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2023-09-27高红霞
高红霞
[摘 要] 思维导图是一种直观化、可视化的思维工具,也是师生教与学的好帮手,对拓展学生思维、构建知识体系、深化知识理解、发展数学运用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思维导图的运用,充分发挥它的教学价值,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深入,让数学学习更加有序、精准、高效,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有效运用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地图”,是一种运用符号、线条、文字及图像等元素,将切合主题的各项关键内容联结起来,使思维更加形象化、可视化的教学工具。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有序化,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度化、拓展化,能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思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深入学科内部,掌握知识本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完善知识结构,从而使数学教学更高效。
一、运用思维导图,深化数学理解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停留在较为浅层次的阶段,这样一来就无法深入掌握数学内涵,实现数学思维与能力的提升。思维导图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以更加直观、可视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的思维路径更加“有迹可循”,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感知和理解,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单元中的简便计算时,部分教师会将乘法的三大运算定律进行独立教学,并把重点放在各种形式的练习题上,反而忽略了沟通各个运算定律之间的本质联系,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只会模仿解题而无法进行自主、灵活的运用。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厘清各个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简便运算的内涵。
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整数还是小数的乘法定律都包含了三种: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乘法运算律”作为一个大点放在思维导图的最上方,并在其下方分别延伸出三大定律及其公式;然后在“交换律”和“结合律”中间用线条连接起来,并标注两者共同的特点是“改变运算顺序”,在分配律下方则标注“几个几不变”这个关键特点。这是因为分配律不仅改变了运算顺序,还转变了算式的样式。
最后,由于所有的乘法运算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凑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最下方标注“凑整”二字,并延伸出最终的结果就是实现简便运算。这样一来,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如图1)。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进一步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其中的异同,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1]。
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理解了运算定律的本质及其算理,还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自主建构,深化了学生的数学理解,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运用思维导图,提升思考能力
思维导图能使复杂的知识点以更加直观、清晰、有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助力学生独立而深入地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学“单位换算”这个内容时,由于“体积、重量、长度”等换算知识较多,学生很容易出现概念混淆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并顺势利用思维导图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将“小学单位换算”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向四周延伸出“长度单位”“时间”“面积单位”“人民币”“重量”以及“体积”等分支;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在每个分支下方填写相应的单位换算公式,比如有关“时间”的换算知识有“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等,“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有“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等,“面积单位”的换算知识有“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等。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将思维导图的内容全部填满。在自主绘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完善了知识结构,突破了学习难点,更好地区分了各类概念及公式。这样的过程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同时还提升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实现了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发展。
三、运用思维导图,激活创造思维
任何思维都包含了它的独创性与发散性,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从学习中逐渐获得启发的。思维导图正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它能带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猜想、探究、验证等过程中逐渐发散学生思维,让思维更加具有创造性与深刻性,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2]。
例如,在教完“表内乘法”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展示“三五十五”这一口诀,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个口诀适用于哪些算式的计算吗?”学生说出了3×5、5+5+5、3+3+3+3+3……答案五花八门,略显混乱,都是一些常规算式。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来厘清思路,深化思维。有的学生画了三大分支,分别是3×5、5×3,3+3+3+3+3、5+5+5,15÷5、15÷3;有的学生画了四大分支,分别是3×5、5×3,3+3+3+3+3、5+5+5,15÷5、15÷3,15-3-3-3-3-3、15-5-5-5。虽然分类不同,但基本都囊括了加減乘除中的基础算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请大家先厘清四则运算的关系,然后深入思考‘三五十五’这个口诀还能计算什么样的算式。”学生一头雾水,加减乘除的算式全都写出来了,还会有别的算式吗?尽管如此,他们仍积极地思考、探究,甚至自发组成合作小组进行交流,为思维导图做进一步的补充。最终,学生发现:30×5这类算式也需要运用这一口诀,因为无论是口算还是列竖式计算,第一步都是先算3×5,自然也就用到“三五十五”这一口诀了。教师对此表示了肯定,并继续引导学生联想:“还有其他与之类似的算式吗?”学生思维的阀门被打开,一下子冒出了许多想法。比如,有的学生类推出3×50、3000×5等乘法算式,有的学生类推出15-3-2-3-2-3-2、15-1-2-1-2-1-2-1-2-1-2等减法算式。学生纷纷感叹:“原来简单的口诀不是只适用于两三道算式,而是可以适用于无数道算式。”教师正是运用了思维导图的方式,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才让学生在多元思考中不断推陈出新,打破思维定式,探究出新的数学规律和方法,实现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复习反思
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知识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的一条曲线[3]。因此,在教完课堂内容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复习,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促进学生数学整理与反思能力的提升。思维导图正是助力学生数学复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完整性、针对性及系统性等特点,帮助学生将重难点知识一点一点联结起来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图,助力学生更好地归纳相关知识点,反思所学内容,完善知識体系,最终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相关内容时,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很多知识点,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如果将这些知识全部混合在一起进行复习,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思维上的混乱。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地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厘清各种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最终串联成网,实现知识结构的建构与完善。
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画出三角形和梯形并写出它们的面积公式,然后利用逆向思维来回忆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学生就会逐渐联想到它们是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来的,随即画出平行四边形并标注其面积公式;接着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学生很快就会想到是由长方形的面积得到的,随即画出长方形并标注其面积公式,据此引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学生很快联想到先将圆分成若干等份的小扇形,再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推导方法,也就是说圆的面积是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来的。最后,学生用箭头将各个图形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思维导图(如图2)。
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轻松地复习了相关内容,也厘清了各个平面图形之间的面积关系。此外,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还会进行许多课后练习,并将错题记录在错题集中。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错题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易错点,助力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巩固知识,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收到良好的数学复习效果。
总之,思维导图是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催化剂”,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导航图”。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数学课堂中,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重视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作为教与学的桥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更清晰、更精准、更全面,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逻辑性与深度性,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 刘丽.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精致化应用[J]. 数学教学通讯,2020(31):57-58.
[2] 郑碧红,陈立伟. 借助思维导图促进数学教学[J].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1(12):17-20.
[3] 李丽琼. 利用思维导图 提高“三思”能力[J]. 小学教学参考,2019(0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