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生态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1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永生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永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同类型、数量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构成了人类活动和社会功能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统,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自然法则和人性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类社会从无序但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始文明时代,逐步迈向有序但主动改造自然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
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博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之中,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生命系统充满了人类活动痕迹,多样化、多类型、多维度的人类活动,不断侵占生态空间,改变了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要素缺失、结构失调和功能紊乱等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崩溃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经济的秩序和结构过度依赖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矿藏、干净的水源、洁净的空气、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制造生态混乱和打破生态平衡为代价,使自然资本逐渐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本,生态产品成为人类社会的稀缺品。
如何建立新的经济发展理念、生态保护理念,将生态系统及其价值纳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使自然生态系统得到重视、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地系统耦合、人类福祉可持续,是摆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前的现实难题。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体现了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正成为支撑人类在资源有限的地球生态系统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构建新型生态经济体系,系统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展新型生态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型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安全体系紧密相连、互为支撑,生态经济是基础,提供物质保障;生态文明是策略,提供政策支撑;生态安全是核心,是发展新型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底线。
新型生态经济基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产业化途径,将生态系统服务或产品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发展。
重构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
新型生态经济是基于生态理念,生产具有生态属性的产品,设计和创造符合生态需求的产业体系,并通过流通、交易等经济方式,使生态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标志性产业和主导性产业,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新型生态产业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如交通、建筑、新能源、生态补偿等领域,随着新型生态经济活动规模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将不断转型,经济结构也将会得到重塑。
总体来看,新型生态经济通过内部产品价值转化、外部服务输入、生态治理和修复等方面,提升生态经济体量,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型。
首先,为实现良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耦合,需要将生态系统的内部产品和服务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构建“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生态经济”体系,将生态产品和服务转化为市场化的经济产品,利用多层次产业体系,大幅提升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流动和供给能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价值实现过程,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其次,为促进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购买其他生态系统的产品或服务。当生态系统的供给和需求难以达到平衡时,需要从系统外部输入一定的产品或服务,如粮食、水、能源等产品,以及防风固沙、固碳、水土保持、污染消纳等服务,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绿水青山提质增效。
最后,为维持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需要投入一定的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费用。针对生态系统中部分区域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指引下,通过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和适宜的工程措施,重塑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
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命共同体。工业革命以来,依靠掠夺和侵占自然资本,实现人类社会繁荣的发展方式,已被时代所摒弃,呼唤新的文明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生态文明观、价值观、实践观的逐渐形成与发展,亟须在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下,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基于生态系统质量管理,发展新型的生态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保护并利用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客观质量,推动生态资产转化为生态经济。围绕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等不同应用目标,依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等协同方式,构建提升生态系统客观质量的技术体系,加快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产业体系,促进新型生态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主观质量需求,在保护中合理利用绿水青山,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独特的地理传统,立足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推动地理标志、地理特色、地理传统等优质地理产品的遴选与认证、宣传和推广,助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护特殊的生态地理环境,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其次,调整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食物与能源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适当降低主观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关目标的协同。充分考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在利用中合理保护、修复或重建绿水青山,维持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原真性、完整性、复杂性、适应性和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存量价值和流量供给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及其稳定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和自然资源分配不均,应及时建立绿水青山修复再造与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重构、区域三生功能耦合的典型案例库与模式库,总结梳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方法和路径,为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和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