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应对人口发展新形势
2023-11-01民生周刊罗燕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燕
随着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进行相应调整。教育改革也要正视人口变局,提早规划,未雨绸缪。
乡村学校寥寥几人,城市学校学位难求……近年来,有些地方学校生源出现增减分化的尴尬状况,引发关注。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要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主动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锻造我国人口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随着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进行相应调整。教育改革也要正视人口变局,提早规划,未雨绸缪。
人口变局之下的教育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是61年来全国人口首次负增长。
与此同时,人口流动性也在增加。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流动人口增加到了3.7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6.0%,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16.5%)相比增加了9.5个百分点。其中,乡—城占流动人口数近2/3,城—城占流动人口总数的21.82%。
人口变局给学校教育带来新问题。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应对人口变局,深化教育改革》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教育部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2011—2021年间城区小学数量略有增加,而镇区和乡村小学的数量基本都在持续减少,全国小学更是以年均1万所的速度快速减少。
城镇和乡村教学点曾在2011—2017年有所增加,但从2018年后开始年均减少2000个。城区和镇区的初中学校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乡村初中学校数量则逐年递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少子化+城镇化”是重要原因。随着生源减少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中小学校布局亟须规划调整。
“我们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资源型需求转变成对于更高的、更深的教育的需求,包括对人的发展、可发展性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在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新时代教育的转型”研讨会上表示。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善槐在东北一个县级市调研发现,全县2022年新增人口1200多人,等上小学时将会流走300~400人,未来县里一年级学龄人口只有八九百人,而且分布比较分散,这给基层教育带来很大挑战。
“我们从人口流出端和流入端看,主体上乡村是流出状态,意味着未来这种小规模化是常态,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心校会变成小规模校,越来越多的教学点会消失,变成空壳学校。面临的首先是处置问题,学生走了,学校如何处置?如果按照正常学校去维护,成本不低,而且这样的学校可能会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刘善槐说。
这几年县城的学龄人口还处于上升时期,但刘善槐预测,未来10年,县城的学龄人口也会下降。此外,城市作为学龄人口的流入端,面对更大的学位压力,扩展了教育资源。但城市学校越扩容,来的学龄人口就越多,这是流入端面临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牛建林认为,人口大变局下供给和人口需求匹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长期的重要议题。但教育的发展是民生问题,也是公共事业,不能简单地从所谓的经济效益或者效率方面布局,要跟着实际需求来。
面对需求量的减少,教育部门要做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不仅仅是数量的充足和适配,还有教师本身的素质、素养提升,以及分布、结构的均衡等多维指标。
小规模化与小班化
面对人口减少、生源下降等形势,学校小规模化和小班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人才需求是多元化、多样化的,教育发展方向要多元化、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未来有条件实施小班化的教育教学,这是可以期待的美好前景,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自身潜力。”牛建林说。
在熊丙奇看来,小班化并不遥远,实际上就在眼前。应该让幼儿园先小班化,再逐步推进小学、初中、高中小班化,并且加上教育内容的设计。
“小班化教学是在解决数量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师提升和课程的提升。”熊丙奇说。
但如果地方教育资源不足,可能导致小规模学校处于低质、低效率的状态。“我们期待每一个小规模学校是小而美、小而优,但这需要非常强大的资源支持,要有青年教师,至少得开齐、开足学科。”刘善槐表示,目前来看,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很难形成这样的支撑。如果小规模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不如中心校,也会引起家长的不满。
刘善槐提出,县域内的教育,首先要有科学的撤并标准,另外要有更灵活的资源统筹机制。教育部门要更多地立足当下,不能因为未来可能会形成教育资源过剩,让当下的孩子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对教育布局的挑战。
教育质量提升
“教育小班化和小规模化,跟教育质量不是绝对的画等号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冯婉桢指出,除了“师幼比”之外,还必须要有好的老师及师生互动。
人口的改变会带来教育组织形式的改变,但需要同步提高教育过程、师资质量,才可能带来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中,教师是关键。有人担心,随着生源减少,教师资源也会过剩。因此,教师资源的供需关系需要做当下和未来的精准预测分析。
在8月31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提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未来乡村教育的规模将会有所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可能出现结构性失衡,乡村教师的数量也会相应下降。面对这种形势,教育部门要尽早开展各级教育分城乡的教师资源配置规划,继续大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加强乡村教师待遇保障。
事实上,教师是多元类型,虽然一部分学科教师会出现富余,但还是存在结构性缺失和不足。冯婉桢表示,面对需求量的减少,教育部门要做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不仅仅是数量的充足和适配,还有教师本身的素质、素养提升,以及分布、结构的均衡等多维指标。人口和教育的关系是双向的、互相影响的。教师要主动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需要在瞄向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动态调配教育资源的供需关系,尽最大的能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哪里有孩子,哪里就应该有教育,而且尽可能地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牛建林强调,“这样才能实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