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德载物:中国的待时、包容思想及其恒久价值

2023-09-27柳康

百年潮 2023年8期
关键词:万物

柳康

“厚德载物”思想是中国古人处理各种关系之方法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揭示了中国文化中含蓄的、谦让的、包容的、和平的维度,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待人接物乃至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它作为一种本源性的思想,得到了历代学人的诠释和注疏,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枢轴。如何在处理国内外事务上做到“厚德载物”,发扬其所蕴含的真义,也成为了执政者古为今用的方向。若能洞察它的形成、结构、历代的主要注疏及其在方针政策中的体现,我们将能更深刻地领会这一思想,进而自觉地将其内化到自己的生活日用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2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引用了《周易》中的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此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宽广胸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明确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培植党性修养,在党性修养的过程中陶冶道德修养。在这“德—性双修”的历练中,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和反应能力。

“厚德载物”强调“地顺成天道,其势是顺于天,其体厚,能载万物。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取法于地,以厚德载物,即以厚德育人”。可见,厚德载物强调大道之柔顺、承载和包容的一面,强调对大道自然的顺应,表现为一种“与天地合其德,与万物合其明”的思想境界。厚德载物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大智慧和大学问,它没有把世界和人生分割为条条块块,而是将它们理解为一个通贯的整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贯之道”。古人认为,“一贯之道”并不能是任何形态的道,而应当是一条“中道”。在乾坤两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其他卦之间的关系上,这一点有着突出的表现。

具体而言,“坤卦”和“乾卦”与其他卦相较具有根本性的、原理性的意义。它们是万物得以化生、德性得以养成的依据,不再能为其他事物所生,也不依赖于其他德性。就它们自身能够分别被加以表述而言,它们是静态的。乾坤两卦的和合交感催生了其他的诸卦,直至化生出世间万物。在此种意义上,它们又是动态的。一静一动之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辩证的思想。作为展现中道的“两端”,它们不拘泥于一隅,不偏向一方,中正平和。它们构成了中国人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理解世界的出发点,进而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伦理资源和政治资源。

就乾坤两卦之间的关系而言,坤卦虽然在卦序上为后,但它却对乾卦起到一种支撑乃至限制的作用。由此,乾坤两卦除了互动关系之外,积极进取的乾卦要以含蓄保守的坤卦为其前提。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乾卦的积极进取有动力虽足、但易失方向的危险,而坤卦的限制性作用有助于乾卦找准方向。

反过来也是如此。“坤卦”虽然单独成“象”,但一旦离开“乾卦”的对照和支撑,它就会失却其最本真的意义。具体来说,一旦离开乾卦所奠立的开拓进取的意义,“坤卦”的厚德载物之义便会悬空,无法落到实处,沦为一种盲目的说辞,甚至一种消极状态。过度的保守势必会丧失成长和崛起的时机,进而导致负能量的滋生和蔓延。因此,坤卦的含蓄指向是待机而行,而非保守不前。乾坤两卦的勾连与互动义就好比向上抽穗拔节的力量始终需要与向下生根的努力相辅相成,庄稼才能长得好是一个道理。

厚德才能载物,薄德则会失物。唯有厚其德,载物才可能。乾卦所呈现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精神与坤卦所主张的厚德载物、守柔不争的气质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毕竟对立关系意味着此消彼长、此强彼弱、此起彼伏,而一体两面的关系则是相互成就、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乾卦和坤卦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此整体包含差异、化解差异,甚至成了差异互动的依据。

易经之后,儒家对“厚德载物”进行了深入阐述,其核心精神内涵逐渐明确为宽厚仁爱、包容万物,并演化出“仁”“义”“忠恕”等道德核心观念。“厚德载物”思想中仁爱的道德准蕴含“亲亲”、“仁民”、“爱物”的由近及远的推广。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知“仁爱”是“大地之德”,由“小我”及“大我”的厚重情怀,并以“显诸仁,藏诸用”的形式实现君子由个人修养到实践应用的两个方面。

道家思想中也有着许多对“道德”“厚德”的论述。老子所謂的“道德”与儒家最大的差异是反对虚伪的“仁义”,主张自然的道德,但是从《道德经》相关内容来看,其对道德本体,即对“厚德载物”的理解与孔子是相近的。老子阐述的“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的实践路径,明确指出了要效法大地之道,而大地之道即为“厚德载物”之精神的体现。

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对“厚德载物”思想作了另一种阐释和发展。墨家的道德观念与儒家、道家都有不同,也有一定的共性认识。墨子的“兼爱”是从孔子的“仁”发展起来的,但“兼爱”提倡普遍的和无差别的爱,在性质和宽广程度上与孔子的仁不同,更具有强烈的反宗法制度的性质。墨子不仅主张兼相爱,而且在道德上还公开提出利来,主张“交相利”,互相帮助。墨子也认为有人类应当共同遵守的正义,这种正义集中体现为“天志”的观念。墨子把“天志”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准则,“天志”是人的规矩,以它度天下之方圆。他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

由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三家的道德观可以看出,“厚德载物”作为中国道德观念源头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在对德的概念的具体理解和如何实施应用上有着一些差别,但其共性特征也很显著,就是认为君子应当修养自己的德行,并将其应用于万事万物,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使其有为于世。

佛学传入中国之后,亟需儒学的回应。宋明理学家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去重新解释先秦的文化经典,并把这些经典中的义理提炼发挥以形成更为完整的体系。其中,周敦颐对《周易》的重新诠释为宋明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开创奠基作用。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有意识地把我们现在所说的宇宙论、心性论和伦理学等融合起来。其探索的起点则是无形无象的“无极”。由无极到太极,由太极到阴阳分离、阴阳相合,最后化生出万事万物。与先秦思想略有不同,周敦颐突出了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地位。人因其灵秀而得其形神。他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在这种意义上,万物由阴阳之道化生而来,而阳为乾卦之属性,阴为坤卦之属性。因此,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本身就秉有乾坤之德。由此看来,人之灵秀不仅仅在于其外在形态的优美,更在于内在德性之崇高。

