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的文言文教学探索

2023-09-27贺梦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7期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儿童视角文言文教学

贺梦兰

[摘 要]文言文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文言文教学要从儿童立场出发。教学中,教师从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出发,结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及接受事物的特点展开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9-0044-03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具有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充满趣味等特点,特别适合儿童阅读。在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的古典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基。但是,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文言文在遣词造句、语法习惯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给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诵读带来了一定困难。从儿童立场出发,立足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展开教学,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难度,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从儿童立场出发开展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儿童接受事物的特点,关注儿童的思维,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趣味,这样才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才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一、呵护童心,聚焦关键点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是指向儿童的,这是每位教师教学文言文的起点与终点。儿童有着天真、纯朴的心,即童心。童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探索心等都属于童心。以儿童为本组织教学,就要以儿童的眼光去研读教材,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把儿童的情感放在首位,尊重儿童的探索发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从童心出发组织教学,符合儿童接受事物的特点,能让文言文阅读在学生心间自然流淌。

(一)关注儿童未知点

儿童天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与发现。在文言文阅读中,由于文言文的句法、文辞等与现代汉语不同,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紧扣学生的未知点展开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阅读的快乐。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基本理解“群儿戏于庭”这句话的意思后,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平时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说话吗?正常的说话方式是怎样的?”教师以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初步领悟了倒装句的句式特点。这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新鲜的,充满着吸引力,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紧扣学生的未知点展开教学,激發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探究中爱上文言文,觉得学习文言文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二)关注文本韵律点

文言文读起来具有抑扬顿挫、声断气连的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充满韵味地范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爱模仿的童心,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律美。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教师可先范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等句子,然后引导学生画出停顿的节奏,让学生仿照着教师的样子自由读,并尽量做到字正腔圆、断句合理、诵读正确,把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声断气连、韵律和谐等特点读出来。在经过几次模仿诵读之后,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诵读文言文的兴趣就更浓了。

(三)关注文本情感点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大都是经过岁月沉淀的文学精品,洋溢着古人昂扬的精神风貌、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美好的人格品行,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引燃点。教师抓住文言文中的情感点展开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囊萤夜读》一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与课文注释感受胤的勤学精神;接着出示《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故事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具有勤奋、好学、上进等精神品格,而这些精神品格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然后,教师出示孙中山、周恩来、毛泽东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故事给学生看,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勤学精神世代相传,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抓住文中的情感触发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

二、注重激趣,捕捉兴趣点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欢快的心理倾向,也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它可以唤起学生心中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基于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紧扣儿童的兴趣点展开教学,采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如通过好玩的游戏、有趣的故事以及丰富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文言文教学显得妙趣横生,更易于接受。

(一)捕捉儿童兴趣的“原点”

文言文在文辞上的特点(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储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师根据文言文文辞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当地改变,使其变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要素,就能化难为易,让学生学得轻松。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有这样一句话:“诸儿竞走取之。”对句子中的“走”字的理解,结合“竞走”的注释是“争着跑过去”,学生明白“走”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跑”。可明明是“走”,为什么它的意思是“跑”呢?这与学生的认知经验存在很大的出入,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走”字的甲骨文形态(一个人两腿迈开,摆动着双手正在奔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走”字的演变过程,并告诉学生古时候“走”表示“跑”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流逝,“走”字中“跑”的意思逐渐淡化消失,形成了如今我们理解的“走”,这就是汉字古今意义上的差别。教师从古今异义字入手教学文言文,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进行引导,让文言文教学妙趣横生。

(二)捕捉儿童兴趣的“基点”

文言文在语句表达上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不同,如倒装句、省略句等给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本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教师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点入手展开教学,可以化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缩小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中,“炎帝之少女”“西山之木石”中的“之”是“的”的意思;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中“之”的意思则是第三人称的指示代词,分别指的是“它”与“他”。“之乎者也”是文言文在文辞上的主要特点。教师从文言文中最常出现的“之”字入手,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特点,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独特韵味。在学生对“之”的用法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着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在练习中内化语言,积淀语言范式,为今后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定基础。这个学习运用的过程,能够消除学生在文言文认知方面的困惑,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并使其产生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

(三)捕捉儿童兴趣的“要点”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思想深邃。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以辩论、讲故事等形式把深邃的语言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主要讲了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有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以及杜处士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格。学生读完课文以后,虽然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个句子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感到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创设语言情境:“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杜处士画中有错误,你会如何处理?是默不作声还是向牧童一样直接指明?”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追问:“牧童只是一个小小的放牛郎,他为什么能够指出大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不仅明白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意思,还明白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最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一讲,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加深刻,突破了学习难点。

三、启迪智慧,关注思维提升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闪烁着思辨之光、理性之光,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中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智慧潜能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可以让文言文阅读充满着思辨的乐趣。

(一)关注留白处

文言文语言凝练,许多地方能省则省,文本中会出现许多留白处,这就为学生留下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教师鼓励学生對文本留白处进行补白,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文中,“逢老媪方磨铁杵”这句话中,老媪磨的铁杵长多少,粗多少?老媪是怎样磨铁杵的呢?“问之,曰:‘欲作针’。”这里面老媪与李太白的对话真的只有这一句话吗?他们之间还会说些什么呢?“太白感其意”这句话中的“感其意”是李太白因什么精神而感动呢?李太白回到家中是如何下定决心奋力读书的呢?如此等等,文中都没有交代,这些都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着力的温床。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每一处留白的地方进行补白,还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老媪与李太白之间的对话,以还原文本情境,丰富文本内容,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读懂文言文。

(二)关注炼字处

文言文言简意赅、流畅优美,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凸显了高超的语言艺术。教师挖掘文言文的遣词造句处、语言精妙处,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咀嚼,批判地思考,可以促进学生质疑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的阅读思考真正发生。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中,教学“水迸,儿得活”这句话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把‘迸’换成‘流’?为什么?”学生结合课文插图以及上下文进行思考,认为不能把“迸”换成“流”。因为从课文插图可以看出,当司马光用石头把瓮砸破之后,瓮里面的水是喷涌而出的,水势很急,如果用“流”就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表现不出水喷涌而出的样子,所以“迸”更符合当时的情况,更能体现当时的形势危急,凸显司马光临危不乱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精妙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对文言文用词准确的特点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三)关注逻辑处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从文本逻辑处着手,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王戎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树在道边而多子”与“此必苦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教师可以把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句子中隐含的逻辑关系,鼓励学生用上“假如”“因为……所以……”等表示句子之间关系的连接词进行描述。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说:“树在道边而多子,假如是甜李的话,早都被人们采摘光了。正因为是苦李,所以树上的李子还有许多。”有的学生说:“李树长在道边,来往的行人很多,却没有摘,表明了它是苦李。”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同样是去游玩,王戎为什么能够做出如此正确的判断呢?”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对王戎善于观察、思考并做出正确的推断的人物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阅读理解走向了深入。

综上所述,在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要,充分尊重学生认知与接受事物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思维的发展,引领学生在玩味语言中学习语言,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阅读与学习奠定了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史学来.立足儿童本位,回归文言趣心: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例谈[J].江苏教育,2021(26):41-44.

[2] 邹敏娟.儿童立场下的“微言微语”:小学文言文微型课教学策略及设计实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9):7-8.

[3] 韩国权.基于全局视角的文言文教学三维模式[J].小学语文教学,2021(31):7-9.

猜你喜欢

统编语文教材儿童视角文言文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之新闻体裁作品编写探究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