:如宁王竟然赐孙燧“枣、梨、姜、芥”威胁其要“早离疆界”;恰逢夜里风大雨急,三贼竟躲入宁王祖墓,孙燧不得已放弃捉拿;孙燧七次上书宁王谋反的奏疏均被宁王截获,而其历经困苦趁宁王歌功颂德之际传回朝廷的奏章,却为孙燧招致惩罚。仅一章,无论是宁王的野心和势力之大,还是朝廷腐败黑暗、人才稀缺的背景,都被清晰地揭露。读者很容易设身处地代入故事情节,切身体会到时局之紧迫,了解到时局的发展。然而,当读者的好奇心达到顶点时,这条背景线的叙述又戛然而止;在足够的悬念作铺垫后,主人公王阳明“千呼万唤始出来”。此外,在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时,著者也没有直接插入介绍,而是假借书中人物之口,以故事讲述的形式告知读者。如第一部分第八章中,著者详细描写了崔元、王琼与杨廷和的谈话,惟妙惟肖地将不同人物的语气、语速、心理想法乃至面部表情一一展现,借王琼之口提出疑问,后用杨廷和之口给出回答——皇帝召见驸马乃是参照了宣德年间留下的旧例,派驸马对有不安分因素的亲王晓以大义,不动干戈而消弭兵革之灾。著者善于用生动的对话、动作、表情等加强文字的画面感和代入感,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化背景知识补充也变得趣味十足。
此外,著者还将自然环境的描写与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乃至命运变化紧密相连。譬如,在王阳明围剿漳州盗贼失利、不得已收兵暂退时,著者围绕王阳明所思所感加以想象,尽管那天夜里月光特别明媚柔和,但望着四周高大茂密的树林,王阳明想到的却是山中的盗贼犹如背阳处藤萝遮盖着的古洞,既难寻又深藏危险。徐泉华分析了王阳明内心的复杂矛盾:自己仿佛独自摇着船,在冬寒尚余的春天,航行在大江深水里,孤立无援,既失去了擒敌的好机会,又没有履行归家的约定。豁然间,“月夜高林坐夜沉,此时何限故园心。山中古洞阴萝合,江上孤舟春水深。百战自知非旧学,三驱犹愧失前禽。归期久负云门伴,独向幽溪雪后寻”⑦的诗意画面跃然于读者眼前。王阳明船至金山寺,望见了“金山寺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大雄宝殿犹如屹立在云涛之中,周边悬崖峭壁,也仿佛是幽深的龙宫。佛灯或隐或现在风雨楼台之中。长江上一片片风帆,在蒙蒙细雨中往西航行。小沙洲尽管由于风浪冲击,不断改变状态,但金山山峰依旧青翠碧绿”⑧,寥寥几笔,画面诗意十足。看着若隐若现的金山寺,听着船夫对前朝往事的讲述,联想到当今明暗不清的局势,王阳明实在不忍再听,于是怀着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情,挥笔写下《〈泊金山寺〉二首》。王阳明的诗作、所处的自然环境与著者的诗意想象三相结合,营造了独特的诗意画面,使读者切身领悟独属于王阳明的生命感怀。而且,在徐泉华笔下,自然环境的变化还同传主的命运转折息息相关:身处一片污蔑毁谤、流言蜚语之中的王阳明前去九华山游玩,那日晨时九华山还是云雾环绕、天空昏暗,忽而太阳从西岭出现,长风犹如拿着扫帚,一扫飘浮的阴云,九华山九十九峰犹如从梦里醒来,群峰踊跃,争相献奇⑨,王阳明终于得见九华山之真颜。九华山一游,王阳明洒脱豁达之性情尽显,景色云开雾明之后,人物的前途也豁然开朗起来,看似无解的死局被王阳明的智慧巧妙化解——自然环境在著者的描写下充满了神异的浪漫色彩。
四、结语
《阳明平濠记》中小说化笔法的运用,打破了传统传记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与环境描写的方式,增添了传记作品的生机与活力,加强了作品与读者的沟通,拓宽了传记文学的创作空间。传记文学与小说都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二者相结合擦出的别样火花给了未来文学创作以崭新启示。
①叶娇:《试析柳宗元传记的小说化倾向》,《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②③④⑤⑦⑧⑨徐泉华:《阳明平濠记》,宁波出版社2019年,第72页,第139页,第129页,第32页,第58页,第208页,第215页。
⑥韩春萌:《传记文学的表现范式与创作反思》,《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