依据这种转进,乾、坤两卦逐渐从偏重宇宙论的一面转为偏重心性论的一面。在《横渠易说》中,张载对“坤卦”的解释是,“静以直内则不失于物,义以方外则得己,敬义一道也。敬所以成仁也,盖敬则实为之,实为之故成其仁”。在他看来,成德与成物实际上彼此不可分离。它们的实现需要在“天人合一”这条主原则之下进行。

在大数据、元宇宙、ChatGPT等高科技手段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人的生存意义受到了极大的挤压。铺天盖地的信息使我们无所适从,这对人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我们以更为全面的、系统的思考去应对这种困境。我们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要顾及到科技加剧人异化的危险。为了应对这一点,作为个人,我们要不断地发挥主动性,切实地找到自己所依托的意义,涵养自己的心灵,保持对自然的敬意。因此,“格物”的同时要提防反被物所格,而“格物”最根本的功夫则是“察之于己身”——“主敬”。

因此,如果说“生生之理”强调的是乾卦的进取之义的话,坤卦所开出的正是宋明理学中“主敬”的传统。“敬”中包含着的虚静含义呼应着坤卦的成物涵养之义。“主敬”是将各种东西收摄为一处的体验。在此过程中,人们能够体会与万物同体的境界。朱熹在《答张敬夫》中说,“以敬为主,则内外肃然,不忘不助,而心自存。不知以敬为主,而欲存心着不免将一个心把捉一个心,外面未有一事时,里面已是三头两绪,不胜其扰矣。”由此看来,敬是在内外肃然的状态中,不沉溺于内心的驳杂,而是需要通过“存其心”来安顿不断生起的念头。这也就是以“坤卦”之收敛义容纳心灵之主动驳杂义的明确表现。

《明儒学案》中的某些说法强调了制度、礼仪对于“覆物、载物、成物之业”的重要意义。“至诚,诚也;至圣,明也。致曲所以诚,崇礼所以圣也。曲者何?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也。发育峻极皆此也。凡礼到委曲至处,便充周布濩,君子以致曲为实心,以崇礼为能事,即覆物、载物、成物之业,俱不出议礼、制度、考文之外也。故圣,诚礼之至也;戒慎恐惧,礼之精也;无忌惮,礼之反也”。(《明儒学案》,卷五十九,东林学案二)这段话强调了“厚德”的重要意义,甚至把“厚德”在某种意义上看成了能够“覆物、载物和成物”的某种条件。在这里所强调的“厚德”更多是在“礼仪”的意义上来讲的。有些学者认为,中国虽然缺乏西方意义上的法律传统,但中国却有着礼法传统。这种传统有助于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这段话不只是把“厚德”与心性的修养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把“礼法”连在了一起。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厚德载物”的诠释大致经历了“宇宙论—心性论—礼法论”这样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并非是一种变异,而是“中道”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的不同显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一刀切、唯方法是从。我们在积极进取中谋发展,在包容含蓄中求稳定。在治理上,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德治与法治并存,重视各项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其中,法治强调泾渭分明、依据实际情况而定,而德治则强调在润物无声的教化中滋养人心。凡此种种,均可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厚德载物”的接受以及与之紧密相关联的坤卦之精神的强调。这为更大的包容性、更坚固的稳定性提供了进一步的条件和前提。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许多内容充分体现了“厚其德”的要求,凸显了二十大报告本身是理论实践、党性修为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理论恰恰是对“厚其德”要求的回应。因为只有在不断地自我革命的前提之下,“厚德载物”才不至于沦为空洞的说词。刀刃向内,三省吾身。在不断剔除不良习惯和不法作风的过程中,夯实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可以说是“以破为立”。不断舍弃和否定各种干扰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清晰自身定位的过程。

同理,之所以强调自我革命,强调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恰恰是为社会建设、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提供坚实的根据和基础。“反腐败是自我净化的根本舉措,体现为排毒瘤、排病毒、去杂质,把住了自我净化这个起点,就把住了自我革命成功的关键”。自我革命是清理地基的工作,这种工作恰恰体现了“承载者”本身的努力。清理地基是建设大厦的基础。

在2023年6月2日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归纳并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到,“创新性”呼应着乾卦生生不息的意涵,而“包容性”“和平性”则呼应着坤卦厚德载物的意涵;“连续性”表明了乾坤在时间上的互通,“统一性”表明了乾坤在空间上的互联。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小大一理,万物一体。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我们在历史上能够充分吸收外来的各种思想,但却不失掉“中国”这个枢轴;在当下,我们秉持和合包容、万物互联、命运与共的原则同各国共生存、共发展。

在外交上,我们秉持着“万物并立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原则。在多元文化共同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不称霸。称霸意味着否定中国对世界的依赖,这样只会将自己孤立于世界民族之外。“独阳不长、孤阴不生”。万物互联互通才能使得众生的心灵有所依托、有所安慰。只有在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地互相依存的基础之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可能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求同存异、寻求最大公约数,不就是在寻求那个最厚重、最普遍、最切实的“坤之德”吗?在“最大公约数”的前提下,各国人民才能够积极协商事关人类自身的要事、大事。

当世界各国都能够秉承《周易》“坤卦”所彰显的包容、和合、内敛、和平的态度时,我们相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将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凭借这种共识,我们才有可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终达到“天下大同”。

猜你喜欢

万物
“万物皆数”的再生
万物之化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一鲸落,万物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皆数”的再生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万物互联 千里共赢
万物互联 千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