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数据时代看图书馆的“互联网+”服务

2023-09-27张英杰

文化产业 2023年26期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服务

◎张英杰

经济学家Carlota Perez(卡萝塔·佩蕾丝)指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它由一套同类型的、通用的组织原则与技术构成,这些原则是一场特定技术革命被应用的有效方式。当前,大数据技术发展迅猛,图书馆提供的知识、信息和智慧等服务的模式正日趋完善。同时,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优化,“互联网+”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一个基于互联网、不断促进各领域、各产业实现有效联结的时代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技术—经济发展范式。在此背景下,不断加强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建设,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使读者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学习体验和文献资料使用体验,更好地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实现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准确了解和掌握读者的书籍借阅类型与具体阅读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与质量,以促进图书馆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针对不同读者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更好地服务读者。

■图书馆“互联网+”的基本含义

在社会需求、公共政策、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互联网+”应运而生,图书馆“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发展新形势下形成的一种技术—服务范式。“互联网+”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新型社会经济形式,极具典型性;腾讯研究院将“互联网+”定义为基于互联网交互平台,利用各行业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跨界融合,实现连接一切的新生态;阿里研究院则认为,“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在社会生活与经济中应用、扩散和持续释放数据流动性的过程。可见,“互联网+”是通过创造性地、合理地运用互联网及其他工具建构的一个物联网化运行系统,以促进产业更为有序且高效地运行。因此,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是以图书馆为平台,依据图书馆读者的实际需求,运用一系列信息通信技术所形成的一种服务模式,该模式与“互联网+”具有相同的理念。同时,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模式与过去的知识服务、信息服务和智慧服务模式一脉相承。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发展也更快,并有着独特的内涵(如下表)。图书馆“互联网+”体现了跨界融合的理念,通过提供连接一切的服务,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读者,实现了实时、并发和网状的信息流动。这种模式增强了读者需求和图书馆服务的耦合性,进一步推动了知识流通和读者服务的创新发展。在该模式下,图书馆不再重点关注服务模式的标准化,而是更加重视服务的个性化、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品质和效益。

图书馆其他有关服务与“互联网+”服务的对比表

■图书馆发展“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动力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卡斯特认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社会变革不仅加快了社会物质基础的重塑,而且正逐渐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社会、历史、技术等多方面的变革,而“互联网+”的到来将进一步加快并加深这一变化,推动新一轮社会变革。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的基本特点是以网络为基础和载体促进社会发展,各领域、各行业的服务和产品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且都将因互联网的出现而改变;而那些目前尚未发生变化的领域和行业中必然存在着可能发生变化的机遇。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以互联网为基础,合理应用“互联网+”思维,不断革新自身服务方式,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图书馆服务的高效优化。

社会发展需要

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制度变革三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社会需要影响着社会资源的价格;制度变革的主要根源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信息成本与技术等的变化均为相对价格的改变造成了影响。科技进步不但会影响信息成本,而且会衍生出诸多新的社会需求。“互联网+”催生了一批新型生产模式,如众包合作、共享经济和网络协作等。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如图1);截至2022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10.47亿,与2021年12月相比,新增手机网民1785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6%。

图1 2019年12月—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统计

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必然会对知识服务、信息服务、智慧服务提出更多需求。关于科研范式的变革,主吉姆·格雷提出了“第四范式”,即基于网络、数据和协作驱动的科研模式。在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出现是必然结果。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应用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传播知识和理念的新渠道。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应用“互联网+”服务模式的途径

积极树立互联网发展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图书馆建立“互联网+”服务模式的根本动力。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互联网思维薄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模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李海舰等在相关研究中指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哲学论,包括平等、共享、开放、协作等精神,打破空间限制、沟通虚拟和实体是极致化、模块化的用户本位主义和运用大众力量的新型互联网理念。推动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发展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树立开放性服务思维,将图书馆与互联网生态合理结合;树立协同理念,重视读者需求,将互联网服务(线上)与实体空间服务(线下)有机结合,为读者提供多维度服务;树立高质量的共享交流服务理念,积极同图书资源提供者、馆员和读者等相关主体进行交流,达到“普惠、免费、共享”的目的。

完善馆藏体系,强化资源对接

“互联网+”服务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要想实现数据的良好对接,开展全新的“互联网+”服务业务,图书馆就必须对其运行结构进行调整;还可将服务划分为三个方面,即服务设施、服务资源(原材料)、服务效能(工具)。其中,服务设施包括服务设备与场所;服务资源包括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服务效能则包括基本服务、特殊群体服务和社会公共教育阅读推广(如图2)。“互联网+”服务模式需要具有更高资源利用率的系统,图书馆在推行“互联网+”服务模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结构变革是由内到外、自上到下的整体结构变革。

图2 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模式框架图

全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满足读者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图书馆应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读者服务的全过程,切实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搭建一个公共知识共享及交流平台,可以将社会性知识、学术知识和世界先进理念等相关书籍进行分类。读者可以通过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进行搜索,以获得所需的知识;图书馆可以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利用多种渠道向读者传递信息。图书馆要定期为读者推送新到图书或文献资料等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向其推送书籍、文献资料等,或是学会“蹭热度”,即结合当下热门话题或有趣事件等向读者推送相关书籍。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宣传图书馆,树立图书馆的品牌形象,而且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积极性,从而促进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对馆藏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构建一套相对较完备的图书文献检索体系。在构建检索体系的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建构一个数字化图书资源管理库,以此缩短读者在图书馆中借阅和归还图书文献的时间,提升读者服务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要想更好地实现“互联网+”服务,就需要与时俱进,立足于读者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更为现代化且优质、高效的服务。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读者的现实需求,因此图书馆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自身的服务模式,充分了解图书馆建立“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动力,积极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不断完善馆藏体系,切实加强资源的高度对接,全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读者兴趣,借助科学合理的图书文献检索及借阅系统,改变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整体服务效率,从而更好地构建图书馆“互联网+”服务模式,进而促进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互联网+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