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农技员”杨荣福:携技返乡再造田园牧歌

2023-09-27民生周刊郑智维周文

民生周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农技员江永县冬瓜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 □ 周文

杨荣福准备继续带领村民扩大冬瓜的种植规模,同时还将发展多元化的种植模式,形成产业圈,从而带领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不久前,大溪源村种植基地的百余亩冬瓜迎来大丰收,杨荣福和村民们一起采摘、搬运、装车。看着一个个硕大的冬瓜被打包销往广东,他享受着这份丰收带来的喜悦。

今年65岁的杨荣福,出生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大溪源村5组。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大溪源村共有386户1396人,种植业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4年前,他从江永县农业农村局退休。本该颐养天年的他却有一个愿望,利用自己掌握的农业知识技术,回到老家村里干点儿实事,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

谈及返乡的初衷,杨荣福说:“发挥一点‘余热’,助力家乡尽快实现乡村振兴。”

杨荣福指导村民柑橘种植。

示范引领

出生在乡村,一辈子从事的工作又是农业,杨荣福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

年轻时,杨荣福也有着不凡的个人奋斗史。1980年,他离开村庄,来到江永县乡镇企业局工作。后来,企业局和农业农村局合并,他就在农技站工作,一直干到2019年退休。

虽然退休,他依然牵挂着家乡的发展,“从农技站退休以后,就想发挥自身的特长,为家乡做一点儿事情。”

退休的第二年,他与同乡的其他3位退休老同志一起承包了邻村的80余亩土地。利用自身资源、农业技术,带领群众发展起订单农业。

之所以亲自承包土地,杨荣福谈道,主要是希望把这些土地做成示范基地,带动村民种一些订单农业。目前种植的冬瓜、百香果、黄金果等农产品,均是订单农业。农产品由订单企业回购,群众不用再为销路发愁。

为了让村民敢于种植冬瓜,杨荣福等还与本村及周边村的村民签订了100余亩的冬瓜销售合同。为此,他们要全程指导村民种植、采收、销售,保障村民获得稳定收入。

如今,他过起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除了种植冬瓜、沃柑、黄金百香果外,回到村里的他还养殖了三四十头存栏猪和约200只鸭子。

“有了政策鼓励,可以更好地让我们这些退休职工去为家乡的振兴献策献力,能立竿见影解决不少农村人才紧缺的问题,还能让自己的余生过得更加充实多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农技指导

看着郁郁葱葱的瓜架上挂满了硕大饱满的冬瓜,杨荣福给记者算起一笔账。

每亩冬瓜的产量大概在2万斤,订单的保底价是每斤0.4元。一亩冬瓜的销售额约8000元,除去种植及人工成本,每亩还可以赚四五千元。

冬瓜长到10斤以上,才符合订单收购标准。保水、保肥、修枝……冬瓜种植需要的技术含量虽然不高,但还是要在管理维护方面花费精力。“冬瓜长势,修枝很重要,那个枝修得好,冬瓜就长得大,销路就好。”谈及种植技术,杨荣福侃侃而谈。

果树种植如何修剪?如何防虫防病?农药和化肥的配比使用注意事项?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农业技术知识,杨荣福和同事经常指导当地农民种植。

据杨荣福观察,在农业技术方面,村民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配比方面,不太知道如何合理运用,把握不了分寸;另一方面,对气候的观察和把握还有所欠缺。

以水稻种植为例,杨荣福谈及播种、管理过程中季节时令的重要性。“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农民主要还是靠个人经验,栽培种植方式落后,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

距离县城11公里,杨荣福所在的大溪源村有耕地1800亩,林地3万余亩,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香芋、红薯、水稻、橘子等。

目前,在杨荣福的示范带动下,大溪源、刘家庄等周边村的村民发展沃柑、百香果、冬瓜等果蔬2000多亩,600多户农户从中受益。为带动群众致富,杨荣福等承包的80余亩土地每年还吸纳20多名村民务工。

备受鼓舞

看到国家相关部门出台鼓励引导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人员回到农村发挥“余热”的政策,杨荣福等备受鼓舞。

“有了政策鼓励,可以更好地让我们这些退休职工去为家乡的振兴献策献力,能立竿见影解决不少农村人才紧缺的问题,还能让自己的余生过得更加充实多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杨荣福说。

近年来,杨荣福所在的江永县部署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鼓励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参与乡村建设。通过政策支持,该县建立了银发人才工作站,为银发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目前来看,退休人员返乡,并非没有障碍。杨荣福坦言,和城市相比,农村的医疗和养老条件都还是有差距的。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服务水平,农村都还有待提升。

不过,由于杨荣福所在千家峒瑶族乡离县城比较近,村里的医疗、养老条件都能基本满足需求。因为在乡里的集市上有住宅,杨荣福返乡后也可以住在自己家中。

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杨荣福希望政府层面能建立健全返乡人员参与村庄建设的机制,为更多的退休人员返乡发挥“余热”提供方便。例如,在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能有配套的资金支持。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杨荣福准备继续带领村民扩大冬瓜的种植规模,同时还将发展多元化的种植模式,形成产业圈,从而带领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猜你喜欢

农技员江永县冬瓜
识毒 拒毒 防毒
闷热三伏天 冬瓜可以这样煲
农技员带头——中化碧邦助力 共建美丽乡村
远离烟草 倡导健康
小水滴,萌娃来守护
开心赴考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产业调整给予基层农技员的工作思考
冬瓜搭架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